第三章植物的激素调节
第一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学习目标】
1.掌握生长素的发现过程,能够解释植物产生向光性的原因。
2.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会设计实验验证生长素的运输方向。
3.激情投入,体验生长素发现过程,养成勇于探索的精神。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用20分钟通读教材,划出重点。
明确生长素发现过程中各实验的过程和结论,理解产生向光
性的原因,熟记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然后再读教材或查阅资料,完成导学案,完成时间25分钟。
2.本节重点: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向光性的原因
预习案
教材助读问题导思
高等植物不能象动物一样自由移动整体的位置,但植物体的器官在空间可以产生移动,以适应环境的变化,这就是植物的运动。
其中向光性是我们熟知的。
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认真研究课本46-48页“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所涉及的实验,分析实验过程,总结实验结论,体会科学的继承和发展。
二、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1.产生部位:
2.运输方式及方向:
3.分布部位:1.植物向光性的原因。
2.归纳并写出植物激素的概念,并举例说明。
3.生长素的运输方式是什么?运输有什么特
点?
4.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和分布部位?
探究案
植物的向光性早在19世纪就引起了科学家的注意,并深入研究发现了生长素,做出突出贡
献的有达尔文、詹森、拜尔和温特。
让我们回到19世纪末,和达尔文一起“思考”,与詹森、
拜尔同感“刺激”,随温特揭示生长素的奥秘。
探究点一:生长素的发现
画出达尔文、詹森、拜尔和温特实验的示意图,并写出实验的结论。
探究点二、植物向性运动的判断
如下图所示,在胚芽鞘的各部位插人入云母片,沿箭头方向照光,写出这六个胚芽鞘的生长状
况(①不透光锡帽②-⑤不同部位插入不透水的⑥切去光端,并放上含生长素的琼脂块):
【学以致用】
1.由燕麦实验得知,植物生长素产生的部位、感觉刺激的部位、向光弯曲的部位分别是
A.胚芽鞘尖端、尖端下面的一段、向光一面 B.胚芽鞘、胚芽鞘尖端、尖端下面的一段
C.胚芽鞘尖端、胚芽鞘尖端、尖端下面的一段 D.胚芽鞘尖端、向光一面、尖端下面的一段
2.下列属于生长素合成的主要部位的是
A.凋落的花瓣 B.发育中的种子 C.老根 D.变黄的叶片
3.根据下图所示的实验,直接可以得出的结论有
A.生长素能促进植物生长
B.单侧光照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C.生长素只能由顶端向下端运输
D.感受光剌激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
4.下图中能说明胚芽鞘尖端是感受光刺激部位的最
佳组合是
A.①②B.③④C.⑤⑥D.④⑥
第 1 页共 4 页第 2页共4页
【身边的生物】
植物向光性
植物生长器官受单方向光照射而引起生长弯曲的现象称为向光性。
对高等植物而言,向光性主要指植物地上部分茎叶的正向光性。
以前认为根没有向光性反应,然而近年来以拟南芥为研究材料,发现根有负向光性。
向日葵的生长素主要在茎尖形成,并向基部运输。
生长素的分布受到光的影响:向光的一侧生长素浓度低,背光的一侧浓度高。
这样,向光的一侧生长区生长较慢,背光的一侧生长区生长较快,由此茎就产生了向光性弯曲。
向日葵的茎的生长
区内含有较高浓度的叶黄氧化素。
这种物质与生长素相反,
会抑制细胞生长。
科学实验表明:当光由一侧照射30分钟
后,在向日葵幼苗生长区的两侧,其叶黄氧化素的浓度分布
为:向光的一侧浓度高,背光的一侧浓度低。
这正好与生长
素的浓度分布规律相反。
所以,向日葵的向光性是生长素与
叶黄氧化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三章植物的激素调节
第一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预习案:
1.单侧光照造成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胚芽鞘的背光一侧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背光侧长得
快,向光侧长得慢,从而造成向光弯曲。
2.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
物,称作植物激素。
如,吲哚乙酸、苯乙酸、吲哚丁酸、赤霉素、脱落酸、细胞分裂素、乙烯。
3.运输方式:主动运输。
运输特点:极性运输,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到形态学下端。
4.生长素的主要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主要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分,如胚
芽鞘、芽和根顶端分生组织、形成层、发育中的种子和果实等处。
探究案:探究点一:
科学家实验处理方法、现
象
实验结论
达尔文达尔文根据实验提出:胚芽鞘尖端受单侧光刺激后,就
向下面的伸长区传递某种“影响”,造成伸长区背光面
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使胚芽鞘出现向光性弯曲。
鲍森·詹
森
鲍森·詹森的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
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拜尔拜尔的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
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温特温特的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确实是一种化学物
质引起的。
并把这种物质命名能够为生长素。
探究点二:①直立生长②向光弯曲生长③直立生长④向左弯曲生长⑤向右弯曲生长⑥直立生长⑦向左弯曲生长
学以致用:CB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