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室间隔缺损封堵术

室间隔缺损封堵术

概述
[返回]操作名称
室间隔缺损封堵术
[返回]别名
VSD封堵术
[返回]适应证
室间隔缺损封堵术适用于:
1.膜周部VSD
(1)年龄通常≥3岁。

(2)有血流动力学意义的单纯VSD。

(3)VSD上缘距主动脉右冠瓣≥2mm。

(4)无主动脉右冠瓣脱入VSD及主动脉瓣反流。

2.肌部VSD,通常直径>5mm。

3.外科术后残余分流。

<
[返回]禁忌证
[返回]准备
[返回]方法
刺股动脉插入猪尾形导管行左室长轴斜位造影,测量VSD直径,了解其形态及其距主动脉右冠瓣的距离。

然后行升主动脉造影观察有无主动脉瓣脱垂及反流。

2.操作步骤静脉推注肝素100U/kg体重。

选择超滑导丝从动脉途径经Judkins右冠状动脉导管通过VSD入右心室,再更换“面条”导丝入主肺动脉。

经股静脉送入圈套器至主肺动脉内将“面条”导丝头端抓住,将其拉出股静脉,从而建立股静脉-右心室-VSD-左心室-股动脉轨道。

沿“面条”导丝将输送鞘管自股静脉送入左室内。

选择适宜的Amplat zer封堵器(较造影所测VSD直径>1~2mm)经输送鞘管送至左室内,在透视及超声心动图监测下,先打开封堵器的左室侧盘,回撤至VSD的左室侧,超声心动图显示左室侧伞的位置及形态满意后,固定推送导管及输送导丝,继续回撤鞘管打开封堵器的右室侧盘。

经透视及超声下观察封堵器位置形态满意(Amplatzer膜部非对称VSD封堵器在输送过程中始终保持封堵器左室侧盘的铂金标志朝向心尖),且无残余分流及主动脉瓣反流时,重复左室及升主动脉造影。

若无残余分流或仅有微量残余分流且无主动脉瓣反流时,可松开推送导管尾端的固定器,逆时针旋转操纵柄,然后固定推送导管,轻轻推送输送鞘管释放封堵器。

撤出鞘管,压迫止血。

3.术后处理
(1)穿刺侧肢体制动8h,卧床20h,局部沙袋压迫6h。

(2)术后肝素抗凝24h。

[返回]注意事项
1.小直径的VSD(<3mm)的处理VSD直径<3mm者左向右分流量很少,一般不会造成左心容量负荷增加及肺动脉高压,病人也多无临床症状,可不干预,定期随访
者仍可继续随访至成人。

对随访中VSD直径有增加者或虽无变化,但病人和(或)其亲属考虑到将来入学、就业、加入保险,避免发生感染性心内膜炎,避免外科手术的痛苦、伤疤以及消除心脏杂音所造成的心理障碍等,而迫切要求介入治疗者,介入治疗医生须全面综合临床及影像学资料,估计介入治疗的成功率以及术后给病人带来的益处和可能引起的并发症,权衡其利弊,征得病人及其亲属同意后可行介入治疗。

2.对于VSD术前合并心律失常尤其是伴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或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者,因封堵术后有发生心脏骤停的个案,故应权衡封堵术的利弊,以防发生心脏骤停等严重并发症。

3.少数VSD患者须完成左心室及升主动脉造影后才能判定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造影能更准确地观察VSD的部位、距主动脉右冠状瓣的距离、VSD左心室面和右心室面的直径及缺损数目、有无合并膜部瘤、主动脉瓣脱垂及反流等。

4.对左心室面有两个缺损且相距较近的膜周部VSD,若采用Amplatzer非对称性V SD封堵器,应尽可能封堵靠近主动脉瓣侧的缺损。

少数介入治疗医师封堵远离主动脉瓣侧的缺损,将原先指向心尖部的左心面长盘顺时针方向旋转至主动脉瓣侧,采用这种方法对操作技术要求高,发生封堵器脱落或主动脉瓣反流的风险大,经验不足者不宜采用该方法。

对左心室面有两个缺损且相距较远的膜周部VSD,一枚封堵器常难以完全闭合两处缺损,常留有残余分流;而采用两枚封堵器可能造成主动脉瓣反流,且费用也明显增加,此种情况一般不适合介入治疗。

5.对合并膜部瘤且右心室面有多个“破口”的VSD介入治疗,应尽可能将输送鞘通过大“破口”并封堵左心室面的缺损口,以达到完全闭合。

6.对VSD合并轻度三尖瓣反流者,若封堵后三尖瓣反流量无增加可释放封堵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