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

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

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一)、长袖善舞——高超的写作技巧“请您寻出家传的霉绿斑斓的铜香炉,点上一炉沉香屑,听我说一支战前香港的故事。

您这一炉沉香屑点完了,我的故事也该完了。

”(《沉香屑—第一炉香》)1、华美的语言和缤纷的意象——天才之翼(1)、纷繁的意象和出色的描写技巧“卷着云头的花梨炕,冰凉的黄藤心子,柚子的寒香……姨奶奶添了孩子了。

这是他所怀念的古中国……院子正中生了一棵树,一树的枯枝高高印在淡青的天上,像瓷上的冰纹。

长安静静的跟在他后面送了出来。

她的藏青长袖旗袍上有着浅黄色的雏菊。

” (《金锁记》)时至今日,我们应当承认,从五·四新文学诞生以来,就描写城市生活、人生情感的当代小说作家,很少有人像张爱玲那样能够以其完美圆熟的技术、文字的功力、深刻的人生观、犀利的观察与丰富的想像力,即是以炽烈迸发的才情成就于文坛。

在那个垦荒与洪流的时代,许多作家的文学语言尚处在胡适之、郭沫若自五四时期创造的直抒胸臆的白话诗体,对创作技巧抱着鄙夷的态度,而象张爱玲这样优美畅达、厚积薄发的文字是很少见的。

应当说,张爱玲是避于我们文学发展的潮流之下,向我们展示了文学的另外一些层面的。

上述特点可以说是张爱玲作品呈现的最主要特征,在四十年代即被评论家所承认。

文字表达中,对意象的扑捉,精当的描写,用比喻通感来写情状物以推进情节和烘托人物心理是张爱玲作品最突出的方面。

这其中,包融了她对生活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像力以及对作品写作背景、人物塑造上的经验和总体把握。

这在她的中短篇作品中得到了出色的表现。

如在《沉香屑·第二炉香》中的一段情景描写:“……墙里的春天延烧到墙外去,满山轰轰烈烈开着野杜鹃,那灼灼的红色一路摧枯拉朽烧下山坡子去了。

杜鹃外面,就是那浓蓝的海,海里泊着白色的大船。

” 这里不单是色彩的强烈对照给予观者一种眩晕的不真实的感觉——处处是对照,各种不调和的地方背景,时代气氛,全是硬生生地给搀揉在一起,造成一处奇幻的境界。

这不是客观性的描摹,而是以主观意识和想像加入其中,来对作品主题和人物进行环境映衬和心理烘托,表现出主人公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时模糊的意识和恐惧的心理。

它完全是与作品融为一体,不但起了烘托,而且用于行文的转折(这是主人公在路上的一段情景描写),起到提示和暗示作用。

做为作者初期的创作,象《沉香屑·第二炉香》这一时期的作品显然在意象的扑捉、情景的烘托和情节的暗示上过于看重和强调,有些吵,有较重的刀爷痕迹,但另一方面,却显示出了作者在这一方面过人的能力。

有些描写于细微处见精神,却又起伏跌荡,如虹飞碧落,给人目不瑕接之感。

如《倾城之恋》中一段风的描写:“只有那莽莽的寒风,三个不同的音阶……三条骈行的灰色的龙,一直线向前飞……叫唤到后来,索性连苍龙也没有了,只是三条虚无的气,真空的桥梁,通入黑暗,通入虚空的虚空。

……风停了下来,像三条灰色的龙,蟠在墙头,月光中闪着银鳞。

”(2)、深刻的心理刻划和充满灵性的通感运用张爱玲小说对于人物的心理刻划是非常成功的,人物的举动,对话,背景的移换,甚至光线、气味,都反映出心理的进展。

“每句说话都是动作,每个动作都是说话”④如《金锁记》中童世舫与长安恋爱的一段,完全用眼光、气味和感觉表达出了人物沉浴爱河的心理状态:“两人并排在公园里走着,很少说话,眼角里带一点对方衣裙与移动着的脚,女子的粉香,男子的淡巴菰气,这单纯而可爱的印象,便是他们的栏杆,栏杆把他们与大众隔开了。

空旷的绿地上,许多人跑着,笑着谈着,可是他们走的是寂寂的绮丽的回廊——走不完的寂寂的回廊。

不说话,长安并不感到任何缺陷。

”尤其是女作家在运用通感方式进行描写上有充满着艺术灵性的表达能力,使作品中人物形象呼之欲出。

如写人的感觉:“七巧眼前仿佛挂了冰冷的珍珠帘,一阵热风来了,把那帘子紧紧贴在她的脸上,风去了,又把帘子吸了回去,气还是没有透过来,风又来了,没头没脸包住她——一阵凉一阵热,她只是淌着眼泪。

”(《金锁记》)这是一个女人情长气短的窒息绝望。

作者把人的感受和心理状态转化为可以感知的行为,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再如一些形象而极具美感的比喻描写成为文章的亮点,使作家的文字具有很强的阅读价值,如:“晴天的风像一群鸽子钻进他的纺绸裤褂里去,哪都钻到了,飘飘拍着翅子。

” (《金锁记》)“振保觉得她完全被打败了,得意至极,立在那里无声的笑着,静静的笑从他的眼里流出来,像眼泪似的流了一脸。

”(《红玫瑰与白玫瑰》)2、自己的文章——于平凡处的写作方法(1)、参差对照的写作手法“……而人生安稳的一面则有永恒的意味,虽然这种安稳是不安全的。

而且每隔多少时候就要破坏一次,但仍然是永恒的。

它存在于一切时代……”“我写作的题材便是这么一个时代,我以为用参差的对照是比较适宜的。

我用这手法描写人类在一切时代之中生活下来的记忆。

而以此给予周围的现实一个启示。

”⑤上述引文是作家自己对创作的认识。

作家根据自己创作的题材选择了认为合适的写作手法,虚伪中有真实,浮华中有素朴,人物在回忆与真实间徘徊。

在今天看来,作家的创作也是相当含蓄而内敛的。

她把精力运用到故事的营造中去,写人物的神态、举止、心理活动,特别是善于抓住人物一刹那的心理变化——欢乐时的一丝苍凉,勇敢时的一丝恐惧,作家把这种心理感受如抽丝般自人物心底抽出,一丝一丝,编织起来,在故事的结尾成为一只蝴蝶——永恒的人性灵魂的翅膀,放飞掉。

正是基于此,张爱玲的小说创作过程从初期纷繁的意象,浓烈的色彩,多人物的长情节逐渐走向淡化,开始追求简单的故事和不着痕迹的作风。

在这一阶段,作家在情节的推动,时间跨度的起转承和上的手法十分高超。

比较长的情节之间是一段类似电影蒙太奇式的切换:“七巧双手按住了镜子。

镜子里反映着的翠竹帘子和一幅金绿山水屏条依旧在风中荡漾着。

望久了,便有一种晕船的感觉。

再定睛看时,翠竹帘子已经褪了色,金绿山水换了一张她丈夫的遗像,镜子里的人也老了十年。

” (《金锁记》)而有些只是一句话:“……露出一座灰色小白房,炊烟蒙蒙上升,鳞鳞的瓦在烟中淡了、白了,一部分泛了色,像多年前的照片。

” (《连环套》)诸如此种的写作手法,使作品呈现出一种宁静、冲淡的美。

同样,张爱玲小说的结局也非常精彩,一两句话的收尾,戛然而止,无尽的余韵在后面延伸。

“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了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完不了。

” (《金锁记》)(2)、营造气氛的高手由于叙述手段和高超的心理描写技巧的运用,张爱玲的作品中几乎可以随时营造出不同的气氛。

作品中的人物在现实背景中随时的“出离”,成为特定情节中的特定人物。

《倾城之恋》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作品中范柳原和白流苏在倾城的乱世之中,一旦两人独处,展开他们感情的“对决”,作家只是几句景物的交待,就让他们成为舞台剧中的演员:“一眼看去,那堵墙极高极高,望不见边,柳原看着她道:…这堵墙,不知为什么使我想起地老天荒那一类的话。

‟”3、中西合璧—传统小说语言和意境同现代小说技法的融合借鉴中国古白话小说的语言和意境,是张爱玲小说的特点,也是历来所为人垢病之处。

时至今日,仍然有人对其进行指责,认为这使其作品变得不够扎实,陈腐阴暗。

应该说,这种评价有两个问题值得商榷。

其一,是看这种学习和借鉴是否值得提倡。

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旧有的文化体系被否定和粉碎,重新建构,小说家们从西方文学中汲取营养,以现代口语为基础,形成了新的文化语言。

三四十年代是这种语言的成长期,这时从旧的语言中汲取营养,是肯定为文化潮流所不容的。

但即使在新的文学语言成熟的今天,张爱玲作品的语言风格依旧向人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是否应当向旧的文学语言汲取营养?张爱玲的文学语言直接从古白话小说中汲取材料,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晓畅、生动、传神,一如京剧中的西皮流水调,虽有做作的伊呀声,但一如流水般的宛转动人。

作品中的有些词在当代语言中已经极少使用,如“匝、挫、浑头浑脑”,但不乏恰切妥贴之处。

其二,在评价作家的同时,应该根据其特定的时代和条件,在作家创作的当时,新文学语言并未成熟。

相对而言,作家的文学语言已经相当完美圆熟了。

诚然作家作品中不乏直接照搬和套用古白话小说中的句子,使语言生硬造做,成为恶俗滥调。

但就于整体而言,她的中短篇小说成就已有定论,从一个角度证明了学习和借鉴的成功。

即使在文学语言成熟丰富的今天,张爱玲的文学语言依旧属于佼佼者,这给我们留下了思考和学习的课题。

张爱玲作品中运用、体现出的传统的东方式的意境和情趣,将在其它章节简述。

张爱玲金锁记赏析《金锁记》写于1943年,小说描写了一个小商人家庭出身的女子曹七巧的心灵变迁历程。

七巧做过残疾人的妻子,欲爱而不能爱,几乎像疯子一样在姜家过了30年。

在财欲与情欲的压迫下,她的性格终于被扭曲,行为变得乖戾,不但破坏儿子的婚姻,致使儿媳被折磨而死,还拆散女儿的爱情。

"30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

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

"张爱玲在本书中在空前深刻的程度上表现了现代社会两性心理的基本意蕴。

她在她那创作的年代并无任何前卫的思想,然而却令人震惊地拉开了两性世界温情脉脉的面纱。

主人公曾被作者称为她小说世界中惟一的"英雄",她拥有着"一个疯子的审慎和机智",为了报复曾经伤害过她的社会,她用最为病态的方式,"她那平扁而尖利的喉咙四面割着人像剃刀片",随心所欲地施展着淫威。

作者将现代中国心理分析小说推向了极致,细微地镂刻着人物变态的心理,那利刃一般毒辣的话语产生了令人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

《金锁记》在叙述体貌上还借鉴了民族旧小说的经验,明显反映了类似《红楼梦》之类的小说手法已被作者用来表现她所要表现的华洋杂处的现代都市生活。

我觉得"张爱玲"是一口井--不但是井,且是一口任由各界人士四方君子尽情来淘的古井。

大方得很,又放心得很。

古井无波,越淘越有。

于她又有什么损失?文坛寂寞得恐怖,只出一位这样的女子。

--李碧华深刻的悲剧一个人的世界随着生命的谢幕而结束,可是现实的生活仍在继续,月亮照样升起,照耀着死亡再也无法感知的一切。

从此,月亮在张爱玲的艺术世界中不断出现,君临其中芸芸众生。

今天我们打开《张爱玲文集》,惊喜于其中竟流淌着一条动人的月亮河。

纵观文集,月亮这一意象发展的顶峰当推《金锁记》。

这篇小说里,月亮统领全部的其余意象,显示了故事的悲剧性和悲剧的深刻性。

全篇九处写到月亮,有些蜻蜓点水般一笔带过,有些则浓墨重彩,精雕细琢。

七巧,这个与月亮有关的人在故事的一开始就注定了是一出悲剧,她嫁到了富贵人家,可是处处因自己的出身受到歧视;她结婚五年了,有了一对弱小的儿女,可是从未享受过婚姻的幸福;她自以为是地爱上了丈夫的弟弟--三少爷姜季泽,可是平日走马章台的三少爷对她却严叔嫂之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