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智力与创造力一、什么是智力1.智力是抽象思维的能力2.智力是一种学习的潜在能力3.智力是适应环境的能力4.智力是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综合5.智力就是智力测验所测的能力什么是智力?智力是一种综合的认识能力,它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5个基本因素,抽象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创造力是智力的最高表现。
二、智力结构的理论(一)智力的因素理论1.独立因素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Tho圃dike,1911)曾对能力做过系统的描述。
在他看来,人的能力是由许多独立的成分或因素构成的。
例如,抽象力、对社会关系的适应能力、对机械问题的适应能力等。
根据这种学说,不同能力和不同因素是彼此没有关系的;能力的发展只是单个能力独立的发展。
这种学说很快受到人们的批评。
心理学家们很快发现,当人们完成不同的认知作业时、他们所得到的成绩具有明显的相关。
这说明各种能力并不是完全独立的。
2 .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说1927年英国心理学家和统计学家斯皮尔曼(C.spearman1863—1945)根据人们完成智力作业时成绩的相关程度,提出能力由两种因素组成:一种是一般能力或一般出素(general factor),简称G因素,它是人的基本心理潜能(能量),是决定一个人能力高低的主要因素。
正是由于这种因素,人们在完成不同智力作业时的成绩才会出现某种正相关。
另一种是特殊能力或特殊因素(specific factor),简称s因素,它是保证人们完成某些特定的作业或活动所必需的。
由于这些因素起作用,人们的作业成绩才没有完全的相关。
由许多特殊因素与某种普遍因素结合在一起,就组成人的智力。
人们在完成任何一种作业时,都有G和s两种因素参加。
活动中包含G因素越多,各种作业成绩的正相关就越高;相反,包含s因素越多,成绩的正相关就越低。
图11—1是二因素学说的模式图。
图中的圆圈代表c因素,三个长方形代表三种作业。
其中1、2两种作业渗透了较多的G因素,因而测验分数的相关度较高;而1、3两种作业,只有少量的G因素,因而测验分数的相关度很低。
斯皮尔曼的二因素理论对我们理解能力的结构有重要的启发。
由于能力包含着一般能力和持殊能力,两者并不相同,这就为研究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的实质及其相互关系、制定测验这些能力的手段,莫定了理论和实验基础。
当然,斯皮尔曼强调—般因素与特殊因素的区别,把它们绝对对立起来,而没有看到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关系,这种看法是不可取的。
3.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3 多元智力理论多元智力理论(multiple-intelligence theory)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Cardner 1983)倡议的。
加德纳通过对脑损伤病人的研究及对智力持殊群体的分析,提出,人类的神经系统经过100多万年的演变,已经形成了互不相干的多种智力.加德纳认为,智力的内涵是多元的.它由7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成分所构成。
每种智力都是一个单独的功能系统,这些系统可以相互作用,产生外显的智力行为。
(1)言语智力(1inglisticintelt5sence):包括阅读、写文章或小说以及日常会话的能力。
大脑的“布洛卡区”负责产生合乎语法的句子。
这个区域受到损伤的人,能够很好地理解单词和句子,但不能将单词组成句子。
(2)逻辑一数学智力(logical-mathenmatical intelligence):包括数学运算与逻辑思考的能力,比如做数学证明题及逻辑推理。
(3)空间智力〔spatial intelligence):包括认识环境、辨别方向的能力,比如查阅地图等。
大脑右半球掌管空间位置的判断。
大脑的右后部受伤的病人,会失去辨别方向的能力,易于迷路,其辨别面孔和关注细节的能力明显减弱。
(4)音乐智力(musical intelligence);包括对声音的辨别与韵律表达的能力。
比如:拉小提琴或写一首曲子等。
大脑有半球对音乐的感知和创造起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右脑损伤会造成成人的“失歌症”或音乐能力丧失。
(5)身休运动智力(bodily intelligence):包括支配肢体完成精密作业的能力,比如:打篮球、跳舞等。
身体运动由大脑运动神经皮层控制。
大脑的每一个半球都控制或支配对侧身体的运动。
(6)社交智力(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包括与人交往且能和睦相处的能力,比如:理解别人的行为、动机或情绪。
大脑额叶在人际关系的知识方面起主要作用,这一区域受到损伤,虽然不会影响解决其他问题的能力,但会引起性格的很大变化。
(7)自知智力(intrapersonal intellgence):包括认识自己并选择自己生活方向的能力。
像社交能力一样,大脑额叶对自知智力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4. 卡特尔的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理论1996年霍恩和卡特尔对塞斯顿的七个因素进行了第二因素分析,结果发现不是有一个而是有二个主要因素。
他将其称之为液态智力(fluid intelligence, gf)和晶体智力(crystallized intelligence, gc)卡特尔认为,液态智力是一个人生来就能进行智力活动的能力,即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依赖于先天的秉赋;而晶体智力(crystallized 则是一个人通过其液态智力所尝到的并得到完善的能力,是通过学习语言和其他经验而发展起来的。
如果两个人具有相同的经历,其中一个有较强的液态智力,那么他将发展出具有较强的液态智力。
然而,一个有较高的液态智力的人,如果生活在贫乏的智力环境下,那么他的晶体智力的发展将是低下的或平平的。
液态智力与晶体智力的区别可以从表16-1中可以看出5.瑟斯顿的群因素论说(二)智力的结构说1.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模型吉尔福特(J.P.Guilford,1967)认为,智力可以区分为三个维度,即内容、操作和产物。
①智力活动的内容:包括听觉、视觉(我们所听到、看到的具体材料,例如大小、形状、位置、颜色)、符号(字母、数字及其他符号)、语义(语言的意义概念)、行为(本人及别人约行为)。
它们是智力活动的对象或材料。
②智力操作指智力活动的过程,它是由上述种种对象或材料引起的。
其中包括认知(理解、再认)、记忆(保持)、发散思维(对一个问题寻找各种答案或思想)、聚合思维(对一个问题寻找最好、最适当、最普通的答案)、评价(对一个人的思维品质作出某种决定)。
③智力活动的产物是指运用上述智力操作所得到的结果。
这些结果可以按单元计算(单元v),可以分类处理(分类C),也可以表现为关系(R)、转换(T)、系统(s)和应用(I)。
由于子个维度和多种形式的存在,人的智力可以在理论上区分为5*5x 6=150种。
这些不同的智力可以分别通过不同的测验来检验。
如给被试一系列四字母组合,如PANL、CEIv、EMOC等,要求被试把它们重新组合为熟悉的单词,如PLAN、VICE COME等。
在这项测验中,智力活动的内容为符号,操纵为认知,产品为单元,即按重新组合的字词数量来计算成绩。
根据产品的数量即可度量一个人对符号的认知能力。
如果给被试10种图案,每种呈现5秒钟,然后让他们进行简要的描述。
在这项测验中,作业的任务为视觉,操纵为记忆.产品为单元。
它代表了对视觉记忆能力的度量。
吉尔福特的三维智力结构模型同时考虑到智力活动的内容、过程和产品,这对推动智力测验工作起了重要的作用。
1971年吉尔福持宣布,经过测验已经证明了三维智力模型中的近百种能力。
这一成就对智力测验的理论与实氏无疑是一巨大的鼓舞。
2.阜南的等级层次理论英国心理学家阜南(P.E.ve删,1971)继承和发展/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说,提出了能力的层次结构理论。
他认为,能力的结构是按层次排列的。
智力的最高层次是一般因素(G);第二层次分两大群,即言语和教育方面的因素,与操作和机械方面的因素.叫大群因素;第三层为小群因素,包括言语、数量、机械、信息、空间信息、用手操作等;第四层次为持殊因素,即各种各样的特殊能力(图11—3)。
阜南的能力层次结构理论像生物分类学的分类系统那样来设想能力的结构。
(三)智力的信息加工理论70年代以来,与能力的结构理论不同,能力的信息加工理论把人的能力和智力看成一个过程,它由不同的阶段组成,并且是由某些更高的决策过程组织起来的。
智力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在一定的心理结构中进行的信息加工,包括感觉输入受到转换、简约、加工、存储、提取和使用的全部过程(Nesser,1967),如模式识别、注意、记忆、视觉、表象、言语、问题解决、决策等〔Reed,1982)。
认知心理学关于智力结构的研究,以斯腾伯格(1985)提出的三元理论(triarchic theory of intelligence)、纳格利尔里和戴斯(naglieri & das,1990)提出的“智力的PAs理论”最具代表性。
1.斯腾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美国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斯腾伯格(Sternberg, 1985)提出了智力的三元理论,试图说明更为广泛的智力行为。
斯腾伯格认为,大多数的智力理论是不完备的,它们只从某个特定的角度解释智力。
一个完备的智力理论必须说明智力的二个方面,即智力的内在成分,这些智力成分与经验的关系,以及智力成分的外部作用。
这三个方面构成了智力成分亚理论、智力情境亚理论和智力经验亚理论。
智力成分亚理论认为,智力包括三种成分及相应的三种过程,即元成分、操作成分相知识获得成分。
元成分是用于计划、控制和决策的高级执行过程,如确定问题的性质,选择解题步骤,调整解题思路,分配心理资源等;操作成分表现在任务的执行过程,是指接受刺激,将信息保持在短时记忆中,并进行比较,它负责执行元成分的决策;知识获得成分是指获取和保存新信息的过程,负责接受新刺激,做出判断与反应,以及对新信息的编码与存贮。
在智力成分中,,i成分起着核心作用,它决定人们解决习题时所使用的策略。
智力情境亚理论认为,智力是指获得与情境拟合的心理活动。
在日常生活中,智力表现为有目的的地适应环境、塑造环境和选择新环境的能力,这些能力统称作情境智力。
—般来说,个体总是努力适应他所处的环境,力图在个体及其环境之间达到—种和谐。
当和谐的程度低于个体的满意度时,就是不适应。
当个体在一种情境中感到不能适应或不愿意适应时,他会选择能够达到的另一种和谐环境。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会重新塑造环境以提高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和谐程度,而不只是适应现存的环境。
智力经验亚理论提出,智力包括两种能力,一种是处理新任务和新环境时所要求的能力,只一种是信息加工过程自动化的能力。
新任务是个体以前从未遇到过的问题,新情境是一种新异的、富于挑战性的环境。
当遇到新问题时,有的人就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解决它,有的人则束手无策;在面临新的情境时,有的人能很好地应对自如,有的人则不知所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