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5-2钢在冷却时的组织转变(2)
5-2钢在冷却时的组织转变(2)
1、什么是等温冷却、什么是连续冷却?
2、钢冷却时组织有何变化?
一、过冷奥氏体的连续冷却转变
1、在等温转Biblioteka 图上估计连续冷却转变产物在实际生产中,过冷奥氏体大多数是在连续冷却的过程中进行的。(通过在黑板上作图举例分析连续冷却的产物)
2、确定马氏体临界冷却速度
临界冷却速度就是在“C”曲线中与“鼻尖”相切的冷却速度,要想在冷却过程中获得马氏体,其冷却速度必须要大于临界冷却速度。
转变不能完全进行,仍有少量A存在,称为残余A。
无扩散转变( Fe、C原子均不扩散), M与原A的成分相同,造成晶格畸变。
3)马氏体的晶体结构:由于碳的过饱和作用,使α– Fe晶格由体心立方变成体心正方晶格。
4)马氏体的组织形态:
板条状---低碳马氏体(<0.2%C ); 30~50HRC ;δ= 9~17%。
3.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的影响:
加热温度越高,保温时间越长,碳化物溶解充分,奥氏体成分均匀,提高了过冷奥氏体的稳定性,从而使TTT曲线向右移。
注意:马氏体的形态有针状和板条状两种,针状马氏体含碳量高,硬度高脆性大;板条状马氏体含碳量低,具有良好的强度和较好的韧性。马氏体的硬度主要取决于马氏体的含碳量。马氏体的含碳量越高,其硬度也越高。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产物的组织和性能。
教学难点
掌握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产物的组织和性能。
教学用具
教学方法
阅读法、归纳法、举例分析法
教学手段
课堂授课
课型
理论课
板书内容
1、基本概念
2、钢冷却时时组织转变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组织教学
点出重点,分析难点
1、复习本次课内容
2、课后练习:1、什么是临界冷却速度?
2、共析钢奥氏体化后在空冷、水冷、油冷和随炉冷条件下各得到什么组织?
3、预习下一节内容
讨论:铁匠铺里铁匠师傅把刀具锻造好后为什么要把他们浸入冷水中?
准备上课
学生回答问题。
学生预习课文、思考并标记重点
听课、记笔记
跟随老师的思路思考
其中:
v1:随炉冷却(退火)
v2:空冷(正火)
v3:油冷(油冷淬火)
v4:水冷(水冷淬火)
第二课时
二、马氏体型( M )
转变( 230~-50℃) :低温连续转变
1)定义:马氏体是一种碳在α– Fe中的过饱和固溶体。
2)转变特点:
在一个温度范围内连续冷却完成,冷却结束,转变停止。
转变速度极快,即瞬间形核与长大,产生很大内应力。
建立共析钢过冷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曲线:CCT曲线
图中五大区域:奥氏体区域、孕育区、过渡区、产物转变区、马氏体转变区域。(其中强调“C”中“鼻尖”所对应的温度为550℃,孕育期最短,此时的奥氏体最不稳定,最容易分解。)
提示:v1、v2、v3、v4这四种冷却速度,相当于热处理中常用的随炉冷却(退火)、空冷(正火)、油冷(油冷淬火)和水冷(水冷淬火)四种冷却方法。
怀化万昌中专学校备课
年月日(星期)班级:第周总第()课时
课题
5-1钢在冷却时的组织转变(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熟悉钢在冷却过程中的一些基本概念
2、了解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过程中组织的变化过程
3、重点掌握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图的应用
能力目标
掌握过冷奥氏体的等温转变图建立;
掌握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产物的组织和性能。
听课、记笔记
跟随老师的思路思考
学生根据老师的提示认真回顾本次课的重点内容
迅速进入状态
回顾上节重点
教学反思
1、教学的成败得失
2、学生的信息反馈
3、今后的教学建议
二、课前提问
三、导入新课
四、预习课文并思考
五、新课教学
(补充讲授)
六、课堂小结
七、布置作业
八、课后互动
第一课时
点名考勤,稳定学生情绪,准备上课
1、共析钢奥氏体化后在空冷、水冷、油冷和随炉冷条件下各得到什么组织?
2、什么是马氏体?它有哪两种类型?它们的性能各有何特点?
钢经过加热获得奥氏体组织后,在不同的冷却条件下冷却,可使钢获得不同的力学性能。同样的材料,加热条件相同,但由于冷却条件不同,它们在力学性能上会产生明显的差别。为了弄清产生差别的原因,就要了解奥氏体在冷却过程中组织变化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