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沪粤版八年级声音与环境

沪粤版八年级声音与环境

度和音色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3.关于“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和 “防治噪声的途径”,《标准》给出的终结
性要求是“了解”和“知道”。这两部分内容与生产和生活联系密切,可让学生通过收集生
产和生活中的实例,了解声音的应用和噪声的防治途径,认识科学及其相关技术对于社会发
展及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本章教材分析
本章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乐音的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是声学的基础知识; 探究声音的产生、传播和影响音调、响度的因素,能够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所以“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的高低”、“声音的 强弱”,及其科学探究的过程,是本章教学的重点。
探究”来学习;又有终结性的要求,即“认识声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因此要多设计声音产生
和传播的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探究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在探究过程中领悟其中的
科学方法。
2.关于“乐音的特征”,《标准》要求达到“了解”的层次。除了通过听觉,让学生建立
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初步概念,还可以让学生在示波器上观察不同声音的波形,对音调、响
沪粤版八年级--声音与环境
———————————————————————————————— 作者: ———————————————————————————————— 日期:
第二章 步认识声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了解乐音的特性。 3.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 4.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读: 1.关于“声产生和传播的条件”,《标准》既有过程性要求,即要求通过学生自己的“实验
本章教学难点:探究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探究响度跟哪些因素有关,涉及到科学探究 的方法以及控制变量的思想,对初学物理的学生来说比较困难,是本章教学的难点。
2.编写特点
本章教材在编写上有以下特点: ⑴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全章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 由浅入深,逐步探究,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探究兴 趣。如 2.1 节,由物理学家帕斯卡在小时候“敲打盘子发出声音,用手按住盘子后声音没有了” 这一事实,提出问题“你知道其中的奥秘吗?”,引发探究。又如 2.2 节,从“我们周围的声 音千差万别”这一事实入手,自然地提出了学生关心的问题“声音为什么会有这些差别?我 们应该怎样区分它们呢?”引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影响声音高低和响度的因素”。2.4 节又从 物理走向社会,通过介绍声音的利用和噪声的危害,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正面和 负面影响,认识事物的两面性,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将科学知识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 和责任感。 ⑵突出体现物理的学科特点,注重科学探究,全章以探究活动为主线,让学生在一个个“活 动”中获得感性体验,然后再上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在经历和体验的过程中,不仅学到知 识,还初步学到研究问题的方法。本章 4 节课中有实验探究 2 个(探究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 探究影响声音响度的因素),这两个探究让学生初步熟悉实验探究的主要方法以及控制变量 的思想。除实验探究外,本章还安排了课内其他活动 4 个,课外活动 3 个,给学生提供了较多的 活动机会。 ⑶课文中的插图形象、直观,代替了以往冗长的文字叙述,给学生想象的空间,能够启 迪思维,激发兴趣,突破难点,有利于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例如每节课“活动” 中的很多插图,不但能够生动地创设探究问题的情境,展示实验活动的主要装置,而且蕴含着 观察、实验、探究问题的方法和关键,例如图 2-1、2-2、2-3、2-6、2-7、2-8、2-17、 2-20、2-26等。还有些插图,如图 2-4、2-5、2-18、2-27、2-30 等,能够把抽象、难懂 的“波”及有关特征,具体、直观地描述出来,有利于学生对于“声波”的认识。另外一些 插图,如图 2-9、2-12、2-16、2-33、2-38、2-42 等,能够激发、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 情感,以及崇尚科学、关注现代科技发展的良好素养,养成关心生产、生活以及自然中的物 理现象的习惯。
训练和科学素养的培养。 教材是按照认知事物的一般规律编排的,其编写顺序是:“我们怎样听到声音”-“我们
怎样区别声音”-“声音的应用”。本章第一节“追根求源”,首先让学生探究声音是怎样产 生的,接着探究声音如何传播。这些内容既是学习声学的基础;同时一些实验技巧和方法,又 对接下来探究“影响音调和响度的因素”有很好的启发和铺垫作用。“我们怎样区分声音” 两节课,从造成声音千差万别的原因出发,让学生认识乐音的特征,并通过“探究影响音调和 响度的因素”的实验过程,让学生初步学习控制变量的思想方法。本章最后一节“让声音为 人类服务”,则是对前面所学声音知识的拓展和延伸,一方面,通过介绍声现象的有关知识在音 乐、建筑方面的应用,以及人们利用超声与次声的成果,让学生了解声音可以为人类服务;另 一方面,介绍了噪声的危害及减弱噪声的途径,从而引导学生关注生产和技术中的物理,渗透 “事物具有两面性”的辨证思想。
3.课时安排
本章共 4 节,建议全章教学用 5 课时,其中新课每节 1 课时,复习总结用 1 课时。
三、各节教材说明与教学建议
2.1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⑵知道声音是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快 慢不同。 ⑶了解声波进入人耳后引起听觉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 ⑷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及传播的条件,领悟其中的研究方法——转换法。
1.本章概述
本章主要学习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乐音的三个主要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探究影 响音调、响度的因素,了解声音在生活和技术中的应用,以及减弱噪声的方法、途径。
本章主要介绍声音的基本知识,这些知识在生活和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尽管本章涉 及的现象大多是学生所熟悉的,但是学生又很少深入地思考和探讨过。因此,把本章作为初 中物理的开端,可以使学生感到身边处处有物理,物理并不深奥,物理亲切、有趣、有理,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强烈欲望;同时在学习本章知识的过程中,要用到研究物理问题 的基本方法:观察实验、科学探究等,使学生从一开始学习物理,就可以得到良好的学习习惯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