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诚信建设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常言道:人无信不立。
诚信是一个人能够在社会中立足的基本条件,如果失去诚信的品质,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活动将会变得非常困难,在一个由人组成,以人际交往为纽带的社会中,自然难以生存下去。
人是如此,国家亦是如此。
然而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时有违背诚信准则的事情发生,这些事件的发生给国家带来了极大的损失,也凸显出了诚信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由此可知,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是新世纪新阶段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立富强、民主、文明社会主义国家的必然要求。
诚信,拆开看来,应是“诚实+信用”。
诚实是道德范畴,信用是经济范畴。
马克思认为信用是“以偿还为条件的付出――一般地说就是贷和借的运动”。
这其中之义就有了“到期偿还”的意义。
即物所有权的让渡。
消费延迟,换来另一花钱的消费提前,延迟者为将来增值,提前者要付出利息代价,在这里有两种可能性。
一是利益的预期性,即未来某一时刻兑现利益就暗含有风险性;二是利益的兑现性,即按期偿还。
“人无信则不立”,这是中国人的至理名言,也被世人公认,市场经济的细胞是商品,商品交换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活动,价值规律靠竞争开路。
竞争讲究公平,公平的保证是诚信。
如诚信缺失,就会发生偷税漏税、赖帐逃帐、假冒伪劣、走私骗汇。
这就会造成个人之间不敢往来,经济链条七节八截,大大增加了经济活动成本,降低了经济活动的效率,干扰了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影响了社会的安定团结。
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坚持胡锦涛主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科学矛盾分析法和阶级分析法,站在人民利益的高度,处理好经济领域的阴暗面,提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诚信。
无论个人还是集体要诚信做事,使之成为市场经济运作的立身之本。
诚信原则是市场经济竞争的黄金规则
诚实信用原则也是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民法基本原则,被称为司法领域的“帝王条款”,也是我国当前市场经济的黄金原则。
市场经济越发达,越要诚实守信,市场经济的效率越会提高。
因信用体现的利益常有预期性,因而也含有危险性,这就要用契约合同来约束降低未来不确定带来的危险,这种契约甚至可由担保、公证、银行、公安等中介经济人介入,来增强经济运作的稳定性、效益性、公开性、公平性。
降低经济运作的成本,带来主体长期利益的增加和社会经济运作的良性循环,然而我国在当前的市场经济运作中,主流是好的,也有一些不尽如意的。
2008年石家庄三鹿奶粉案件就是例证,正是有些人的恶劣情欲,在奶粉中
掺进了三聚氰铵,使全国上万名儿童中毒,全国有几千家中间销售商血本无归,三鹿集团最近也宣告破产,给全国和人民造成了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
所以说诚信原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稳定器和加速器,是价值极高的无形资产,是市场经济竞争的黄金原则。
诚信建设还是市场经济成败的核心问题。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机会大大增多了,一些诚信度较高的主体,急需一些高质量的征信和资信评价产品,但就目前来看,我国这方面的机构还远远不够,与欧美国家相比差距更大,西方有90%的商贸活动采用信用结算方式,而我国只占20%,西方有一套诚信登陆监视机制,而我们还不健全,势必受制于他们,处于劣势,难以和国际接轨。
为了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既要建立诚信机制,又要吸取美国次贷危机信用监管不力教训,建立一套有中国特色使之适应国内外环境的诚信制度。
而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政府要健全一套法规来保证和制约征收和评信机构的正常运作。
政府要健全一套法规来保证和制约征收和评信机构的正常运作,然而代表国家的某些中介机构往往诚信缺失,执法犯法。
山西违法开采的小煤矿,不时传出的瓦斯爆炸声,使一批批父母官、矿长、安检机构官员纷纷落马;还有假汾酒的增多和2010年山西发生的防疫事件使质检机构和防疫疾控中心的诚信大打折。
这些大大小小的官员,领着国家的高薪水,又参与了利益的再分配,甚至做腐败和作弊的元凶,忘记了自己的职责,加剧了社会的不诚信度。
我们要联系中国当前市场经济既要主张法治,促进经济建设,又要注重德治促进精神文明建设,这里所说的诚信建设,就是法治、德治双管齐下物质精神两个文明同时抓,既要看到人的社会存在,环境影响,还要看其所处的经济政治地位,从多数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制定和时代相适应的经济政策,促进诚信建设,这样才符合胡锦涛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才能保证市场经济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