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议论文如何文采飞扬

议论文如何文采飞扬

议论文如何文采飞扬孔子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重视文章的文采,自古有之。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将“有文采”列为作文“发展等级”的要求之一,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和充分重视。

但是,很多同学的写作只追求记叙文、散文的文采,忽视了议论文的文采,以致把文章写得干巴巴的,无精打采,“语言无味,像个瘪三”。

实际上,议论文不仅要讲求语言准确、严谨,而且也要追求鲜明生动,富有文采,以此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有文采”的语言来自精心的打磨。

那么,如何打磨议论文的语言使之文采飞扬呢?一、表达要富于变化,句式要灵活多样首先是精当地遣词造句,丰富词汇,锤炼词语。

其次是精心地选择灵活多变的句式,如整句与散句,长句与短句,设问句与反问句等,交错运用。

这样就会使行文摇曳多姿,语言活泼舒畅,强化论证效果。

例如:“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梅花有它的情韵,白雪也有它的风采。

杨柳之婀娜、翠竹之秀丽、兰草之清幽、青松之壮美,任何事物都在大自然中展示着自己的个性,不是吗?“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万物各有自己的锋芒。

泰山雄、华山险、黄山奇、峨眉秀,牡丹雍容、荷花冰清、梅花傲骨、兰花素雅,北国万里飘雪、江南草长莺飞、塞外驼铃声声、水乡牧笛袅袅。

你能说泰山不如峨眉,牡丹胜过兰花,北国不比江南?你不能。

它们各有千秋。

你芙蓉如画柳如眉,我满屋诗书自开颜,腹有诗书气自华。

你有驰骋政坛跃马商场万丈豪情,我有小桥流水清泉明月淡泊心境。

(2004年高考河南考生《你就是一道风景》)这段文字词汇丰富而华美,词语选配精致而贴切,句式整齐而富于变化,显示了作者灵活驾驭语言的功力。

又如:大地有高山和峡谷,人间有高尚和卑下。

人世中充满着七情六欲的烟和雾。

一切亲情、友情、爱情……犹如四周八方的风笼罩着这个交错的世界。

立于天地间,谁能够脱离红尘的牵绊,谁又能抛开一切俗念?( 2003年高考湖北考生的《感情与认知》)这个开头,引入话题,语言形式上,有整句有散句,有长句有短句,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整齐而不呆滞,通畅而又灵活,结尾连续反问,引人深思。

二、利用修辞来增强表达效果修辞被称为语言艺术之花,是使文章语言“有文采”的重要手段。

议论文中,恰当地使用修辞手法,会给文章增光添彩。

例如:学会尊重吧。

尊重是春天里的一缕清风,把花香送给每户人家;尊重是夏天里的一棵大树,把绿荫带给人们;尊重是秋天里的一株果树,把累累硕果带给辛勤的农民;尊重是冬天里的一个火炉,把温暖送给劳累的旅人。

(节选自《高考核按纽》,文题为《尊重》)这段文章结尾的文字,综合运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将抽象空洞的说教化为具体形象的感悟,文意表达含蓄隽永,言有尽而意无穷,耐人寻味。

再如 2000年一篇高考优秀作文片断:让我们去听听大自然的回音,感受四季变迁的律动和生命的铿锵节奏,发现生活原来有这么多的诠释与内涵。

大树说生活便是向往蓝天,捕捉阳光,撑起一片绿荫;小草说生活是绿意的勃发;花蕾说生活是纵情的绽放,不要拘泥于世俗的喧嚣;雨露说生活是白云洒下的一场甘露;江河说生活是阳刚的奔放和柔美的恬静,与礁石的博击便是生活的灿烂;日月说生活是用自己的光和热去温暖他人,照亮生命;星辰说生活是在漆黑的夜晚里点燃起理想的火把,期待光明的降临;夕阳说即使在生命回归之际,也要将金辉铺满人间……这段文字语言生动而形象,修辞方法运用自如,文段充满画面感,引发读者很多美好的想象和情思,读这样的文章,能不是一种享受吗?三、巧用名言、诗文,使文章神采飞扬成语、谚语、歌词、诗文名句和中外名人格言等,具有文句精美,意味深长,给人启迪等特点,在议论文中恰当地借用,可以使文章典雅精致,意蕴深厚。

例如:没有规则的社会更是要方寸大乱。

不是所有人都能像范仲俺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路不拾遗”或许还有可能,而“夜不掩户”却怎么听怎么像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当道德不足以约束人们的行为时,规则将会适时地补上这个漏洞。

“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听上去是道德的沦落,但美国却制定法律,要求你先把自家门前的雪扫干净了再说,至少不能让路人被你家的积雪滑倒。

这就是道德的底线——规则划出来的。

( 2002年高考北京考生《规则与道德》)短短的一段文字,指出规则对社会发展的意义,连续引用诗文名句、成语、俗语等,而且用得巧妙、精当,既为文章增添了亮丽的色彩,也增强了说理的感染力,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知识的积淀。

又如 2002年高考优秀作文《让信仰作主》开头两段写道:问世间“信仰”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无独有偶, 2004年高考甘肃考生的作文《欲望——心的隔离区》开头写道:问世间私欲为何物,直叫人邪心四起,沟壑百出。

这两个开头都化用了元代诗人元好问的名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不仅点亮了全文的思想意义,开启全篇,也体现了作者的个性及创新精神。

四、用文学笔法,笔端融注情感“情为文前,意在笔先。

”议论也应有感情。

好的议论文,有时在论证时,会采用一些文学描写手法,融入作者的一份情感,从而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请看下面两段 2000年高考作文中的文段:“绝对错不了!”“肯定就应该是这样!”当这样的话语脱口而出的时候,朋友,你是否经过深思熟虑了呢?“我对我自己绝对有信心!”啊,亲爱的朋友,你的自信让我钦佩,可是,你的答案也许是对的,可别人的答案就一定是错的吗?也许别人的答案更有创见性呢!(《莫谈“绝对”》)更深人静时,寂寂无人处,总有一个声音在低语:“这世界是什么?”我知道,那是不安分的心在叩问灵魂。

世界是什么?数千年前,尼罗河畔,那些长髯飘飘的学者便在争论这个难题。

有的说,…… (《一花一世界》)两段文字都采用了散文式的描写手法,娓娓而谈,写得多么富有情味,不只是语言的洗炼畅达,更是在情感上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文意表达更富意蕴。

语言是思想、情感的媒介和裁体。

语言能力是作文中最基本的能力和最稳定的能力。

文章如果有文采,就能充分显示作者的文化底蕴和写作才气,一篇灵气飞动、满文生辉的文章势必赢得读者的喝彩。

有文采也不只是记叙文、散文的专利,它也是议论文写作所努力追求的。

好的语言是必须通过积累和打磨而锤炼出来的,让我们在锤炼中撞击出火花,用华美的语言去表达灿烂的思想。

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义虽深,理虽当,词不工者不成文”。

自古以来,文人学士都非常重视文采的雕饰。

贾岛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杜甫的“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都说明了锤炼佳句的艰难和必要。

高考作文固然要追求思想深刻,内涵丰富,意境深远,但也不能忽视文辞。

若没有好的文采,何谈“深刻、丰富、深远”呢?要想在短短几分钟内打动阅卷者,获得满意的分数,就必须展示自己的才华,显露文章的语言功夫。

那么,怎样让你的文章文采斑斓,引人入胜呢?一、巧用修辞1.比喻。

比喻可以化抽象为形象,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被称为语言艺术之花,它可以引起读者的联想和想象,使作者与读者产生心与心,神与神的交汇遇合。

请欣赏高考作文中运用比喻的精彩句段:人生这一路上,鲜花稗草,杨柳荆棘,何尝不是并肩而至?(以自然万物喻指生活中的成功与失败,坦途与坎坷,形象生动。

)——2003年高考佳作《真情诚可贵,理智价更高》爱给人以安慰,鼓励和支持的同时,却悄无声息地给心灵那锐利的目光遮上一层幕布,正如花丛给人以芬芳艳丽,却挡住了前行的山路;湖泊给人以清澈空灵,却倒映出虚假的幻景;美酒给人以香醇清冽,却模糊了眼中的目标。

(用若干生活中常见的情景去比一种情景,起到了强化渲染的作用,使道理更加明白透澈。

)——2003年四川考生的《甜蜜负担》自己的感情,很像一片叶子,光洁美好,放在眼前观赏,总是爱不释手……(将感情比作光洁美好的叶子,形象写出感情的距离蒙蔽了我们认识的慧眼。

)2.排比。

请看下边一篇高考作文中比的精彩排比。

楚大夫沉吟泽畔,九死不悔;魏武帝扬鞭东指,壮心不已;陶渊明悠然南山,饮酒采菊……纵然谄媚污蔑蒙蔽视听,也不随其流而扬其波,这是执着的选择;纵然马革裹尸魂归关西,也要扬声边塞尽扫狼烟,这是豪壮的选择;纵然一身清苦终岁难饱,也甘愿怡然自乐,躬耕陇亩,这是高雅的选择……——2002年高考佳作《选择永恒》排比可以丰富拓展文章的内容,可以增强文章的气势。

好的排比,如大江东去,一泻千里,汪洋恣肆,读来琅琅上口,酣畅淋漓,试想,阅卷者读到这样一组排比句,怎不心颜大悦,拍案叫好?3.拟人。

拟人可以化无情为有情,使文章形象生动,意蕴丰富,高考作文中多有通篇运用拟人成文的佳作。

如2003年重庆市的高考佳作《我是一只毛毛虫》,将一只毛毛虫拟人化,赋予思维,构建了一个美丽动人的童话世界,赢了个满堂彩。

2003年上海市的佳作《“杂”的感慨》,将抽象概念“杂”人化,生命化,并以此成就了一篇佳作。

考生的作文中也有许多句子因用了拟人辞格而精彩形象,如:“在有月的深夜里,我的思想悄悄地起身,开始它在历史中的漫游。

”(2004年佳作《夜·月·人》除了这三种常用的修辞格,其他的一些辞格如拟物、移情、移状、对偶,夸张等也经常运用,只要我们的写作时有修辞意识,我们的文章就会活起来,动起来,就会有血有肉,有情感,能吸引人,打动人。

二、展示文化底蕴。

1.引用名言典故。

名言典故,内涵丰富,意旨深远,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有时洋洋洒洒一大篇,却不如一句名言来得简洁,来得有力。

巧用名言警句,可以使语言显得厚重而含蓄,具有丰富的哲理意蕴。

高考作文中若能将名言警句、历史典故信手拾来,会使你的文章显示出丰厚的文化底蕴,如:“我听到了‘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悲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雄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迈和‘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伟岸”——《选择心灵美景》(引用)“黎花院落融融的月光,和着柳絮池塘淡淡的清风,流入我心中,轻轻拨动那根尘封在岁月的心弦,奏出曲曲远古的清音……”(化用)。

2.炫示丰厚的文化积淀。

钱钟书,林语堂之所以被称为大才子,除了他们创新的头脑中不断闪现的思想灵光,很大程度来自于他们写文章可以旁征博引,对历史掌故信手拾来化用无痕吧。

怎样才能具有丰厚的文化积淀呢?需要我们大量提炼和概括文化信息,比如关于中外名人的文化信息,比如建筑、艺术、景点、服饰方面的知识。

“胸中有丘壑”,为文时才可以有马良的神笔。

3.文章要有哲理化的句子。

比如:“成功和失败或许只是一种来自外界的判断,而一个人经历的真正转折却是对原有信念的背叛,对自己控制命运的决心的背叛。

”“播义于四海,流芳于后世,则非不畏困险,笃志奋发者莫属也!”“鱼说:你看不到我在流泪,因为我在水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