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体系

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体系

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体系及其应用准则,() 的附录序言本文第一节列出了由采纳的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体系的准则。

在认识到体系的具体应用会因食品操作环境而有改变时,第二节提供了体系应用的一般准则①。

体系以科学性和系统性为基础,识别特定危害,确定控制措施,确保食品的安全性。

是一种评估危害和建立控制体系的工具,着重强调对危害的预防,而不是主要依赖于对最终产品的检验。

任何体系应当具有适应变化的能力,如,设备设计、加工方法的改进或技术上的发展。

可应用于从初级生产到最终消费整个食品链中,它的运用应以对人体健康风险的科学证据作为指导。

在提高食品安全性的同时,实施体系也能带来其他明显的好处。

此外,体系的应用有助于管理机构实施检查,并通过提高食品安全的可信度促进国际贸易。

的成功应用,需要管理层和员工的全面承诺和介入。

按照特定的研究对象,它也需要多学科的研究途径,一般来说,应包括农学、兽医卫生、加工、微生物学、医学、公共卫生、食品技术、环境、化学和工程等学科的专业技术。

的应用与执行质量管理体系,例如系列,是兼容的,在这些体系内的食品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是一个可供选择的体系系统。

考虑到对食品安全的应用,以下概念也可运用在食品质量的其他方面。

①的原理建立了应用要求的基础,而应用准则提供了实际应用的一般指南。

定义控制(动词)():采取一切必要行动,以保证和保持符合计划所制定的指标。

控制(名词)():遵循正确的方法和达到安全指标时的状态。

控制措施():用以防止或消除食品安全危害或将其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所采取的任何行动和活动。

纠偏行动():监测结果表明失控时,在关键控制点()上所采取的行动。

关键控制点[ ()]:可进行控制,并能防止或消除食品安全危害,或将其降低到可接受水平的必需的步骤。

关键限值():区分可接受与不可接受水平的指标。

偏离():不符合关键限值。

流程图():生产或制造特定食品所用操作顺序的系统表达。

(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对食品安全显著危害加以识别、评估、以及控制的体系。

计划:根据原理所制定的用以确保所考虑食品链各环节中对食品安全有显著意义的危害予以控制的文件。

危害():食品中产生的潜在的有健康危害的生物、化学或物理因子或状态。

危害分析():收集信息和评估危害及导致其存在的条件的过程,以便决定哪些对食品安全有显著意义,从而应被列入计划中。

监控():为了评估是否处于控制之中,对被控制参数所作的有计划的连续的观察或测量活动。

步骤():包括原材料,从初级生产到最终消费的食品链中某个点、程序、操作或阶段。

确认():获得证据,证明的各要素是有效的过程。

验证():除监控外,用以确定是否符合计划所采用的方法、程序、测试和其他评价方法的应用。

体系的原理体系由以下七个原理组成:原理进行危害分析。

原理确定关键控制点()。

原理建立关键限值。

原理建立的监控体系。

原理建立纠偏行动,以便当监控表明某个特定失控时采用。

原理建立验证程序,以确认体系运行的有效性。

原理建立有关上述原理及其在应用中的所有程序和记录的文件系统。

体系的应用准则在应用于食品链任一环节之前,该环节就应是按照食品法典《食品卫生总则()》、适当的食品法典操作规范和适用的食品安全法规运行操作的。

管理层的承诺对于有效地实施体系是必要的。

在危害鉴别、评估以及随后建立和应用体系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原料、辅料、食品制作操作规范、加工工序控制危害的作用、产品的最终可能使用方法、有关消费者群体分类以及与食品安全有关的流行病学的报告。

体系的目标是对实施控制。

如果某个危害被确定必须予以控制,而无存在,就应考虑重新设计操作工序。

应独立地应用于各个特定的操作。

法典卫生规范()实例中确定的也许不是某一特定食品应用中的仅有的,或者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性质。

当产品、加工或任何步骤有改进时,对的应用要进行审核,并作出必要的修改。

重要的是,考虑到生产操作的特性和规模,在应用时,要有适当的灵活性并赋予应用的内涵。

应用原理的应用由下列部分构成,如“应用的逻辑顺序”(见图)所示。

1.组成小组食品生产应确保有相应的产品专业知识和技术支持,以便制定有效的计划。

最理想的是,组成多种学科小组来完成该项工作。

如现场缺乏这些技术时,应该能够从其他途径获得专家的意见。

应明确计划的范围。

该范围应列出食品链中所涉及的环节并说明危害的总体分类(如:是否包括所有危害分类或只是选择性的分类)。

2.产品描述应对产品作全面描述,包括相关的安全信息,如:成分、物理化学特性(包括、等),加工方式(热处理、冷冻、盐渍、烟熏等),包装,保质期,储存条件和销售方法。

3.识别预期用途预期用途应基于最终用户和消费者对产品的使用期望。

在特定情况下,还必须考虑易受伤害的消费群体,如团体进餐情况。

4.制订流程图流程图应由小组制订。

该流程图应包括该操作中的所有步骤。

当应用于给定操作时,应对该特定操作的前后步骤予以考虑。

5.流程图的现场确认小组应在所有操作阶段和时间内,确定加工操作与流程图一致,必要时,应对流程图加以修改。

6.列出与各步骤有关的所有潜在危害,进行危害分析,并考虑控制已识别危害的措施(见原理)。

小组应列出各个步骤中有理由可能产生的所有危害,这些步骤要包括原料生产、加工、制造、销售直到消费。

小组下一步应为计划进行危害分析,确定那些危害具有如下特性,即:在食品安全生产方面,将它们消除或降低至可接受水平是必不可少的。

在进行危害分析时,只要可能应包括下列几个方面:●危害产生的可能性和影响健康的严重性;●危害存在的定量定性评价;●相关微生物的存活或增殖;●食品中毒素、化学或物理因子的产生和持久性;以及●导致上述因素的条件。

小组必须考虑,对各个危害,存在哪些(可应用的)危害控制措施。

控制某一个特定危害可能需要一个以上的控制措施,某一个特定的控制措施也可能控制一个以上的危害。

7.确定关键控制点(见原理)②8.可能有一个以上的,用于控制同一危害。

体系中的确定能够通过判断树(如图)——逻辑推理方法的应用予以促进。

判断树应用于生产、屠宰、加工、储藏、销售等操作时,应有灵活性。

确定时应使用判断树作为指南。

本例判断树也并不一定适用于一切情况。

其他方法也可采用。

对判断树的应用进行培训是值得推荐的。

如果一种危害在某一步骤中已被确认,需要通过控制以保证食品安全,但在该步骤,或任何其他的步骤中都没有相应的控制措施存在,那么在该步骤或其前后的步骤上,应对产品或加工方法予以修改,以使其包括(相应的)控制措施。

9.建立各的关键限值(见原理)对每个关键控制点,可能的话,必须规定关键限值,并予以确认。

在某些情况下,某一特定步骤中,要对一个以上的关键限值作详细说明。

通常采用的指标包括对温度、时间、水分、值、、有效氯的测量以及感官参数,如,外观和品质。

10.建立对各个的监控系统(见原理)监控是对与关键限值相关的的有计划的测量或观察。

监控方法必须能够检测是否失控。

进而,监控最好能及时提供信息,以便作出调整,确保加工控制,防止超出关键限值。

如有可能,当监控结果表明对有失控趋势时,应进行加工②自从法典公布判断树后,在培训中,判断树的使用业已多次实行。

多数场合下,虽然判断树已有用地解释了确定所需的理解的深度和逻辑性,但是,判断树并不特定地适用于所有的食品操作,例如,屠宰场,因此,其使用应与专业判定相结合,在一些场合中予以改进。

调整。

加工调整应在偏离发生之前进行。

从监测中获得的数据必须由指定的、有技术的和有权执行纠偏行动的人员来评估。

如果监控是不连续的,监控频率或数量必须足以保证处于受控状态。

绝大多数监控程序需要快速完成,因为他们关系到现场加工,没有时间做过长的分析测试。

物理和化学方法通常优于微生物检验,因为它们可以快速地进行,经常性地显示产品的微生物控制情况。

与监控有关的所有记录和文件必须由做监控的人员签名和公司负责审核的人员签字。

11.建立纠偏行动(见原理)必须制订体系中各个特定的纠偏行动,以便出现偏离时进行处理。

行动必须保证重新处于受控状态。

采取的行动还必须包括受影响的产品的合理处置。

偏离和产品处置过程必须记载在体系记录保存档案中。

12.建立验证程序(见原理)建立验证程序。

为了确定体系是否正确地运行,可以采用包括随机抽样和分析在内的验证和审核方法、程序和检测。

验证的频率应足以证实体系的有效运行。

验证活动例子包括:体系和记录的复查;偏离和产品处置的复查;证实处于受控状态。

如可能,确认活动应包括对计划所有要素功效的证实。

13.建立文件和记录保持(系统)(见原理)应用体系必须有效、准确地保存记录。

程序应文件化。

文件和记录的保持应合乎生产操作的特性和规模。

文件实例,如:危害分析;确定;关键限值的确定;记录实例,如:监控活动;偏离和有关的纠偏行动;的改进。

工作单实例附于图。

培训有效执行的基本要素是对生产企业、政府和学术界人员进行原理和应用的培训,并增加消费者的意识。

作为发展特定培训以支持计划的一个帮助,应制订工作说明和程序,规定在各个关键控制点上操作人员的任务。

原料生产者、生产企业、贸易集团、消费组织和主管机构之间的合作是至关重要的。

应为生产企业和主管机关提供联合培训机会,以鼓励、保持相互间的连续对话,并为实践中应用营造相互理解的良好氛围。

应用的逻辑顺序1.见图2.确定的判断树实例(按顺序回答问题)工作单实例1.2.3.翻译:苏大路孔繁明沈山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