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三、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年),古希腊著名哲学家和教育家,诞生于爱琴海北岸的斯塔吉拉城。

亚里士多德是马其顿王室医师的儿子,从小特别爱好自然科学,也很钻研。

父亲经常教给他一些解剖和医学的知识,他有时也帮助父亲做一些外科手术。

他17岁那年前往雅典,成为柏拉图的大弟子,从事学习和研究长达20年之久。

他勤学多问,才华横溢,成绩突出,被誉为“学园之灵”或“学园的精英”。

公元前343年,亚里士多德担任了年仅13岁的王子亚历山大的宫廷教师。

公元前340年亚历山大摄政,亚里士多德回到家乡。

公元前335年他重返雅典,在吕克昂创办了一所学园,独树一个新的哲学学派。

由于这个学派的教师和学生常常在花园里散步的时候讨论问题,当时人们就称它为“逍遥学派”。

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大帝病故。

从此,亚里士多德在政治上开始不得志,他决定离开雅典,离开吕克昂学园回到母亲的故地过隐居生活。

公元前322年因病逝世,终年63岁。

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主要散见于他的《伦理学》和《政治学》等著作中。

(二)教育思想
亚里士多德的体、德、智、美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是建立在他的灵魂学说之上的。

他把人的灵魂区分为植物的、动物的和理性的3
部分。

其中植物的灵魂是最低级的,它主要表现在身体部分,指的是身体的营养、生长和发育;动物的灵魂表现人的本能情感和欲望等方面;而理性的灵魂是高级的部分,它主要表现在思维、理解和判断等方面。

与他的灵魂学说相适应,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体、德、智、美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

1. 论体育
亚里士多德认为,在儿童的教育中,必须首先训练其身体,在他看来,体育练习的目的在于使人健康有力和勇敢,进而养成体育竞技的习惯;从而能够参加各种体育竞技活动。

亚里士多德指出,体育训练的重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勇敢的品质,但决不能像斯巴达人那样,使人变得凶猛,残忍。

因此,他要求对于学生的体育训练一定要适度,否则会损害儿童的体格和妨碍他们的生长。

2. 论德育
亚里士多德还认为,为了把城邦治理好,必须注意公民的道德教育。

在道德教育中,亚里士多德强调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习惯。

因为,在他看来,理性和习惯是人们具有“善德”的根基。

因此,他指出,“在教育儿童时,我们当然应该先把功夫用在他们的习惯方面。

”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实际活动和反复练习,逐渐养成具有“中庸”和“适度”的公正,“节制”和“勇敢”的美好德行。

3. 论智育
亚里士多德认为,阅读、书写,乃至绘画的目的都是为了将来的实际效用,例如,为了处理家事,从事政治生活等。

受雅典教育思想
的影响,亚里士多德将应属于智育部分的文学作品和诗歌的阅读、欣赏、吟唱等都划归到音乐教育里面。

音乐教育是亚里士多德的和谐发展教育思想的核心部分。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音乐不仅是实施美育的最有效的手段,而且它还担负着智育的部分职能,并且又是实施道德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

他认为,音乐是形成人的性格的一种重要的力量,它不但适宜于在少年时期学习,而且在各个年龄阶段都需要学习。

幼年阶段学习音乐方面的知识,就可以鉴别音乐的美,并从中感到乐趣;少年时期学习音乐,有助于体格的锻炼,有助于学业成就的获得;青年时期学习音乐,是为了欣赏高尚的曲调和旋律。

因此,亚里士多德主张必须将音乐纳入教育计划之中。

与智育不同,亚里士多德认为,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实际生活的需要,而是为了在闲暇时供理智的享受。

(三)影响
亚里士多德关于人的天性、习惯、理性“三要素”的理论,是后世关于遗传、环境和教育的理论的雏形,也是卢梭划分自然教育、事物教育和人为教育的依据。

不同的是,亚里士多德坚持天性、习惯服从于理性的指导,而卢梭则坚持事物教育和人为教育服从于自然教育(天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