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

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


2.生长发育的特点
生长发育的性别差异 从青春期开始,男女之间的 生长发育出现明显的性别差异。 ① 时间的差异 * 女子青春期发育较男子早; * 各项发育指标增长值和增长; 率出现高峰的年龄女于比男子早 1~2年; *青春期发育的结束时间女子比 男子早2~3年。
体格的差异 波峰:男子多数指标生长发 育的波峰比女子高; 波幅:波幅比女子宽; * 形成了男子体格与女子体格 之间的显著差异: 男子:强壮; 女子:纤细。
2、身体各部分体积的变化 新生儿头和颈的体积占全身体积的30%, 成年时下降到10%左右。躯干的比例较为 恒定 , 约占全身体积的45-50%。上肢在 出生时约占全身体积的10%,至成年时仍 然维持这一 比例。出生时占全身体积10% 的下肢到成年时已达到30%。
3、身体成分的变化 人体出生时,脑、肝、心、肾等主管各种生 命活动的器官重量的总和约占新生儿体重的 18%。虽然器官的重量随着体重的增加而 增加,但是其占体重的百分比则随着体重的 增加 而下降。5岁时为10%,10岁时为 8.4%,成人仅占5%左右。
向心律: 直立行走后,由于动力负 荷和静力负荷发生了明显改变, 生长发育和方式也由头尾发展 规律逐渐过渡到向心发展规律。 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程序如下: 下肢→上肢→躯干 ; 长度→围度→宽度。
①下肢→躯干:在7岁以后, 领先发育并较早结束的顺序: 足长 ↓ 小腿长 ↓ 下肢长(身高) ↓ 坐高(躯干)
(一)根据运动系统的解剖生理特点进行训练 儿童少年骨骼承受压力和肌肉拉力的能力都 不及成年人,骨易发生弯曲和变形。为防止 他们脊柱、胸廓、骨盆及下肢变形,在舞蹈 教学、训练中注意培养正确的坐姿、立姿, 培养良好的身体姿态;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 动作要领,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持良好的 身体姿态。
教学训练要求 不宜在坚硬的(如水泥、沥青等)地面上反复进 行跳跃练习。长时间在坚硬地面上练习跳跃,会 对下肢骨骼的骨化点产生过大、过频的刺激,易 引起长骨过早骨化或骺软骨损伤,从而影响骨骼 的正常生长发育。另外,频繁在坚硬地面上练习 跳跃,会引起小腿骨疲劳性骨膜炎,严重者会导 致疲劳性骨折。同时,应避免过多地从高处向地 面跳下的练习,并应注意其落地姿势的正确,防 止造成骨盆发育变形。
②上肢→躯干 手长、上肢长、坐高 的发育顺序: 手长 ↓ 上肢长 ↓ 坐高
③下肢→上肢 足长的发育领先手长, 下肢长的发育领先于上肢 长,生长发育的顺序: 足长→ 下肢长→ 手长→ 上肢长。
④长度→围、宽度 肢体:围度发育的高峰期和结 束期约比长度发育迟2~3年出现; 骨盆宽与下肢长:骨盆宽发育 高峰期和结束期约比下肢长迟2~ 3年出现; 坐高与肩宽、胸围:坐高的发 育略早于肩宽、胸围,高峰期出现 的时间与肩宽、胸围相同,但结束 期早一年左右。
(二)根据神经系统的解剖生理特点进行训练 1.舞蹈教学与训练 (1)可以进行一些速度性训练,热身活动时间可短 些,训练可时间短次数多,练习中要有适当休息。 (2)安排训练不宜作过分精细和难度较大的动作, 应该做基本训练,培养动作的规范化的重要。随着 年龄的增长,抑制过程逐渐发展,最后兴奋和抑制 达到均衡,演员可逐渐达到舞姿技巧自动化且完美 准确。

第一节 儿童少年舞蹈训练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儿童少年身体发育 (一)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 人体的生长发育,虽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并具有个体上的差异,但是,一般规律是 普遍存 在的。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是指人体在生长发育 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一般现象。 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因此,人体各部分的 生长发育有相应的比例,但身体各部分的生长发 育在发育过程的每一时期内,并不按比例进行。
4、生长发育的程序 人体直立行走以后,由于动力负荷和静力负 荷发生了明显改变,于是生长发育的方式也 由头尾发展规律逐渐过渡到向心的发展规律。
头尾律 胎儿期和婴儿期: 头的运动→尾(下肢)部 婴儿有意识的动作: 抬头、转动→手取物→ 躯干翻转、直坐→下肢活动、 下肢与其它部位的协同动作。 头→上肢→躯干→下肢。
儿童少年关节的结构特点表明,必须抓紧这个黄金 时期,发展其灵活性,进一步提高柔韧素质;同时, 注意发展关节周围肌肉的力量素质,以加强关节的 稳固性,使儿童少年关节的灵活性与稳固性同步发 展。舞蹈演员的腰柔韧很重要,单纯过多地进行静 力练习去发展腰部柔韧,而不注意发展腰背肌肉和 腹部肌肉力量,就会引起腰部椎体骺软骨损伤。所 以发展某个关节柔韧性的同时,一定要注意此关节 周围的肌肉力量训练,这样才能达到身体既柔软又 有力,且不易出现创伤。
两次交叉:形态指标 原因:青春期女孩较男孩 早2-3岁; 第一次交叉:女孩10-14岁 身高、体重均超过男孩,在 曲线图上形成第一次交叉; 第二次交叉:约14岁,男孩 的各指标超过女孩。
三、儿童少年舞蹈训练要求 儿童少年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身体的形态结 构、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及心理状况都有自 身的特点。因此,在舞蹈训练和教学中,采 取相应的措施,对促进他们身体生长发育、 掌握技术技能、提高表演能力都有十分重要 的意义。
1、 身体各部分比例的变化 在生长发育的早期,头占身高的比例最大。2个月 的胎儿几乎占身高的1/2,新生儿约 占1/ 4,以后 头长的比例逐渐下降,成人的头长约占身高的1/8 左右。从婴儿至成人的整个发 育过程中,头增长1 倍,躯干增长2倍,上肢增长3倍,下肢增长4倍。 由于头部比例减少,下肢比例增加,因此成人 的重心位置由新生儿时期平第12胸椎水平 下降 到第2骶椎水平。
在舞蹈教学训练中应注意全面身体素质训练和发展小肌肉群的 力量和耐力训练,例如绷脚训练是舞蹈中最典型的训练方式, 它可以贯穿于整堂训练课,但是应当注意绷脚一定要绷到脚趾 头,这样才能锻炼到小腿深层的趾长屈肌、蹲长屈肌的力量。 从全身肌肉能力来看,儿童屈肌的力量较伸肌的力量强,因而 要加强伸肌的发展,以保持伸肌屈肌间的平衡. 例如加强背肌训练以防止驼背的发生。由于儿童少年时期,人 体神经系统对肌肉的调节不够完善,所以在训练中应注意培养 学生动作的协调性,帮助他们提高对肌肉运动的感觉,培养节 奏感,并应锻炼肌肉主动放松的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