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为政以德复习

为政以德复习


阅读《论语》中的两段文字,然后答题。 (二)阅读《论语》中的两段文字,然后答题。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 小子呜鼓而攻之可也! 也,小子呜鼓而攻之可也!”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 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 子对曰: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 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 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1)第二则 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中的“ 第二则“ 指的是什么? (1)第二则“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中的“道”指的是什么? (2)孔子一方面强调“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的熏陶作用, 2)孔子一方面强调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的熏陶作用, 孔子一方面强调“ 一方面又号召自己的学生对求“鸣鼓而攻之” 一方面又号召自己的学生对求“鸣鼓而攻之”,这样做是否自相矛 请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盾?请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孔子为政的根本思想应该是以德治国, 孔子为政的根本思想应该是以德治国,并且这种以德治国的 思想有很多是值得肯定的,比如说教育熏陶(肯定孔子的思想); 思想有很多是值得肯定的,比如说教育熏陶(肯定孔子的思想); 是道德的作用并不是无上的, 但是道德的作用并不是无上的,有时特殊的环境和特殊的人要有 不同的对待方式。冉有的这些话让孔子觉得他是那种屡教不改的 不同的对待方式。冉有的这些话让孔子觉得他是那种屡教不改的 所以孔子认为冉有再也不能用那种道德去感化的方法, 人,所以孔子认为冉有再也不能用那种道德去感化的方法,而应 当去声讨他。 当去声讨他。
道德为根本,才能为道德所用才是善用,反 道德为根本,才能为道德所用才是善用, 之为误用。人们不重视道德而重才能, 之为误用。人们不重视道德而重才能,因为 只看到才能的功效而勿视才能违背道德所用 时的危害。 时的危害。 根本原因在后羿自己,不在学生。( 。(1 根本原因在后羿自己,不在学生。(1分) 后羿没有注重对学生进行道德审查和道德教 对学生缺少道德上的约束力。( 。(1 化,对学生缺少道德上的约束力。(1分) 后羿自己本身也没有做好学生的道德模范, 后羿自己本身也没有做好学生的道德模范, 对学生没有形成道德上的感召力量。( 。(1 对学生没有形成道德上的感召力量。(1分)
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一)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12.7) 子贡问政。子曰: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12.7)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 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 孔子对曰: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12.19) 草上之风,必偃。” (12.19)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12.11) 12.11) (1)从这些不同回答中体现出孔子怎样的治国思想 从这些不同回答中体现出孔子怎样的治国思想? (1)从这些不同回答中体现出孔子怎样的治国思想?
(4)“均无贫”与“均贫富”:“均贫富” 均无贫” 均贫富” 均贫富” 是站在穷人即“ 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 配社会财富的纲领; 均无贫” 配社会财富的纲领;“均无贫”是孔子站在 统治者即“ 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 盾的主张,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盾的主张,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的思想一致,不是均贫富, 的思想一致,不是均贫富,而是上下各得其 分。
(4)“均无贫”与“均贫富”: 均无贫” 均贫富”
孔子认为政治上最重要的事情是养生、 孔子认为政治上最重要的事情是养生、 送死和祭祀。统治者要“节用而爱人, 送死和祭祀。统治者要“节用而爱人,使 民以时” 他反对横征暴敛,认为“ 民以时”。他反对横征暴敛,认为“苛政 猛于虎” 他劝鲁哀公减轻人民的赋税, 猛于虎”。他劝鲁哀公减轻人民的赋税, 藏富于民: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藏富于民:“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 不足,君孰与足? 不足,君孰与足?”这是否表明孔子是主 张君民平等、贫富不分的呢?请简述。 张君民平等、贫富不分的呢?请简述。(不 超过100 100字 超过100字)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 分) 。(4 材料1 子曰: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材料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材料2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 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 材料2: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 孔子对曰: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 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 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季康子和孔子分别持什么治国思想?( ?(1 1、季康子和孔子分别持什么治国思想?(1分) 这两则材料都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这两则材料都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强调儒家学说中 的统治者和老百姓之间的什么样的互动关系? 的统治者和老百姓之间的什么样的互动关系? 1、季康子:以法治国(法治)。孔子:以德治国(德治) 季康子:以法治国(法治)。孔子:以德治国(德治) )。孔子 比喻。( 。(1 2、比喻。(1分) 统治者是老百姓效仿和学习的对象, 统治者是老百姓效仿和学习的对象,老百姓是被统治者 影响和教化的对象。( 。(1 影响和教化的对象。(1分) 一个好的统治者应该成为老百姓的道德模范, 一个好的统治者应该成为老百姓的道德模范,并且还要 主要用自己的德行来引导、教育、感化老百姓, 主要用自己的德行来引导、教育、感化老百姓,改造思 移风易俗,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想,移风易俗,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而不是靠刑罚手 段来强制实施统治。( 。(1 段来强制实施统治。(1分)
取信于民,为政以德,讲究礼节。 取信于民,为政以德,讲究礼节。
(2)面对同样的问题,孔子为什么分别作了不同的回答? (2)面对同样的问题,孔子为什么分别作了不同的回答?请说说你的 面对同样的问题 理解。 理解。 因为“问政” 对象不同。子贡是孔子的学生, 因为“问政”的对象不同。子贡是孔子的学生,尚未入仕参 需要告诉他立国的必备条件;而季康子是大权在握的重臣, 政,需要告诉他立国的必备条件;而季康子是大权在握的重臣, 且有“暴政”倾向,因而孔子希望他能“为政以德” 且有“暴政”倾向,因而孔子希望他能“为政以德”;齐景公是 一国之君,故孔子提醒他要讲究礼节秩序。 一国之君,故孔子提醒他要讲究礼节秩序。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
材料1 南宫适问于孔子曰: 羿善射, 荡舟,俱不得其死然。 材料1: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 禹稷躬稼而有天下。 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 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 尚德哉若人! 人!尚德哉若人!” 材料2 子曰: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材料2: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材料3 逢蒙学射于羿,杀羿。孟子曰: 是亦羿有罪焉……郑 材料3:逢蒙学射于羿,杀羿。孟子曰:“是亦羿有罪焉……郑 人使子濯孺子侵卫,卫使庚公之斯追之。 吾生矣。 人使子濯孺子侵卫,卫使庚公之斯追之。曰:‘吾生矣。’其仆 夫子曰吾生,何谓也? 庚公之斯学射于尹公之他, 曰:‘夫子曰吾生,何谓也?’曰:‘庚公之斯学射于尹公之他, 尹公之他学射于我。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 尹公之他学射于我。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庚 公之斯至, 夫子何为不执弓? 公之斯至,曰:‘夫子何为不执弓?’曰:‘小人学射于尹公之 尹公之学他射于夫子。我不忍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虽然, 他,尹公之学他射于夫子。我不忍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虽然, 今日之事,君事也,我不敢废。 抽矢,扣轮,去其金, 今日之事,君事也,我不敢废。’抽矢,扣轮,去其金,发乘矢 而后反。 孟子·离娄下》 有删改) 而后反。”(《孟子·离娄下》,有删改) 1、请根据羿和奡的事例简要说一说德和才能的关系。(1分) 请根据羿和奡的事例简要说一说德和才能的关系。( 。(1 从上面三则材料里面可以看出后羿被学生逢蒙所杀“ 2、从上面三则材料里面可以看出后羿被学生逢蒙所杀“不得其死 其根本原因在哪里?请作简要分析。( 。(3 然”,其根本原因在哪里?请作简要分析。(3分)
参考: 参考: 不是。孔子主张的不是均贫富, 不是。孔子主张的不是均贫富,而是上下各 得其分,于统治者而言, 得其分,于统治者而言,是“不患寡而患不 不患贫而患不安” 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对百姓是需要教育 的:“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教 既富矣,又何加焉? 教之。 什么?教之以礼、 孝悌。 什么?教之以礼、信、孝悌。
重要思想陈述
(1)“为政以德”:“德”和“礼”是孔子政治的主 为政以德” 要主张。 为政以德”是对执政者的素养、 要主张。“为政以德”是对执政者的素养、执政的方法提 出的要求。要求执政者实行“仁政” 以民为本, 出的要求。要求执政者实行“仁政”:A、以民为本,对 百姓不能过分地压迫剥削,应在富民的同时教化百姓; 百姓不能过分地压迫剥削,应在富民的同时教化百姓;B、 执政者应用自身的德行给百姓作示范,建立一定的道德标 执政者应用自身的德行给百姓作示范, 准来规范人的行为,以实现社会的稳定。 准来规范人的行为,以实现社会的稳定。 后人评价:孔子的“德治”是建立在“人治” (后人评价:孔子的“德治”是建立在“人治”的基础 上的一种政治理想体系,与今天的“以德治国” 上的一种政治理想体系,与今天的“以德治国”有本质的 区别。它虽在一定程度上对统治者有约束作用, 区别。它虽在一定程度上对统治者有约束作用,但不能从 根本上解决问题。但它作为“法治”的辅佐, 根本上解决问题。但它作为“法治”的辅佐,用道德标准 来规范统治者和百姓的行为,以维护社会性稳定, 来规范统治者和百姓的行为,以维护社会性稳定,有积极 意义。) 意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