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政以德班级:学号:姓名:㈠梳理积累通假字(写出本字,并解释)1.居其所而众星共.之()2.道.之以政()3.道.之以德()4.道.千乘之国()实词(一词多义,解释加点的词)1.道.之以政()2.道.千乘之国()3.如杀无道.,以就有道()4.齐.之以礼,有耻且格.()5.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6.无乃尔是过.与()7.是谁之过.与()8.且尔言过.矣()9.则将焉用彼相.矣()10.今由与求也相.夫子()11.足.食()12.百姓足.,君孰与不足()13.使民敬、忠.以劝.()14. 草上之风,必偃.()15. 君子哉若.人()实词(古今异义,解释加点的词语)1.民免而无耻..()2.季氏将有事..于颛臾()3.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4.既来之...,则安..之.()实词(词类活用,解释加点的词语)1.足.食,足兵,民信.之矣()2.富.之()3.于斯三者何先.()4. 则修文德以来.之()5.既来.之,则安.之()6.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虚词(指出词性,说明用法或解说意义)1.为政以.德()2.以.就有道()3.使民以.时()4.忠以.劝()5.居其所而.众星共之()6.民免而.无耻()7.必不得已而.去()8.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9.危而.不持,颠而.不扶()10.固而.近于费()11.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12.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13.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14.而.谋动干戈于邦内()15.而.在萧墙之内也()16.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17.子欲善而.民善矣()18.举善而.教不能()19.禹、稷躬稼而.有天下()20.于.斯三者何先()21.冉有、季路见于.孔子()22. 虎兕出于.柙()23. 季氏富于.周公()24. 哀公问于.有若()25. 何以伐为.()26. 如之何其.彻也()27. 必.不得已而去()28. 草上之风,必.偃()29. 俱不得其死然.()30. 无乃尔是.过与()固定结构(标注并解释)1.无乃尔是过与()2.何以伐为()3.年饥,用不足,如之何()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4.有若对曰:“盍彻乎?”()5.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特殊句式(写出句式名称)1.是社稷之臣也()2.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3.非吾徒也()4.为政以德()5.道之以政,齐之以刑()6.道之以德,齐之以礼()7.使民以时()8.季氏将有事于颛臾()9.而谋动干戈于邦内()10.季氏富于.周公()11.临之以庄()12.又何加焉()13.无乃尔是过与()14.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㈡温故知新一、选择题。
(每题3分,共24分)【】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B.道千乘之国C.不患寡而患不均 D.道之以德【】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草上之风,必偃.偃,仆,倒伏。
B.今由与求也相.夫子相,辅佐C.无乃尔是过.与过,责备。
D.足.食足,足够【】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B.民免而无耻C.昔者先王以为..于颛臾..东蒙主 D.季氏将有事【】4.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使民以.时为政以.德B.季氏富于.周公哀公问于.有若C.必.不得已而去草上之风,必.偃 D.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危而.不持【】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富.之 B.既来之,则安.之C.于斯三者何先. D.足.兵,民信之矣【】6.下列加点的固定结构不表反问语气的一项是A.无乃..伐为...尔是过与. B.是社稷之臣也,何以C.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 D.有若对曰:“盍.彻乎.?”【】7.下列各句,句式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道之以政 B.君子哉若人C.季氏富于周公 D.而谋动干戈于邦内【】8.下列对课文语句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这体现了孔子“先富后教”的思想。
B.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孔子认为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三个条件是足食,足兵,民信之,民信乃为政之首要。
C.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
孔子强调统治者的表率作用。
D.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孔子认为财富应平均分配,即均贫富才能使人心安定。
二、将下列语段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2分)⑵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2分)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4分)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6.1)⑴写出出自上述语段的一个成语。
(1分)⑵找出文中能反映出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深刻的政治眼光的句子。
(1分)⑶从全文看,孔子是怎样一个人?(2分)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4分)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⑴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⑵概括孔子的观点。
(2分)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4分)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1)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13.6)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1.5)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3),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2.20)⑴从以上四章文字来看,孔子认为为政者应该首先做到什么?(1分)⑵结合以上四章文字,说说孔子的政治主张是怎样的。
(3分)六、给下列加波浪线的文字断句。
(用“|”标注)(5分)杨朱过于宋东之逆旅有妾二人其恶者贵美者贱杨子问其故逆旅之父答曰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杨子谓弟子曰:“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
”(取材于《韩非子·说林上》)㈢我看孔子【基本要求】1.古代儒家主张以德治国,现代社会更强调以法治国。
治国应以“德”为重还是以“法”为重?请结合本课内容,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短文,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发展要求】2.请同学们结合本章内容,围绕孔子的“为政”观,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
【要求说明】同学们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任选一题完成。
㈣参考资料◆《为政以德》教学指导意见【教学目标】1.理解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
2.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实词与文言虚词。
3.背诵重点章句。
【教学要求】【词语理解的主要目的是理解课文意思,除参阅课文注解外,教师对于未加注而学生不能解释的词语要稍加疏通。
有些固定短语成为汉语成语或者熟语的,要古今参照,使学生明白其意义,熟悉其用法。
l6.1章可以涉及孔子与学生对话辩论的章法艺术。
为政者的基本素质可以结合“为政以德”的内涵进行阐发,“教学要求”中“发展要求”的内容,可以分条让学生学习掌握,也可以把各段串联起来达成。
建议教师能够触类旁通,连类而及,把各段内容统一在“为政以德”这个主题下。
本章节中孔子讲为政,讲的是政治哲学,或者说是政治原理。
孔子认为,“政者,正也”。
作为国家的管理者,首先自身要正,只有当一个人的内心修养达到了一个君子的要求,他才能够为国家做事(可大受),也才能做成事。
所以后代的章节中,孔子就明确提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如果统治者有感召力,就如北极星一样,“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如果这样,就没有必要“杀无道,以就有道”。
小人必然会被感化,“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这样,孔子自然就反对武力征服,主张“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统治者自身做出榜样就是对百姓最好的教育,“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孔子认为政治上最重要的事情是养生(食)、送死(丧)和祭祀。
统治者要“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反对横征暴敛,认为“苛政猛于虎”。
当自己的学生为季氏敛财时,他公然号召其他学生“鸣鼓而攻之可也”。
他劝鲁哀公减轻人民的赋税,要藏富于民:“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当然这并不是说孔子主张均贫富,孔子主张的是上下各得其分(根据自己的名分、地位,该得多少就是多少),所以对统治者而言“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当然对百姓的教育是必需的:“‘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教什么?教之以礼、信、孝悌。
◆课后练习参考答案一、此题意在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问题,在思考中加深认识。
这个问题是汉代王充在《论衡•问孔》篇中提出来的。
学生对此看法可以不同,但要注意避免孤立地静止地看问题,要把这两条材料和其他材料结合起来看。
从孔子“均无贫”、有若“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等言论看,孔子是认识到足民的重要性的,不能由于他的去食主张就否认他的足民思想。
去食一说,是在特定的语境下对教民思想的强调。
当然,总体看来,孔子对礼教强调得更多,这是他所关注的一个重点。
二、此题意在通过词义的深入探究正确把握文意。
“均无贫”与“均贫富”含义不同。
“均贫富”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而“均无贫”则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
“均贫富”实际含义在劫富济贫,强烈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孔子不可能具有这种思想。
因此,朱熹对“均无贫”这个均字的解释应该是符合孔子原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