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学细菌各论总结衛卋琦2014.04.01第六章球菌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球菌肺炎球菌脑膜炎奈瑟菌奈瑟球菌属淋病奈瑟菌链球菌生物学性状形态染色G+培养特性营养要求高、不分解菊糖、不被胆汁溶解分类1、按溶血现象:甲型溶血性链球菌α(多为条件致病菌)、乙型溶血链球菌β(致病力强)、丙型链球菌(一般不致病);2、按抗原结构:A∽V 20种,对人致病90%属A群;3、按需氧量:需氧性、兼性厌氧性和厌氧性对人致病主要为前两者;抗原构造抵抗力不强 60℃ 30min可以杀死,对一般消毒剂敏感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对青霉素、红霉素、磺胺类药敏感致病性致病物质1、致热外毒素;2、链球菌溶血素:1、链球菌溶血素O(SLO)可引起心肌损伤,能加重心肌炎的病变;2、链球菌溶血素S(SLS)对白细胞、血小板和多种组织细胞有破坏作用;3、M蛋白;4、透明质酸酶;5、链激酶使血块溶解或阻止血浆凝固,利于细菌扩散;重组链激酶已用于心肌梗死;6、链道酶使脓液稀薄,利于细菌扩散;用于脓胸、输卵管炎等疾患,解除组织粘连;所致疾病1、化脓性感染 2、猩红热 3、风湿热和急性肾小球炎免疫性感染后可获一定免疫力(主要为抗M蛋白抗体)。
因其型别多,各型之间无交叉免疫作用,故常发生反复感染微生物学检查1、直接镜检 2、分离培养与鉴定 3、抗链球菌溶血素O抗体实验 4、分子生物学法防治原则积极治疗,减少传染源。
对急性咽峡炎和扁桃体炎患者应早期、彻底治疗,防止风湿病和急性肾小球炎等疾病发生。
对A群链球菌感染者首选青霉素G。
传播途径飞沫肺炎链球菌生物学性状形态染色G+ 无鞭毛和芽胞有荚膜(人工培养无)培养特性兼性厌氧性,营养要求高。
可分解菊糖,能被胆汁溶解。
分类90个血清型 1-3致病力强抗原构造与分型荚膜多糖抗原 C物质抵抗力弱 56℃ 20min可杀死。
有荚膜抗干燥。
对一般消毒剂、青霉素、红霉素、林可霉素等敏感。
致病性致病物质荚膜,有抗吞噬作用。
所致疾病大叶型肺炎免疫性病后有牢固的型特异性免疫微生物学检查1、直接涂片染色镜检2、分离培养与鉴定3、动物实验防治原则用荚膜多糖疫苗预防接种、治疗主要采用大剂量青霉素或林可霉素。
奈瑟菌属项目脑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菌生物学性1、形态与染色:呈肾形或豆1、形态与染色:G-双球菌,与脑状形。
G-。
新分离的菌株大多有荚膜和菌毛。
2、培养特性与生化反应:专性需氧,营养要求高;能分解葡萄糖和麦芽糖,产酸不产气;氧化酶和触酶实验阳性;3、抗原成分及分类:荚膜多糖群特异性抗原、外膜蛋白型特异性抗原、脂寡糖抗原和核蛋白抗原。
按荚膜类型分类有13个血清群,对人致病主要为A、B、C群,我国为A群。
4、抵抗力:弱。
对干燥、热、寒冷等十分敏感。
常用消毒剂可以迅速杀死,对磺胺、青霉素、氯霉素和链霉素敏感。
磺胺药易产生耐药性。
膜炎球菌相似,形似一对咖啡豆。
无芽孢和鞭毛,有荚膜致病菌株有菌毛。
2、培养特性与生化反应:专性需氧,只分解葡萄糖(与脑奈菌区别)。
氧化实验呈阳性。
3、抗原成分及分类:菌毛蛋白抗原、脂寡糖抗原、外膜蛋白抗原;致病物质菌毛、荚膜和LOS 菌毛、外膜蛋白、脂多糖、内毒素所致疾病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尿道炎、子宫颈炎传播途径飞沫性传播免疫性以体液免疫为主无自然抵抗力重复感染微生物学检查1、标本2、直接涂片镜检3、分离培养与鉴定4、快速诊断法1、直接镜检2、分离培养与鉴定 3、快速诊断法防治原则及时隔离和治疗患者,控制传染源。
首选青霉素G和磺胺药。
开展防治性病知识教育是预防的重要环节。
第七章肠道杆菌埃希菌属肠道杆菌志贺菌属沙门菌属克雷伯菌属其他肠道杆菌变形杆菌属肠杆菌属沙雷菌属埃希菌属生物学性状形态染色G-。
无芽孢,多数周身有鞭毛,引起肠道外感染的菌株有多糖包膜。
培养特性兼性厌氧,营养要求不高。
液体培养基中为浑浊生长。
能发酵多种糖产酸产气,不形成硫化氢。
能发酵乳糖产酸使菌落呈现颜色(与沙门菌、志贺菌区分)抗原构造表面主要有O、H、K三类抗原。
抵抗力较强。
对链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等敏感。
易产生耐药性。
致病性致病物质1、定居因子2、外毒素:不耐热肠毒素耐热肠毒素志贺样毒素肠集聚耐热毒素所致疾病1、肠外感染(多为机会感染)2、肠道感染(多为外源性感染):肠产毒素型大肠埃希菌肠致病型大肠埃希菌肠侵袭型大肠埃希菌肠出血型大肠埃希菌肠集聚型大肠埃希菌微生物学检查1、标本2、分离培养和鉴定防治原则耐药性非常普遍,因此抗生素治疗应在药敏实验的指导下进行志贺菌属 生物学性状 形态染色G-。
无鞭毛、芽胞、荚膜,多数有菌毛 培养特性兼性厌氧,营养要求不高。
生化反应分解葡萄糖产酸不产气,除D 菌株均不发酵乳糖。
不分解尿素,不形成硫化氢。
抗原构造与分类有K 抗原和O 抗原,无H 抗原。
O 抗原分为群特异性抗原和型特异性抗原,并以此将志贺菌属分为4群,40多个血清型。
抵抗力弱。
56℃ 10min 即可杀死。
对酸和一般消毒剂敏感。
致病性致病物质1、侵袭力2、内毒素3、外毒素(志贺毒素) 所致疾病细菌性痢疾:急性菌疾、中毒性菌痢、慢性菌痢 免疫性主要依赖消化道黏膜表面的SIgA 。
感染后可获得一定的免疫力但不牢固。
微生物学检查1、标本2、培养与鉴定3、快速诊断 防治原则 及时发现,彻底治疗。
加强饮水、食品卫生管理。
沙门菌属生物学性状 形态染色G+。
无芽胞,一般无荚膜,多数菌株有周身菌毛和鞭毛 培养特性兼性厌氧,营养要求不高。
抗原构造 1、O 抗原 是细菌细胞壁脂多糖中的特异性多糖 2、H 抗原 为存在于细菌鞭毛中的蛋白质,不耐热。
3、Vi 抗原 是一种表面抗原,因与毒力有关,故名。
4、M 抗原 是一种表面抗原,多种沙门菌可产生。
抵抗力 不强,65℃ 15-30min 可杀死。
对胆盐、煌绿等耐受性强。
对氯霉素、复方磺胺甲基异恶唑等敏感。
致病性 致病物质 1、侵袭力 2、内毒素 3、肠毒素所致疾病1、伤寒与副伤寒2、急性胃肠炎(食源性疾病)3、败血症免疫性伤寒与副伤寒病后获得牢固免疫性;消化道黏膜局部SIgA对胃肠炎的回复及阻碍病原菌的黏附起一定作用。
微生物学检查一、细菌分离鉴定 1、标本 2、分离培养与鉴定 3、快速诊断二、血清学实验防治原则及时发现患者,隔离治疗。
加强饮食监督和管理。
治疗时用药敏实验选取最佳抗菌药。
第八章螺形菌霍乱弧菌弧菌属副溶血弧菌螺形菌空肠弯曲菌幽门螺杆菌霍乱弧菌生物学性状形态染色G-弯曲菌。
有端单鞭毛和菌毛,有些菌株有菌毛。
涂片呈鱼群状。
培养特性兼性厌氧,营养要求不高。
耐碱不耐酸生化反应两型霍乱弧菌均能分解甘露醇、葡萄糖、蔗糖、麦芽糖,产酸不产气。
缓慢分解乳糖,并产生吲哚。
抗原构造与分型耐热的菌体抗原(O抗原)和不耐热的鞭毛抗原(H)。
O抗原是群和型特异性抗原,H抗原无特异性。
抵抗力弱。
对热、干燥、日光、化学消毒剂和酸都很敏感。
耐低温,耐碱。
100℃ 1-2min 即可杀死。
对链霉素、氯霉素和四环素敏感,对庆大霉素有耐药性。
致病性致病物质1、黏液素酶 2、菌毛 3、霍乱弧菌肠毒素。
所致疾病霍乱免疫性病后可获得牢固免疫性。
主要是体液免疫,包括肠毒素抗体、抗菌抗体和肠道黏膜上皮的SIgA的中和作用。
微生物学检查应快速、准确并及时报告疫情。
对患者米泔样粪便或呕吐物进行检验。
防治原则霍乱为国际检疫性传染病,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
及时补充体液和电解质是治疗的关键。
第九章厌氧性细菌破伤风梭菌厌氧芽胞梭菌属产气荚膜梭菌厌氧性细菌肉毒梭菌革兰阴性无芽胞厌氧杆菌无芽胞厌氧菌革兰阳性无芽胞厌氧杆菌厌氧性球菌破伤风梭菌生物学性状形态染色G+细长杆菌,有芽胞,整个菌体呈鼓槌状。
芽胞形成后易转为G-。
有周身鞭毛,无荚膜。
培养特性专性厌氧。
置于厌氧罐(箱)培养-移行生长,呈薄膜状生长;置于庖肉培养基-庖肉变色,有腐败臭味;置于普通琼脂板上-形成中心密集,周边疏松,不整齐呈锯齿状的菌落抵抗力强。
能耐沸煮1小时,土壤中生存数十年。
其繁殖体对青霉素敏感。
致病性致病条件感染局部能否造成厌氧微环境(造就厌氧微环境的条件:伤口深而窄、混有泥土和异物、局部组织缺血等)致病机制破伤风梭菌只在局部繁殖,不向周围及血液扩散,合成并释放破伤风痉挛毒素。
该毒素是一种外毒素,被吸收入血,形成毒血病而发病。
所致疾病破伤风免疫性属体液免疫,主要是抗毒素的中和作用微生物学检查根据典型的症状和病史即可做出临床判断防治原则一旦发病,疗效不加,故预防更重要。
首先是非特异性预防,其次要采取针对破伤风痉挛毒素的特异性预防措施。
产气荚膜梭菌生物学性状形态染色G+粗大杆菌,芽胞呈椭圆形。
在体内产生明显荚膜,无鞭毛。
组织中可呈链状排列。
培养特性专性厌氧。
1、血平板培养,表面呈现中等大小的溶血圈,外为α毒素引起的不完全溶血,内为θ毒素引起的完全溶血。
2、庖肉培养基培养,生长迅速,肉渣呈粉红色,肉汤呈浑浊,并产生大量气体。
3、卵黄琼脂平板上,菌落周围出现乳白色浑浊圈,若加入抗α毒素,则不出现浑浊。
(称“Nagler”现象)生化反应能液化明胶,H2S试验阳性,卵磷脂酶阳性。
可分解多种糖类产酸产气。
分解乳糖产酸使酪蛋白凝固,并产生大量气体冲击凝固的酪蛋白,使其呈蜂窝状。
(“汹涌发酵”)致病性致病物质1、卵磷脂酶(α毒素)2、胶原酶(κ毒素)3、透明质酸酶(μ毒素) 4、β毒素 5、DNA毒素(ν毒素)6、有些菌株可产生肠毒素可引起食物中毒所致疾病1、气性坏疽 2、食物中毒 3、坏死性肠炎微生物学检查直接涂片镜检分离培养与动物实验防治原则伤口及时清扩创、局部用H2O2冲洗、湿敷,破坏或消除厌氧微环境。
肉毒梭菌生物学性状形态染色G+粗大杆菌。
两端钝圆,单个或成双排列。
有时可呈链状。
无荚膜,有周身鞭毛。
芽胞呈椭圆形宽于菌体,位于次级端,呈网球拍状培养特性严格厌氧,营养要求不高。
在GAM血平板培养,24小时可形成白色粗糙的较大菌落在庖肉培养基培养,可消化肉渣,使之变黑,有腐败恶臭。
生化反应分解葡萄糖、麦芽糖产酸产气产生H2S液化明胶抵抗力较强。
芽胞耐热,肉毒素不耐热。
毒素对酸的抵抗力较破伤风毒素强。
致病性致病物质主要以外毒素。
该毒素为极强的神经毒素,是已知最强的毒物。
毒素可分为A、B、Cα、Cβ、D、E、F、G共8型。
致病主要为A、B、E和F,我国主要为A。
所致疾病1、成人肉毒中毒:多见于食用带肉毒毒素食品后,潜伏期可短至数小时;2、婴儿肉毒中毒:多见于2周--8个月的婴儿。
3、伤口性肉毒中毒:伤口中混有感染肉毒梭菌和其他细菌,并进行繁殖产生毒素造成毒血症。
微生物学检查分离培养与鉴定毒素检测防治原则加强食品管理与监督。
注意个人防护。
对患者应尽早根据症状做出诊断,迅速注射ABE三型多价抗毒素,同时加强护理和对症治疗,特别是维护呼吸功能,以降低死亡率。
第十章分支杆菌属、放线菌属与诺卡菌属结核分支杆菌分支杆菌属麻风分支杆菌第十章放线菌属诺卡菌属结核分枝杆菌生物学性状形态染色抗酸阳性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