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细菌各论总结

细菌各论总结

细菌各论总结
补充:1、葡萄球菌分类:金黄色葡萄球菌—金黄色;表皮葡萄球菌—白色;腐生葡萄球菌—白色或柠檬色
2、葡萄球菌A蛋白:(SPA):存在于细胞壁上的表面抗原,可与IgG的Fc段结合,可进行协同凝集,并具有抗吞噬、促细胞分裂、引起超敏反应、损伤血小板等生物学活性。

3、肺炎链球菌主要应与甲型溶血性链球菌鉴别,方法:胆汁容菌试验、菊糖发酵试验、荚膜肿胀试验。

补充:1、肠杆菌的共同特点:
(1)形态结构:中等大小的G-菌,大多有菌毛、鞭毛,少数有荚膜,没有芽胞。

(2)培养:兼性厌氧或无氧,营养要求不高
(3)生化反应:乳糖发酵试验可初步鉴别志贺菌、沙门菌等致病菌和大部分非致病肠道杆菌,前二者不发酵乳糖。

(4)抗原结构:O抗原:存在于细胞壁脂多糖(LPS)最外层,具有属特异性。

H抗原:菌体失去鞭毛后发生H-O变异。

荚膜抗原:具有型特异性。

(5)抵抗力:外界生存能力强,对理化因素抵抗力不强
(6)变异:最常见耐药性变异。

2、埃希菌的分类
3、大肠菌群指数:是指每1000(g)ml水中大肠菌群数。

我国卫生标准:在每1000ml饮水中不得超过3个。

4、志贺菌的分群:痢疾志贺菌、福氏志贺菌(我国最常见)、鲍氏志贺菌、宋内志贺菌
5、肥达反应:是指用已知伤寒杆菌菌体抗原、H抗原及甲、乙副伤寒杆菌H抗原测定可疑病人血清中特异性抗体含量的定量凝集试验。

(肥达反应阳性开始于病程的第2周)
(1)原理:伤寒杆菌有三种抗原:分别为菌体抗原(O抗原)、鞭毛抗原(H抗原)、体表抗原(Vi抗原)。

其中以O抗原及H抗原的抗原性较强,而Vi抗原的抗原性不强,且相应抗体效价低且为时短暂,随细菌的消除而消失,故不列为肥达试验的检测项目。

当抗原遇到特异性抗体时,便会发生凝集反应,通过对凝集物量多少来推算病人体内抗体的多少,以协助诊断、治疗及判断预后。

(2)方法:试管凝集法(定量):当TO≥1:80,TH≥1:160,PA、PB均≥1:80才有意义
(3)动态观察:双份血清抗体四倍升高有诊断意义
(4)临床意义:辅助诊断伤寒和副伤寒。

O抗体(IgM), H抗体(IgG)
O 、H抗体均升高,患伤寒的可能性大; O 、H抗体不升高,患伤寒的可能性小;只有H升高,则可能是预防接种过或非特异性回忆反应;只
有O升高而H不高,则可能是感染早期或其他沙门菌的交叉反应。

(5)分析结果时应注意:①正常人抗体水平。

一般伤寒杆菌O抗体效价在1:80以上,H抗体效价在1:160以上,甲、乙副伤寒杆菌H抗体效价在1:80以上才有诊断价值;②动态观察:一般随病程延长第2次检测抗体效价比第1次高4倍或4倍以上才有诊断意义。

③区别H、O抗体增高的意义:两者同时升高有辅助诊断意义;两者同时低于正常无意义;O抗体效价高而H抗体效价低,可能是感染的早期或其他沙门菌感染引起的交叉反应。

若H抗体效价高而O抗体效价在正常范围内,则可能是以往接种过疫苗或非特异性回忆反应所致
补充:1、霍乱弧菌分型:抗原分型:根据0抗原的不同,有155个血清群,其中O1群、O139群可引起霍乱,其余不致病或仅引起胃肠炎等, O1群包括两个血清型:古典生物型和埃托生物型(E1-Tor)。

2、霍乱疾病分期:(1)潜伏期:2-3d;(2)前驱期:不明显;(3)吐泻期:剧烈吐泻、米泔样,每日数十次,持续2-3天,失水12000ml;(4)脱水期:严重吐泻引起水电解质紊乱,脱水酸中毒,肾衰、循环衰竭、休克、死亡.表现:神志不安、淡漠“霍乱面容”呈脱水貌,眼窝下陷,舟状腹,肌痉挛等;(5)恢复期:吐泻停止、紊乱纠正、症状消失、病程平均为3-7天
1、破伤风梭菌致病条件及特点:破伤风梭菌经创口感染,感染发生与否与伤口的条件有关,重要的条件是伤口形成厌氧微环境:伤口窄而深,混有泥土及异物;坏死组织多,局部缺血;伴有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的混合感染
2、肉毒毒素作用机制(嗜神经毒素):作用部位位于外周神经—肌肉神经接头处,可以阻止乙酰胆碱的释放,运动神经末梢功能失调,导致肌肉松弛性麻痹(软瘫)
(一)分枝杆菌属(Mycobacterium)是一类细长或稍弯的杆菌,因有分枝生长的趋势而得名。

此菌属的最显著的特性为其胞壁中含有大量脂质(主要是分枝菌酸)。

主要特点:
1. 抗酸染色阳性本属细菌一般不易着色,但经加温或延长时间着色后能抵抗盐酸酒精的脱色作用, 故又称为抗酸杆菌。

2. 生长大多缓慢除腐物寄生菌经培养2-3d生成菌落外, 其他动物及人的致病菌皆需孵育两周以上才长出菌落, 麻风杆菌至今仍不能人工培养。

3. 致病多为慢性病变常有肉芽肿形成。

(二)肺结核病:原发感染:常见于儿童,也称外源性感染。

原发综合征。

结局:机体抵抗力强:形成结核结节→纤维化→钙化→自愈(但病灶内常有细菌的潜伏)
机体抵抗力差:活动性肺结核→干酪样坏死;全身播散→粟粒样结核
继发感染——常见成人(原发病灶——内源性感染)
特点:局部病变重,但不易扩散
一般局限于肺部,易发生干酪样坏死,可形成空洞和开放性肺结核
(三)结核菌素试验:
1、原理:人类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后,产生免疫力的同时也会产生迟发性超敏反应,将结核菌素注入皮内,观察有无超敏反应的发生,判断对结核分枝杆菌有无免疫力。

■试剂两种:①旧结核菌素(OT)②纯蛋白衍生物(PPD)—PPD—C,BCG—PPD
■方法:前臂皮肤注射,48-72h后观察结果
■结果:→红肿硬结>5mm,阳性(> 15mm,强阳性);→红肿硬结<5mm,阴性
■意义:阳性:感染过,或BCG成功,有免疫力;强阳性:现在活动性;阴性:没有感染过/未接种BCG;假阴性:①感染初期,老年人,严重结核合并其它传染病;②使用免疫抑制剂③艾滋病等免疫功能低下者
1、动物源性细菌:以动物为传染源,能引起动物和人类发生人畜共患病的病原菌。

主要有布氏菌、炭疽芽孢杆菌、鼠疫耶氏菌。

对人致病的有:牛布鲁菌(B.abortus)、羊布鲁杆菌(B.melitensis)、猪布鲁杆菌(B.suis)、犬布鲁杆菌(B.canis )
2、布鲁菌属引起的波浪热:通过皮肤黏膜侵入在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中繁殖,经过淋巴结入血,形成菌血症,随后进入肝、脾繁殖,然后再度入血,反复形成菌血症,使病人热型呈波浪状。

3、芽胞杆菌中只有炭疽杆菌有荚膜。

1、白喉的防治原则:人工自动免疫:接种类毒素(DPT白、百、破三联疫苗)免疫力可维持3-5年。

对象:5岁↓的儿童。

出生后3、4、5月龄各接种一次,2岁时加强一次。

人工被动免疫:注射白喉抗毒素。

接种对象:接触了白喉病人的易感儿童。

注意点:要做皮试:阳性者---脱敏注射
2、棒状杆菌异染颗粒:成分:核糖核酸 + 多磷酸盐。

作用:储存养料、鉴定价值
3、卫星现象:当流感嗜血杆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在血平板上共同孵育时,由于后者能合成较多的V因子,在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落周围生长的流感嗜血杆菌的菌落较大,离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落越远的越小。

1、支原体Mycoplasma是一类缺乏细胞壁,呈多形性,可通过除菌滤器,能在无生命的培养基中生长繁殖的最小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2、立克次体(Rickettsia)是一类以节肢动物为传播媒介,严格细胞内寄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是引起斑疹伤寒、恙虫病、Q热等传染病的病原体。

3、螺旋体( spirochete)是一群细长、柔软、弯曲呈螺旋状,运动活泼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4、衣原体(chlamydia)是一类严格在真核细胞内寄生,有独特发育周期,能通过细菌滤器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5、在衣原体的发育周期中可观察到两种颗粒形态:
⑴原体(elementary body,EB):发育成熟的衣原体、有胞壁、具有高度感染性
⑵始体或网状体(reticulate body,RB):为衣原体在宿主细胞内的增殖形式,分裂增殖,代谢活跃,繁殖型,无感染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