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怎么写读书报告

怎么写读书报告

怎么写读书报告?——写在2008级电影报告截止日期的整七天前呵呵。

又要你们交电影报告了哈。

很不好意思哈。

照例在你们交“额外作业”之前,要给你们一份小礼物。

想了想,还是再给你们讲讲怎么写读书报告吧。

春天读书活动结束前夕,专门写了一篇“关于写读书报告”的日志。

再重述一下其中的基本要点,另外再努力给大家讲几个例子吧。

首先,要跟大家说明:读书报告是可以分成三种不同的类别。

这一点,我想你们应该已经体会到了。

不同老师对读书报告的具体要求是有差异的。

这些不同的具体要求,实际上是因为老师们希望你们写的读书报告分属不同类型。

第一类读书报告是最基本的读书报告。

这类读书报告要求大家重述所读文章或书籍的内容及讨论为主。

这一类读书报告我们就管它叫“综述类”读书报告。

应老师一直以来、一以贯之、持之以恒地要求大家写的就是这一类读书报告。

综述类的读书报告是要看大家到底把书读明白了没有。

所以写的时候,关键是抓住作者的讨论要点,说清楚你对作者的这些讨论的理解。

但是要特别说明,写综述类读书报告的时候,按章节或者按作者讨论的先后顺序一一重述作者的讨论这种写法是不合适的。

最好的办法是抓住作者讨论中的一点——最好是最触动你的一点——来集中讨论。

想把作者的讨论全都包括在一篇读书报告里,这是一种要不得的野心。

你想,如果你一篇短短的读书报告就把作者一本书一长篇文章才讲明白的事情全说清楚,那作者为啥还费力气写那么老长呢?所以综述类读书报告最合适的办法是抓住作者讨论的某一点,来“以点带面”。

那么,我们接下里就来说说怎么能够“以点带面”。

要做到“以点带面”,首先你必须对作者的整体讨论有清晰的把握。

虽然说是以点为主,但要考虑到面。

甚至可以说,讨论“点”最后的目标是“面”,是作者的整体讨论。

我们就以应老师的《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为例吧。

应老师这本书的整体讨论是什么?也就是说,应老师研究问题是什么?实证问题是什么?理论问题是什么?我们简单地说一下吧。

应老师研究的是大河移民的上访。

他的一个最直接的关注是:为什么大河移民上访持续了二十多年?这就是应老师《大河移民》一书的实证问题。

那么,这本书的理论问题是什么呢?大家读了书都知道,应老师的书主要是在“讲故事“,是在讲述大河移民上访的具体过程。

在对上访过程的展示中,应老师特别关注了政府各级以及那些上访农民里的不同群体这些层级以及群体是怎么互动的。

比如:上级政府如何以农民上访为契机来对下级机关进行审查和整顿?政府如何把农民分成“一小撮别有用心者—不明真相者—人民群众”?农民在上访中如何对政府进行切割——“中央是恩人,省里是亲人,地区有好人,县里多坏人,乡里尽敌人”?上访农民中,“上访精英”是如何动员“普通群众”的?“上访精英”和“普通群众”又有什么不同的行动策略?如此等等。

上面我们列举的都是应老师在《大河移民》一书中讨论的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直接指涉的是政府和民众的关系,也就是说,政府是如何自上而下实现对整个国家各级直至基层民众的治理的?而基层民众又是如何与政府各级打交道的?这大体就是应老师的理论问题。

也就是应老师《大河移民》一书的“面”。

写这本书的读书报告一点要谈到这个“面”。

那《大河移民》一书有哪些点呢?上面在“比如”后面的那些问题,都是一些“点”。

还有很多其他的“点”,大家自己读的时候,细细地想想。

“点”,具体的说,就是作者处理的小问题。

我们可以这样来看,这些许许多多的“点”一起构成了“面”。

在《大河移民》中,通过对“比如”后面所列的那些小问题的讨论,应老师对实证问题和理论问题的讨论才得以展开。

所以,综述类的读书报告“以点带面”就意味着你主要应该综述作者讨论的某一个小问题。

但你在综述小问题之前、之后、以及之中都要关照、甚至直接讨论作者研究的整体性问题。

另外,在综述读书报告中,我认为可以适当地简单地说说自己对作者这些讨论的看法,比如说靠谱不靠谱?有趣没趣?是不是真知灼见?还是闭门造车?事实上,这也是很难避免的。

因为在对作者讨论的综述中,你使用的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不可避免地会带上你个人的好恶。

但是,首先,在“综述类”读书报告里,自己的观点只是辅助性的。

关键是要说出自己对作者讨论问题的理解。

其次,确实如应老师所说,你们的很多看法不见得有道理。

不同的老师在这一点上有不同的偏好。

应老师认为你们读书最要紧的是去弄清楚作者是怎么想的,所以他强调不必评论。

那你们给应老师写读书报告的时候,就要克制自己评论的欲望。

而在我看来,你们自己肯思考会思考,也是值得鼓励的,所以哪怕是厥词,只要是你们自己思考的结果,我都认为是宝贵的。

所以在给我的读书报告里,即使是作为课程作业的读书报告里,你们也可以评论。

但是评论不要太多,具体地说,不能多于十分之一。

:)第二类读书报告比第一类综述性读书报告要求更多,但应老师会认为这类读书更容易写,而我认为要把这类读书报告写好更难。

不仅要读懂要读的书,还要会想,而且要有其方面的知识积累。

第二类读书报告我们暂且叫做“读后感类”读书报告吧。

“读后感类”读书报告主要是希望你们说说你们在读了文章之后想到了什么。

作者在书中的观点讨论只是“读后感”的基础或者说是由头。

你自己的看法想法是第“读后感”的中心。

一般来说,在写课程的读书报告时,写“读后感”是不合适的。

因为课程的读书报告强调的是专业训练,要求你读懂专业书籍,你有感触、有想法是次要的。

所以课程的读书报告应该写成第一类“综述类”读书报告或者后面我们要讨论的第三类“学术评论类”读书报告。

“读后感”类读书报告适合写给自己和朋友看,放在博客日志上,而不是交给老师得学分。

咱们春天的读书活动以及现在进行中的看电影活动,因为并不是课程作业,而是班主任布置的“思考人生”“放眼世界”的作业,所以我给大家的要求是希望大家多谈自己读了书以后,有些什么样的想法。

当然,强调一下,大家必须是作为一个社会学系的学生来想。

就跟我常说的,你说话、做事、想问题,都要能看得出你是一个社会学系的学生。

【此外,下学期、下下学期、下下下学期,如果作为我们课堂作业的读书报告,就不要再写成“读后感”了。

】我们仍然拿应老师的《大河移民》来看。

怎么写一个社会学系的学生的“读后感”呢?当然,还是要从应老师的某一个讨论出发,说说你想到了什么。

比如说应老师说政府把上访农民分成“一小撮别有用心者—不明真相者—人民群众”,你想到了什么?你想到了这样的分类是多么熟悉啊。

只要群众有不满了,政府就是这样的说法,比如瓮安。

然后你可以具体说说瓮安事件的时候,政府是怎么说的。

你还可以讨论这个“人民群众”面目好模糊啊?你也可以按照人们的政治觉悟、道德水平对人群进行区分,我们每天都在经历,而且不仅仅是政府在用。

比如,我们在学校里有积极分子、落后分子、广大同学;我们在说房价问题的时候会说“邪恶的地产商”、“仗财欺人的炒房团”、“跟风炒房的群众”、“广大买不起房的群众”;甚至你看连上访的农民都在用这样的分类:“一定数量的贪官”、“数量不少的勤恳工作的好官”、“面目模糊的国家”。

你还可以说,应老师讨论的哪一点跟我看过的那本书、那部电影一样啊或者好不一样啊。

抓住一点,放飞你的想象力,进行深入细致的社会学分析,就是一篇好的读后感。

比如,09级的一位同学在做“学校里的社会化是进行的”这次作业的时候,讨论哈利波特的魔法学校。

这就很好啊。

这就是读了教材里对学校作为社会化媒介的讨论写的读后感。

第三类读书报告是读书报告的最高境界,是真正的社会学学术读书报告。

我们这次把它定名为“学术评论类”读书报告吧。

这类读书报告要把你所读的书和相关的社会学学术传统以及理论源流联系起来。

看看作者在这本书里怎么接续了之前的研究,作者又有什么样的一些创见,作者跟什么理论传统进行了怎样的对话。

“学术评论”类的读书报告对你们目前来说,要求仍然太高了。

我也仍然期待在你们大三或者大四的时候能写出这样的读书报告。

其实我更期待的是:你们在大三大四的时候还愿意安安静静地坐下来读书和思考。

这里再次向大家推荐周雪光老师写的《芝加哥“热浪”的社会学启迪》。

大家可以通过学校图书馆链接出去的期刊网找到。

这是周老师读了一本名为《热浪:芝加哥灾难的社会解剖》的书以后写的读书报告。

虽然周老师管他写的东西叫“读后感”,但事实上周老师的这个东西是个标准的学术的“学术评论类”读书报告。

是难得一见的佳作。

周老师立足于组织社会学的研究传统、乃至整个社会学的研究传统,对《热浪》一书进行了评论。

我也仍然认为,每个学社会学的人,不管你认为学社会学有没有意思、有没有意义,你都应该读一读周老师的这本篇读书报告。

我们也还可以拿应老师的《大河移民》来举例子。

如果要写成“学术评论类”的读书报告可以怎么写呢?那就要从应老师的研究问题出发。

我们在前面说了,应老师《大河移民》一书的实证问题是:为什么大河移民上访持续了二十多年?理论问题是:政府是如何自上而下实现对整个国家各级直至基层民众的治理的?而基层民众又是如何与政府各级打交道的?要写成“学术评论类”读书报告,那就要看跟应老师的实证问题和理论问题相关的研究都有哪些类别?从实证问题看,应老师的研究涉及到了我国的农民、农村生活、农民中的“精英”、我国特殊的上访制度等等。

从理论问题看,应老师的研究涉及到了现代国家的治理技术、或者更具体说是现代国家里的一类特殊类型——总体性国家——的治理技术;还涉及到了农民对国家的看法、也就是说农民眼中国家是什么样子的;把讨论范围再放大些,应老师的研究涉及了关于国家与民众关系的讨论。

那么,你可以立足于跟应老师的研究有关的某一类研究来综述和评价应老师的研究,看看应老师的研究在这一类研究的学术传统中处于一个什么位置?他从前面的学者哪里继承了什么?弥补了前面学者的哪些不足?应老师对这一学术传统有什么贡献?应老师的研究有哪些不足之处,这一研究领域又是怎么样或者可以怎么样克服应老师的不足继续推进?比如,你可以从我国社会学界的农村研究出发,看看应老师描绘的农民跟其他学者——比如费孝通先生、林耀华先生描述的农民有些什么不一样?跟这些不一样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是农民变了吗?如果是农民变了,那农民怎么就变了呢?如果农民变了并不是最重要的,是其它原因使费老笔下的农民跟应老师笔下的农民不一样?那这个其它原因是什么呢?是应老师的研究方法吗?还是应老师的理论视角?接下来,你应该讨论下,应老师对农民的讨论中,还有什么不足。

比如,你觉得应老师的那些农民基本上是“无性别的”,应老师不说这个那个上访精英谁是男的谁是女的?这是什么原因呢?以后的研究是不是可以讨论下女性在村庄事件中的位置呢?等等。

【哈,我随便举的例子啊。

肯定有考虑不周之处。

欢迎批评指正。

】好了,读书报告的三类都说完了。

大家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我们再讨论。

最后,再简单说下引用的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