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同济大学汽车学院导师简介

同济大学汽车学院导师简介

出版著作:《汽车底盘技术基础》,参编《汽车工程手册(设计篇)》和《机电一体化在支柱产业中的应用》。
发表论文:主要有“ABS抗路面不平度干扰研究”、“轿车车内噪声控制方法研究”、“减振器异常噪声的试验研究与分 析”和“A New Suspension Vibration Model Applicable to the Study of High-Frequency Suspension Vibration”等58篇。
主要研究成果: “四轮驱动燃料电池微型汽车”获2002年上海市国际工业博览会“创新奖”;在德国奥迪公司主持7项工程开发项目(总 经费高达3960万德国马克)均已产业化;主持完成“轿车产品开发链的研究”、“轿车动力总成运动向量测量和计算方 法”、“快速成型和制造系统”、“轿车自身自动检测系统”、“车身制造在线检测系统”、“电动汽车预先技术研 究”、“燃料电池汽车虚拟匹配开发”、“中国平台计划”、“燃料电池汽车关键技术研究”、“全球资源条件下上海发
楼狄明教授长期从事热力发动机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研究方向为柴油机结构CAD/CAM及性能优化。
主要研究成果:“TJ-65 型涡轮增压器的研制”,获1995年上海市科学技术博览会金奖;“内燃机活塞裙部润滑的优化设 计”获1993年“上海市科协第五届青年优秀科技论文评选三等奖”;主持“车用柴油机复合增压系统的研究”、“JN295 D型直喷式柴油机的研制”、“280柴油机高强度组合活塞的研制”、“高性能机车柴油机连杆的研制”、“376ZLQ扁钟 罩型涡流室柴油机关键技术研究”、“轿车排气系统软件包开发与应用”等。
余卓平 院长
余卓平教授,1960年1月生,江西南昌人。1982年本科毕业于同济大学机械工程系,1985年获同济大学工学硕士学位,1 996年获清华大学工学博士学位。曾在德国不伦瑞克大学汽车研究所、大众汽车公司研发部、达姆斯达特大学汽车研究所 从事研究工作。历任同济大学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系主任、博士生导师、汽车学院常务副院长。兼任中国汽车工 程学会常务理事、上海汽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汽车工业高级职称评定委员会专家库主任委员。
主要研究成果有:“QFY-2汽车尾气分析仪”,该成果曾获1992年航空部科技进步三等奖;”汽车模型风洞建设与测试技 术研究”获2003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近五年来作为项目组长、副组长和核心研究人员完成多项国家“十五”863 计划和上海市重大科研项目:
1)“网络、总线、通讯协议的前期研究(863项目,组长”; 2)“燃料电池轿车多能源动力总成控制系统(863项目,副组长)”; 3)“燃料电池发动机(863一期项目,副组长)”; 4)“燃料电池轿车整车(863一期项目,核心研究人员)”; 5)“燃料电池汽车核心技术研究(上海市重大项目,核心研究人员)”; 6)“清洁能源汽车在全球资源条件下的调查(上海市重大项目,核心研究人员)”。
目前承担的国家及上海市重大研究项目有: 1)“燃料电池轿车动力系统控制策略与控制器(863项目,组长)”; 2)“燃料电池发动机(863二期项目,副组长)”; 3)“燃料电池轿车整车(863二期项目,核心研究人员)”; 4)“车载信息终端与智能化仪表研制(上海市重大项目,同济大学项目负责人)”; 5)“现代汽车车身电子控制技术研究(济大学-Motorola合作研究项目,项目负责人)”。
万 钢 校长 (国家863计划清洁汽车重大专项首席科学家)
万钢博士1952年8月出生,1981年在同济大学获得硕士学位。19 85年赴德国Clausthal大学机械系留学,1990年获博士学位。 万钢博士在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攻博期间发明了定量研究固体波传播的光学方法,并成功地把此方法应用于汽车低噪 声设计,为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在此科学领域中的研究赢得国际声誉。 万钢博士1991年进入德国奥迪汽车公司技术开发部任高级工程师,负责开发计算机轿车整车虚拟开发工作。他负责研制的 “轿车三维表面测试和快速成型系统”、“轿车动力总成三维运动向量测试系统及悬架运动自由行程包络图”、“三维人 体CAD模型和实体拟和及轿车人机工程CAD系统”、“汽车风洞测试系统”使奥迪汽车公司在轿车虚拟开发技术上领先于 世界汽车企业。 1996年万钢博士升任奥迪公司生产部和总规划部技术经理,负责信息化制造技术。他负责研制的“智能控制白车身表面质 量检测系统”项目获得国际专利,并创造了将科研成果直接转化为生产设备创新模式。1999年万钢博士在轿车生产线创建 了三维激光在线检测和数字化异地实时质量控制技术,为新一代奥迪A4轿车顺利投产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目前该技术 已经成为德国大众汽车集团的内部操作规程,这是大众集团有史以来第一个由中国工程师牵头建立的操作规程。他在奥迪 10年间一共经历了5 代新车型的开发及生产并熟悉汽车企业的投资、规划、开发、生产、质量控制等许多方面的工作,成 为德国著名的汽车专家。 万钢博士与1994年和1995年先后被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和同济大学聘为教授,博士生导师。他所指导的德国博士生 在燃料电池方面的研究课题目前在国内尚属空白。1999年万钢博士受教育部邀请成功组织了留德汽车工业博士工程师合作 交流团回国巡回报告,洽谈合作,受到教育部领导的赞赏。 尽管国外的事业和生活一帆风顺,但万钢博士为了寻求更大的创新和突破,毅然回国。2000年万钢博士向国务院提出了开 发洁净能源轿车,实现中国汽车工业跨越式发展的建议,受到科技部,经贸委领导重视和支持。2000年底,万钢博士提出 了发展洁净能源轿车“中国平台计划”,目前“中国平台计划”的第一步已经在上海汽车工业总公司和经委直接支持下启 动。“中国平台”的实现,不仅将为我国提供一个节能环保的高新技术产品,而且将为我国汽车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闯出 一条创新的道路。 万钢博士现任同济大学校长、同济大学汽车学院院长、同济大学新能源汽车工程中心主任,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同时被科技部聘任国家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专项为首席科学家、总体组组长,规划我国电动汽车 发展方向,构筑电动汽车重大专项的实施思路,并承担了重大专项中技术最为复杂、任务最为繁重的燃料电池轿车项目。
展清洁能源汽车的资源调查和发展战略”、“上海市发展清洁能源汽车的战略和政策研究”、“燃料电池轿车的开发”等 项目。获世界专利1项、欧洲专利1项、申请中国专利13项。
出版著作:《让中国的汽车工业展翅飞翔》。
发表论文: 主要有“Oberflaechenfehler von dem Lakieren erkenen”、“Automatic Body Inspection System in Serienproduktion”、 “光测力学技术”、“Current Status and Development of Electric Vehicles in China”、 “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创新管 理-电动汽车重大科技专项管理实践”等20余篇。
1996年前在同济大学电气工程系长期从事电力传动自动控制方面的教学与科研,之后在汽车工程系,汽车学院致力于汽车 电子控制技术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曾为本科生及硕、博士研究生主讲过“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电力电子学”、 “自动控制理论”、“现代汽车电子控制系统”、“计算机控制技术基础”、“汽车网络与电力传动控制技术”等十余门 课程。
李理光 副院长 方向:动力机械与工程
马 钧 副院长 方向:汽车市场营销
楼狄明 同济大学第二联合党委书记
楼狄明教授,1963年7月生,浙江东阳人。1986年毕业于浙江大学,1989年获上海铁道学院硕士学位。历任上海铁道学院 助教、讲师,上海铁道大学副教授、机械系副主任、系党总支书记,同济大学教授、机械工程学院分党委副书记兼系党总 支书记、铁道与城市轨道交通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汽车发动机设计研究所所长、第二联合党委书记。兼任上海市内燃机学 会理事会常务理事、中国内燃机学会大功率柴油机分会委员、美国汽车工程师学会SAE会员、《柴油机》特邀编委、教育 部能源动力工程学科教学委员会常务委员、铁路高等工科院校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1999年5~7月为法国彼埃尔与玛丽 亚.居里大学访问学者。曾获铁道部优秀教师、上海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上海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铁路青年科技拔尖 人才、上海英特尔教育基金优秀教师称号。
孙泽昌 副院长
孙泽昌教授,1953年7月生,河北沧州人,党员。1976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1981年于该校工业自动化专业获工学硕 士学位,1999年于同济大学模式识别与智能控制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任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汽车学 院副院长、新能源汽车工程中心副主任、汽车电子研究所所长、同济大学中德学院汽车电子教席责任教授、同济大学-Mot orola汽车电子联合实验室主任、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汽车电子分会理事、电动汽车分会副理事长。
出版的著作有:参加编著《上海桑塔那—中国轿车丛书》、《汽车工程手册》。
发表各类学术论文40余篇,主要有:“感应电机转差调速系统的稳态矢量控制法”;“燃料电池汽车动力总成功率平衡控 制策略研究”;“汽车控制器局域网CAN技术应用研究”;“锂离子动力电池模型及参数识别”;“汽车网络发展趋势及 分类方法”;“新一代电子控制汽车发电/起动复用装置研究”等。
靳晓雄教授长期从事汽车系统动力学与控制研究。研究方向为汽车噪声与振动的预测与控制技术,汽车结构模态分析与模 态试验技术,汽车零部件及结构疲劳寿命预估与试验技术,汽车线传控制技术以及气动汽车等。
主要研究成果:主持和完成科研项目1`0多项,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上海市产学研合作三等奖等奖励。
出版著作:《工程机械动力学》、《工程机械振动分析》、《工程机械噪声控制学》及《汽车振动分析》等。发表论文60 多篇。
全国2009年100000份专业课试卷
新东方2011年辅导班9折优惠
北师大博仁2011年辅导班9折优惠
文登2011年辅导班9折优惠
速读记忆对考研的决定性促进作用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主题 : 同济大学汽车学院车辆工程专业硕士方向和学院领导、导师介绍
使用道具┊ 复制链接 ┊浏览器收藏┊打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