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贝聿铭—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贝聿铭—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贝聿铭——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制作人 • 设计理念 • 代表作品
目录
生平简介
(Ieoh Ming Pei) 贝聿铭 美籍华人建筑师,1983年普利兹克奖得主,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 后大师”。贝聿铭为苏州望族之后,出生于民初广东省广州市,他曾 在家族拥有的苏州园林狮子林里度过了童年的一段时光。父亲贝祖贻 曾任中华民国中央银行总裁,也是中国银行创始人之一。贝聿铭作品 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 凝土、玻璃与石材。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在美国空军服役三年,一九四四年退役,进入著
名高等学府哈佛大学攻读硕士学位。一九四五年学成,留校受聘为设计研究 所助理教授。 贝聿铭从纯学术的象牙之塔进入实际的建筑领域是在一九 四八年。这一年,纽约市极有眼光和魄力的房地产开发富商威廉?柴根道夫 打破美国建筑界的惯例,首次聘用中国人贝聿铭为建筑师,担任他创办的韦 伯。纳普建筑公司的建筑研究部主任。柴根道夫和贝聿铭,一个是有经验、 有口才,极其聪明的房地产建筑商人,一个是学有专长、极富创造力的建筑 师。两人配合,相得益彰,是一对事业上的理想搭档。他们合作达十二年之 久。十二年中,贝聿铭为柴根道夫的房地产公司完成了许多商业及住宅群的 设计,也做不少社会改建计划。其间,贝聿铭还为母校麻省理工学院设计了 科学大楼,为纽约大学设计了两栋教职员工住宅大厦。这一切,使贝聿铭在 美国建筑界初露头角,也奠定了他此后数十年的事业基础。
贝聿铭设计建造的玻璃金字塔,高二十一米,底宽三十米,耸立在庭院中央。 它的四个侧面由六百七十三块菱形玻璃拼组而成。总平面面积约有二千平方 米。塔身总重量为二百吨,其中玻璃净重一百零五吨,金属支架仅有九十五 吨。换言之,支架的负荷超过了它自身的重量。因此行家们认为,这座玻璃
金字塔不仅是体现现代艺术风格的佳作,也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独特尝试。
于一九七九年落成的图书馆,由于设计新颖、造型大胆、技术高超,在美国 建 筑界引起轰动。被公认是美国建筑史上最佳杰作之一。美国建筑界宣布一 九七九年是「贝聿铭年」,授予他该年度的美国建筑学院金质奖章。
• 巴黎卢浮宫玻璃金字塔
八十年代初,法国总统密特朗 决定改建和扩建世界著名艺术 宝库卢浮宫。为此,国政府广 泛征求设计方案。应征者都是 法国及其它国家著名建筑师。 最后由密特朗总统出面,邀请 世界上十五个声誉卓著的博物 馆馆长对应征的设计方案遴选抉择。 结果,有十三位馆长选择了贝聿铭的设计方案。他设计用现代建筑材 料在卢浮宫的拿破仑庭院内建造一座玻璃金字塔。不料此事一经公布, 在法国引起了轩然大波。人们认为这样会破坏这座具有八百年历史的 古建筑风格,「既毁了卢浮宫又毁了金字塔」。但是密特朗总统力排 众议,还是采用了贝聿铭的设计方案。
10岁随父亲来到上海, 1935年远赴美国留学,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 1955年建立建筑事务所, 1990年退休。
作为最后一个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他被人描述成为一个注重于抽象形式的建筑 师。
贝聿铭被称为“美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最优秀的建筑家”。1983年,他获得了 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奖建筑奖。
他为什么会对建筑有兴趣呢,说起来也属偶然。他在上海读书时,周末常到
一家台球馆去玩台球。台球馆附近正在建造一座当时上海最高的饭店。这引 起了他的好奇心:人们怎么会有建造这么高的大厦的能耐,由此他产生了学 习建筑的理想。 但是宾州大学以图画讲解古典建筑理论的教学方式使贝
聿铭大失所望,便转学到麻省理工学院,一九三九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还 得了美国建筑师协会的奖项。
设计理念
概述
纵观贝聿铭的作品,他为产业革命以来的现代都市增添了光辉,可以说与时 代步伐一致。到了1988年,贝聿铭决定不再接受大规模的建筑工程,而是改 为慎重地选择小规模的建筑,他所设计的建筑高度也越来越低。也就是说越 来越接近于地干线,我认为这是向自然的回归。美秀美术馆更明显地显示了 晚年的贝聿铭对东方意境,特别是故乡那遥远的风景——中国山水理想风景 画的握憬。日本的评论界讲得好,这件作品标志着贝聿铭在漫长的建筑生涯 中一个新的里程。
• 肯尼迪图书馆
真正使贝聿铭声名远扬,
跻身于世界级建筑大师 行列的是对约翰.肯尼迪 图书馆的设计和建造。 一九六四年,为纪念已 故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 决定在波士顿港口建造一 座永久性建筑物--约翰?肯尼迪图书馆。起初,肯尼迪家族在一大群应选一 流建筑师中没有太注意贝聿铭这位「初生之犊」,但当他生动地描述了根据 建筑场地所作的设计、建筑材料的选用、以及如何赋予这座建筑物以特殊的 目的和意义之后,深深地获得了肯尼迪遗孀杰奎林的激赏。她断言,「贝聿 铭的唯美世界无人可与之相比,我再三考虑后选择了他。这座建造了十五年 之久。
在这座大型玻璃金字塔的南北东三面还有三座五米高的小玻璃金字塔作点缀, 与七个三角形喷水池汇成平面与立体几何图形的奇特美景。人们不但不再指
责他,而且称“卢浮宫院内飞来了一颗巨大的宝石”。
1 重复性的细部构 造 ,形成巨大的 几何 形体
2 玻璃与钢材的结 合,使自然光线 得以最充分的利 用。夜间灯光的 投射,使得他成为 卢浮宫前的一颗钻石
现在收藏品仓库的设计则一反常规,它设计在最下层,因此在防水和防潮方 面成为施工上的大课题。所有的壁面都使用隔热材料,以防止由于室内外的 温差而结霜。另一方面,为了防止建筑上覆盖的土渗水,采用了具有耐寒和 耐根(即耐树根的侵蚀)性的,瑞士生产的防水剂,再在那上面筑水泥以防 万一发生的事故。
不只是建筑本身,其它如对美术品的安放、收藏环境等,贝聿铭都下了相当
借景与造园
所谓借景是通过人工的手段,截取或剪裁自然中的一部分,享其纳入,这是 中国传统造园中常用的手法,而日本也有着同样的传统。 请看贝聿铭是这样加以运用的美术馆和神慈秀明会建筑有一公里之遥,为了 体现与这组建筑的联系、进入正庭之后,立即可以眺望窗外的风景——群山 和那仅露出屋顶的神慈秀明会神殿和钟塔。
成长历程
贝聿铭的童年和少年是在风景如画的苏州和高楼林立的上海度过的,从小立 志要当一名建筑师。后来他留美学习建筑学,以超人的智慧多次完成复杂的 设计任务,并在纽约开设了自己的建筑设计事务所,又成立了“贝聿铭设计 公司”,专门承担工程的设计任务。 贝聿铭于一九一七年四月二十六日 诞生于广州,他的祖辈是苏州望族,他的童年时光是在苏州园林里度过的。 一九二七年以后,他回到上海读中学,后来又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一九 三五年他远渡重洋,到美国留学。父亲原来希望他留学英国学习金融,但他 没有遵从父命,而是依自己的爱好进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攻读建筑系。
建筑融合自然的空间观念,主导著贝聿铭一生的作品,如全国大气研究中心, 伊弗森美术馆、狄莫伊艺术中心雕塑馆与康乃尔大学姜森美术馆等。这些作 品的共同点是内庭,内庭将内外空间串连,使自然融于建筑。到晚期内庭依 然是贝聿铭作品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帷在手法上更着重再自然光的的投入, 使内庭成为光庭,如香山饭店的常春厅纽约阿孟科IBM公司的入口大厅,香 港中国银行的中庭,纽约赛奈医院古根汉馆,巴黎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与比 华利山庄创意艺人经济中心等。光与空间的结合,使得空间变化万端,“让 光线来作设计”是贝氏的名言。
身为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贝聿铭的建筑物四十余年来始终秉持著现代建筑的传 统,贝聿铭坚信建筑不是流行风尚,不可能时刻变化招取宠,建筑是千秋大 业,要对社会历史负责。他持续地对形式,空间,建材与技术研究探讨,使 作品更多样性,更优秀。他从不为自己的设计辩说,从不自己执笔阐释解析 作品观念,他认为建筑物本身就是最佳的宣言。综合贝聿铭个人所获的的重 要奖项包括1979年美国建筑学会金奖,1981年法国建筑学金奖,1989年日本 帝赏奖,1983年第五届普利兹克奖,及年里根总统颁予的自由奖章等等。
的功夫,最突出的事例是展示和收藏问的空调系统设计。在展示间没有直接 的空调,而是在它的周围加以设置,目的是保护珍贵的美术品。这一新的设 想是,让具有理想温度的空气渗透到展示空间中来,而内部的空气不对流, 把对美术品的影响控制在最小的范围之内。收藏品仓库中也采取了同样的措 施。而展示室的照明,取消了对展品有害的发热光源,用最近几年开发出来 的光纤维材料作照明。
设施大体由南北两翼构成,连接南北两馆的通道使整个建筑显得舒畅有致, 这些通过建筑的平面图一目了然。北馆主要展示东方美术品,而南馆则是西 方美术收藏,地下两层均为服务空间。北翼是收藏库群,而南翼则是理事和 馆员们的办公室。
贝聿铭反复运用几何形的手法众所周知,他追求精致、洗炼的造型达到极 致。而这次,由于美术馆在构造上的特殊要求,为了能展示一些特定的美术 品,必须在内部设计一些专门的空间。比如,为在南亚美术画廊展示的,公 元2世纪后叶巴基斯坦的犍陀罗雕刻的顶部,专门设计7天窗。从上面撒下的 光线,极具神秘感。
3 宽广的中庭,仰 视 可见地面周遭的景观
• 苏州博物馆
由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位于苏州古城北部历史保护街 区,与拙政园和太平天国忠王府毗邻,设计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包括拆 迁在内总投资3.38亿元。设计完工后的博物馆将收藏这个有着2500年历史 的苏州城的宝物,建筑不仅弥补了古物无收藏之地之苦,同时也成为苏州著 名的传统而不失现代感的建筑。
一九六零年,贝聿铭离开柴根道夫,自立门户,成立了自己的建筑公司。
他在建筑设计中最为人们称道的,是关心平民的利益。他在纽约、费城、克 利夫兰和芝加哥等地设计了许多既有建筑美感又经济实用的大众化的公寓。 他在费城设计的三层社会公寓就很受工薪阶层的欢迎。因此,费城莱斯大学 在一九六三年颁赠他「人民建筑师」的光荣称号。同年,美国建筑学会向他 颁发了纽约荣誉奖。《华盛顿邮报》称他的建筑设计是真正为人民服务的都 市计划。 在他的建筑公司业务蒸蒸日上之际,他设计的主力逐渐从都市
在贝聿铭早期的作品有密斯的影子,不过他不像密斯以玻璃为主要建材,贝 聿铭采用混凝土,如纽约富兰克林国家银行,镇心广场住宅区,夏威夷东西 文化中心。到了中期,历练累积了多年的经验,贝聿铭充分掌握了混凝土的 性质,作品趋向于柯比意式的雕塑感,其中当以全国大气研究中心,达拉斯 市政厅,等皆属此方面的经典之作。贝聿铭摆脱密斯风格当属甘乃迪纪念图 书馆为滥觞,几何性的平面取代规规矩矩的方盒子,蜕变出雕塑性的造型。 后来有机会贝聿铭身为齐氏威奈公司专属建筑师,从事大尺度的都市建设案, 贝聿铭从这些开发案获得对土地使用的宝贵经验,使得他的建筑设计不单考 虑建筑物本身,更关切环境提陹到都市设计的层面,着重创造社区意识与社 区空间,其中最脍炙人口的当属费城社会岭住宅社区一案,而他们所接受的 案子以办公大楼与集合住宅为主,贝聿铭后来取得齐氏集团的协议于1955年 将建筑部门改组为贝聿铭建筑师事务所开始独立执业,事务所共从事过114 件设计案,其中66件是贝聿铭负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