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乡村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设置探讨
【摘要】论述旅游高职院校开设乡村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必要性,并就该专业的培养目标与业务范围、知识结构及要求与能力结构及要求、课程设置原则与方案等进行探讨。
【关键词】旅游高职院校乡村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设置
我国的乡村旅游是在市场需求推动下,在农业发展亟须调整产业结构、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形势下应运而生的。
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
随着我国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相应的服务与管理人才需求也日益强烈,但迄今为此,尚未见高职院校开设乡村旅游服务与管理相关专业的报道。
在旅游高职院校开设乡村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可以为我国乡村旅游快速发展培养大批急需的、具有乡村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知识的人才,满足我国乡村旅游快速发展对相应人才的需求。
这对提升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层次和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本文拟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论述旅游高职院校开设乡村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必要性,并对该专业培养目标与业务范围、知识结构与能力要求、课程设置原则与方案等进行探讨。
一、专业设置的必要性
(一)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的需要
我国乡村旅游始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30多年的发展,经历了对
资源从简单利用到综合利用再到深入开发三个阶段,实现了乡村旅游产品从简单农家乐到休闲度假游的提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据统计,在我国城市居民小长假出游选择中,选择乡村旅游的旅游者占70%以上。
截至2011年底,全国共有5.3万个村庄发展乡村旅游,“农家乐”数量达150多万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园区超过2万家,从业人员达2600万人,年接待旅游者超过6亿人次,年经营收入达到1500亿元,带动了1500多万农民就业。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开展各具特色的农业观光和体验性旅游活动”。
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也专门强调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
随着《全国休闲农业“十二五”规划》和《国民休闲旅游纲要》的出台,以“农家乐”为代表的乡村旅游持续蓬勃发展,成为各地旅游产业的新亮点。
而《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还专门提及乡村旅游实用型人才培养机制问题。
可见,未来一段时间我国乡村旅游将得到快速发展,对乡村旅游人才的需求量将迅速增加,而目前我国乡村旅游人才特别是高素质一线管理和服务人才严重缺乏。
因此,在相关院校开设这一专业,培养乡村旅游服务及一线管理的适用型人才极为必要。
(二)乡村旅游深层次开发的需要
目前我国乡村旅游还处于以乡村观光、农家乐、农产品采摘为主的较低层次,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普遍较低。
据笔者对广西桂林、柳州、
南宁等7市27个乡村旅游示范点的调查,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从业人员129人,仅占从业人员总数的2.60%;高职高专毕业者358人,占7.22%;具有高中学历者2222人,占44.79%;而初中及初中以下学历者达2252人,占45.39%。
同时,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缺乏常规性的培训机制,在所调查的27个乡村旅游点中,只有18个点的从业人员接受过一次以上的从业培训,占65.4%;接受过乡村旅游相关培训的人数为3079人,占调查总数的62.06%;到院校进修过旅游相关内容的人数为131人,占总人数的2.64%;参加过3天以上(含3天)乡村旅游培训的642人,也仅占乡村旅游从业人员总数的12.94%。
随着我国乡村旅游的深入开展,特别是在目前城乡统筹发展的背景下,我国乡村旅游引入了多种城市产业要素,较之以往有了很大的变化。
譬如,乡村旅游产业规模向集约化转变,乡村旅游管理体制向企业化转变,乡村旅游开发资金来源多元化等。
这些变化直接影响到乡村旅游的发展水平和产业转型升级。
在新的发展形势下,乡村旅游企业急需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充实到从业者队伍中。
因此,在旅游高职院校开设乡村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是我国乡村旅游深层次开发的需要。
二、专业培养目标与业务范围
(一)培养目标
教育部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
若干意见》中指出,高职教育必须自觉承担起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在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方面以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根据这一指导意见,高职乡村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现代旅游经营管理理念和服务素质,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市场洞察能力、随机应变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掌握乡村旅游服务和一线管理基本知识与技能,具有一定的英语基础和计算机操作能力,能在乡村旅游景区(点)从事策划、营销、一线管理和服务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业务范围
根据本专业培养目标,结合当前我国乡村旅游业发展需求,参考国家职业分类、旅游行业岗位规范及职业技术等级资格等国家相关标准,确定本专业的职业领域范围和主要就业岗位,详见表1。
三、知识结构及要求与能力结构及要求
(一)知识结构及要求
高职乡村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除要具备国家规定的职业教育文化基础知识外,还需掌握本专业的专门知识,包括文化基础知识、专
业基础知识、专业技术知识、专业拓展知识等,详见表2。
(二)能力结构及要求
业务能力是以专业能力为核心的一种综合能力,其组成不仅包括基本职业素质和基本职业技能,还应包括各岗位对应的知识和技能的特殊要求。
高职乡村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具备旅游专业必备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还要具有乡村旅游企业具体岗位所要求的职业技能。
根据高职乡村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业务范围、职业岗位分析和专业培养目标,学生毕业时达到的业务能力主要包括基础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和专业拓展能力。
具体要求详见表3。
四、课程设置原则与方案
(一)指导思想与设置原则
1.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树立以能力为导向的高职教育课程理念,以能力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市场、面向技术、面向应用,从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现状出发,结合本专业特点和自身优势,培养出能主动适应地方乡村旅游业发展需要、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旅游人才。
这一指导思想也是高职乡
村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理念。
2.设置原则。
一是突出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乡村旅游服务与管理人才的原则。
高职乡村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必须以应用为主旨,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相对完整的职业技能培养为目标,让学生懂得怎么做,并且能做、会做。
二是体现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原则。
优化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优化课程体系,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并在教学内容、时间和运行上保持协调连贯。
三是强调理论“必需、够用”,彰显专业特色的原则。
理论教学以必需和够用为原则,开设适应乡村旅游业发展需要的技能性和过程性特色课程。
四是职业性与高教性兼顾的原则。
兼顾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特点,在大力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注重学生科学文化素养的培养,不能落入单纯性的职业技能训练的窠臼。
五是坚持校企合作和产学结合的原则。
加强与行业和企业基于工作过程的合作,认真研究在新形势下围绕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在实践教学环节方面的课程设计。
(二)课程设置方案
乡村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是课程设置与课程体系建构问题。
可依据本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原则,构建以职业技能为核心的知识结构——模块课程体系。
这一课程体系由四个知识结构、三大能力和九大模块课程构成。
四个知识结构为:文化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技术知识、专业拓展知识;三大能力为:专业素养能力、专业技术能力、专业拓展能力;九大课程模块为:基础知识课程
模块、核心知识课程模块、核心技能课程模块、专业技能课程模块、职(下转第87页)(上接第58页)业考证模块、职业方向课程模块、选修课程模块、过程性特色课程模块、职业心理与职业指导课程模块(见表4)。
综上所述,当前在旅游高职院校开设乡村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十分必要,它对促进我国乡村旅游经济快速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乡村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但是,一个新专业的设置不仅需要院校的努力,还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扶持和旅游行业企业的大力支持。
我们相信,通过政府部门、旅游高职院校和旅游行业企业的共同努力,乡村旅游服务与管理这一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专业一定能顺利开设,它将为我国乡村旅游快速发展培养大量急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小润,邱玥.农家乐:如何“乐”在其中[N].光明日报,2012-07-26 [2]丁妍妍.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探析[N].中国旅游报,2012-08-01 [3]国务院办公厅.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EB/OL].(2013-02-19)[2013-03-20]./.
[4]潘善环,粟维斌.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培养探析[J].广西教育,20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