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城市化
【致同学们】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城市化的持续推进,把古朴的乡村变成繁华的城市。
城市诉说着历史沧桑,城市传扬着地域文化,城市是区域经济的核心和灵魂,城市凝聚着人们美好的希望。
【学习目标】
1、说出城市化的概念和主要表现。
2、结合实例,分析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3、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
4、初步体验区域调查的主要方法。
5、增强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课前准备】
◆课前活动一
活动主题:班级调查——城市人口的变化
活动提示:完成“祖辈、父辈、我辈出生地(抽样)调查表”。
◆课前活动二
活动主题:社会调查——城市用地的变迁
活动提示:搜集我市不同时期的城区图文资料,或进行相关的走访调查。
◆课前活动三
活动主题:课本剧表演——《去城外住吧》
活动提示:设计课本剧,反映城市化后期阶段所出现的一些大城市人口迁往农村和小城镇的特点(时间不超过3分钟)。
【课堂学习】
一、城市化的概念和主要表现
◆自主学习
1、概念:
2、主要表现:
二、城市化的动力
枣庄的历史沿革
枣庄市的前身是峄县(现峄城区)演变而来。
峄县的雏形约在春秋后期基本形成。
西周时期,枣庄地区曾出现7个诸侯国。
现今的市中区,传说古代神农氏(炎帝)曾在此处建立庄园,种植枣树。
著于清光绪年间的《峄县志》有载:枣庄因当地枣树较多而得名。
1878年(清光绪四年),中兴煤矿公司成立(驻地在峄县枣庄镇),并逐渐成长为近代中国最大的民族资本企业。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对中兴公司亦十分重视,周总理曾多次关注,并改称枣庄矿区,枣庄这个名字开始更多地被采用。
1960年1月,撤销峄县,将峄县政府迁置枣庄镇。
1961年9月,设为山东省第四个地级市——枣庄市。
【思考讨论】阅读材料,简述近现代以来枣庄市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学以致用
阅读教材第31页图2.16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
(1)说出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的主要表现。
(2)简析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的主要原因。
三、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
1、近现代世界城市化的总体趋势
2、城市化的演化规律
◆绘图体会:画出城市化进程曲线,并说出不同阶
段的主要特点。
◆案例分析:结合上图和教材案例“英国的城市
城市化阶段水平发展速度地域扩展趋势常见的问题
初期阶段
中期阶段
后期阶段
◆学以致用
1961年,枣庄市人口不足2万人,城区面积1.4平方公里,房屋破旧,市政设施简陋,城市街道狭窄,土质路面,宽窄不一,是一个煤灰遍城、经济单一的小城。
改革开放以来,枣庄市的城市化进程开始提速。
据统计,城市建成区面积由1978年的不足10平方公里扩大到目前的150.22平方公里(含滕州市),城市人口由建市之初不足2万人增加到目前的116.85万人;城镇化水平大幅扩增至目前的47.8%。
【思考】阅读材料,指出枣庄市城市化的发展阶段。
3、城市化进程的地区差异
【思考讨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各处在哪一阶段?存在着哪些方面的差异?
【小结反思】
【课后探究】
枣庄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可能出现哪些突出的城市问题?如何进行合理调控和合理规划,
以避免和解决这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