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太平天国运动教学设计

太平天国运动教学设计

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唐宏胜一、课标要求2003年版: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和局限。

2017年版:认识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二、教学目标1、核心理论(唯物史观):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及表现。

2、核心思维(时空观念):通过对太平天国运动的经过及形势图的解读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3、核心方法(史料实证):运用史料教学分析《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的内容。

4、核心能力(历史解释):在史料教学的基础上对太平天国的纲领和运动失败的原因进行理性和客观评判。

5、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通过历史学习培养学生关注农民问题,认识农民问题是中国社会的基本问题。

联系实际,关注“三农”、民生等当代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及评价。

教学难点:对农民阶级局限性的认识四、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中国近代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中的一课。

太平天国运动是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求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继承了古代农民运动的特点,也体现了时代特征。

学习本课有助于进一步了解鸦片战争的危害,思考近代救亡图存的道路,认识中国农民在民主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

五、学情分析优势:1.知识储备:我所任教的学校是一所省级示范高中,学生基础较好。

经过初中的学习,对太平天国运动有一定程度了解。

2.能力储备:经过3个多月的学习,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归纳、自学和探究能力。

不足:史料解读能力欠缺,自学和合作探究的效果有待进一步提升。

六、课型新课教学七、教学时间分配一课时导入新课:2分钟讲授新课:35分钟(兴起原因5分钟,经过8分钟,纲领15分钟,反思7分钟)本课小结:3分钟八、教学准备硬件准备:教师机和学生机平板电脑教学准备:导学案及学习任务单编写与发放、微课制作、课件制作、固学案编写、当堂练习等。

九、教学方法读书指导法、史料教学法、问题探究法十、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视频: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状况教师讲解:鸦片战争后,随着列强的入侵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矛盾不断激化,一方面是政府为了偿还赔款和军费加紧搜刮民脂民膏,另一方面随着(设计意图:结合上节课所学内容,进一步分析鸦片战争的危害对中国社会造成的破坏,导入中国人民的反抗——太平天国运动。

)(二)、讲授新课第一目:农民之困——原因篇课件展示:问题探究:阅读课本第54页第一段,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

学生回答:阶级矛盾激化了民族矛盾。

教师提问: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体现在哪些方面?学生回答:阶级矛盾体现在清政府加紧搜刮,吏治更加腐败;民族矛盾体现在鸦片战争以后鸦片的走私更加的猖獗,白银外流加速,银价激涨;洋货大批涌入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手工业者纷纷破产;巨额的战争赔款分摊到各参战省份,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通过自学,归纳兴起原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通过课本展示中国社会的破坏,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教师讲述:鸦片战争以后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激化,加上连年的自然灾害,清政府不仅不思改善民生反而加紧盘剥百姓。

东南沿海地区最先受到了列强的入侵,传统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手工业者纷纷破产。

为何太平天国运动没有发生在广东、福建 或者上海这些最先开放的地方反而是发生在偏内陆的广西呢?请看材料回答。

课件展示:材料一:广西人丁、耕地面积、地丁银变化表材料二:昔日两银换钱一千,则石米得银三两,今日两银换钱二千,则石米仅得银一两五钱,昔日卖米三斗输一亩之课而有余,今日卖米六斗输一亩之课而不足。

——曾国藩《陈民间疾苦疏》学生回答:略教师讲解:通过材料一的人丁、耕地变化图可以看到清代后期广西人口急剧膨胀,但耕地面积增加不多,人地矛盾越来越尖锐。

但自1820年以后清政府的地丁银数额却不断增加,农民负担越来越重。

材料二反映了白银外流以后导致银贵钱贱,百姓不得不卖更多的米才能完成赋税,中国的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而中国的知识分子自古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情怀,在中国的儒家经典《礼记》中就描绘了一种理想的大同世界。

课件展示:材料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教师讲解:但残酷的现实却让中国的额知识分子陷入了愁闷和彷徨之中,如何才能救国救民呢?有一个青年人在广州参加科举时偶然的机会接触了西方思想,创立了拜上帝教。

请同学们阅读材料,说一说拜上帝教的理论有何特点?课件展示:拜上帝教不拜祖先、邪神,只拜独一真神“皇上帝”;天下男女都是兄弟姊妹,不应互相斗杀,要建立“天下有恤、患难相救、门不闭户、道不拾遗”的“大同”社会;提出平等、公有、互助等口号。

学生回答:结合了西方基督教思想。

教师讲解:洪秀全结合西方的基督教中有关平等的理论,并将其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大同世界相联系,主张建立一个平等的人间天国。

洪秀全指出“上帝当拜,人人所同”“普天之下皆兄弟”、“上帝皆视之为赤子”,他认为上帝人人都应当拜,而上帝对待普天之下的人都是一样的,因而人人在上帝面前都是平等的。

紧接着他指出清朝的最高统治者实乃“阎罗妖”,世间的斗争都是其罪过,号召群众起来歼灭之。

最初加入拜上帝教的只有洪秀全的同学冯云山,族弟洪仁干等几人,在洪秀全从事宗教理论研究宣传的同时,冯云山在广西桂平紫荆山区传播,拜上帝将开展反封建斗争势力发展到周围数百里,冯云山经过艰苦的努力,在紫荆山等地区发展了万余会众,并逐渐形成了以洪秀全为首的领导核心。

拜上帝教的特点是,将宗教迷信与革命理想相结合,为太平天国运动作了理论准备和组织准备。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引发学生对摆脱困境的思考,过渡到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组织及理论。

)过渡:综上所述,鸦片战争以后,广西地区民族矛盾激化了阶级矛盾,农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洪秀全创立了拜上帝组织民众,振臂一挥发动起义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了。

第二目:农民之力——兴衰篇微课教学:天国兴衰的历程,画出天国兴衰曲线图。

(设计意图:了解太平天国兴衰的基本史实,利用地图培养学生时空观念;通过学生展示培养学生历史表达能力。

)课件展示:问题探究:安徽曾经是太平天国运动的重要地域,请你结合历史说一说安徽有关太平天国在的历史。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热爱家乡,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

历史不仅在课本中,不仅在电影和电视剧中,历史也在同学们的身边。

)第三目:农民之愿——纲领篇过渡: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后,很快就占领了清朝的半壁河山,形成与清朝对峙的政权,太平天国运动前后14年席卷南方十几个省份,农民阶级显示出了其力量的伟大之处。

占领南京以后,洪秀全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践行当初的革命理想。

如果你生活在当时,你会赞成那个纲领?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回答:略(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学习,初步了解两个纲领的内容及意义。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材料,说说《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

课件展示:材料四: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如一家六人分三人好田,分三人丑田,好丑各一半。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

凡男妇,每一人自十六岁以上受田,多逾十五岁以下一半。

─摘自《天朝田亩制度》课件展示:材料五:盖天下皆是天父上主皇上帝一大家,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则主有所运用,天下大家处处平匀,人人饱暖矣……凡天下,每家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

凡当收成时,两司马督伍长,除足其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馀则归国库……务使天下共享天父上主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摘自《天朝田亩制度》课件展示:材料五:盖天下皆是天父上主皇上帝一大家,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则主有所运用,天下大家处处平匀,人人饱暖矣……凡天下,每家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

凡当收成时,两司马督伍长,除足其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馀则归国库……务使天下共享天父上主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摘自《天朝田亩制度》教师讲解: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其核心是地主占有土地,也就是说天下的田大多是地主阶级的。

而现在,把天下田包括地主阶级的土地拿来收归公有,分给天下所有的人,包括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耕种,这就意味着要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摆脱封建剥削获得土地是千百年来广大农民最迫切的要求,中国历史上农民在历次斗争中也都提出过类似的要求,但像《天朝田亩制度》,这样把农民的斗争提着如此明确,还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

除明确规定土地的分配原则外,还规定了“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国库制度,想使每一个农民都能获得一份永久性的平均财产,建立一个人间天国,大同世界。

课件展示:材料五:兴车马之利……倘有能适如外邦火轮车……准自专其利。

兴银行。

……准颁一百五十万银纸,刻以精细花草,盖以国印图章,或银货相易,或纸银相易……此举大利于商贾士民,出入便于携带……——《资政新篇》教师讲解:资政新篇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

(设计意图:通过史料实证,理解《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

培养学生史料实证能力和材料理解能力)课件展示:甲:我家8口人饭都吃不饱,一直给地主家耕地,是不是说我家可以分得一块土地不用给地主家耕地了?乙:分了土地以后不但吃穿不愁,还可以把剩余的拿到街上去卖,添置一些家业?丙:《资政新篇》说兴办近代企业?邮局是干什么的?什么是火车,你见过吗?学生回答:略(设计意图:通过史料实证,理解《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

培养学生史料实证能力和材料理解能力)教师讲解:《天朝田亩制度》明确主张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并形成系统的革命纲领,反映了农民阶级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斗争的思想结晶,成为几千年来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从分配土地和产品的原则来看,《天朝田亩制度》废除封建所有制固然是革命的,但当时中国社会的经济状况是小农经济,把消灭剥削,消灭贫困理想建立在落后的小农经济基础上,不切合农民的觉悟和脱离农民思想实际的同时,小生产者所能提供的财富是有限的,无法满足人人饱暖的要求。

而且平均分配土地是农民获得了土地,但同时又规定每年收获只能留下维持生活的份额,其余生产生活资料同归圣库这样的规定自相矛盾,多生产对农民不但没有实际的好处,反而还会挫伤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其结果不会带来人人饱暖,只会造成普遍的贫困,而且从客观环境来看,连年征战无法保证纲领的实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