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5课太平天国运动教案

第15课太平天国运动教案

太平天国运动(岳麓高中历史)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单元中系统介绍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重要事件。

它是自1840年以来诸多反侵略斗争如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义和团运动等之中最突出的一例。

太平天国运动不但是自1840年至1900年间反抗西方列强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农民战争,而且由于它组织了强大的武装,建立了自己的政权,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本主义性质的《资政新篇》,因而是中国几千年来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同时也是“亚洲革命风暴”中的典型代表,为世界革命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通过学习本节可使同学们体会中华民族反侵略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太平天国运动初中教材是两个课时的内容,对事件的叙述较为详细,强调记忆的东西也较多,高中课程叙述较为粗略,而对它的分析评价和强调探索的东西显著增加,这也符合了课标所要求的“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学会“独立思考的能力”等目标。

二、学生情况分析:
高一学生与初二学生相比,心理成熟了许多,分析、归纳综合能力有了显著提高,同时他们仍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思想活跃开放。

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已具备的历史知识、对历史的认知、初步辩证分析问题等方面的能力在高中课程中都可以得到很好的应用。

然而由于高一学生的知识体系还处在最初的形成时期,对研究性、探索性学习的能力有待开发和指导,加上学生个性差异和基础差异,教师的角色就要做彻底的转换,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化为学习的促进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引导者,对学生做到普遍指导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统一规格教育和差异性教育相结合。

三、教材教法:
教材主要围绕太平天国运动背景、兴衰过程及影响为顺序,以《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的颁布为突出点展开叙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因此教学上主要采用导学法,以问题的提出来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和思考,另以阐述分析法深化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有所感悟。

从学习方面看,学生必须运用整体认知方法去掌握整节教材线索;运用教师所提问题的针对性和层次性去感知问题的实质,运用阅读理解方法去感知基本内容;运用辩证、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去把握太平天国运动农民战争的作用和局限性,总之遵循史实—感知—探索—感悟的模式来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科能力,最终使学生在认识、能力、情感和态度等方面的素质得到提高。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背景及原因、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金田起义、定都天京,《天朝田亩制度》、北伐、西征,天京事变,《资政新篇》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的意义。

2、能力目标:
通过分析太平天国的性质、特点、历史功绩及其教训,从而培养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分析历史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辩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

3、情感目标:
A、太平天国运动是在中国刚刚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特殊历史环境下爆发的
一次农民革命战争,因而比以往农民起义表现出新的特点。

B、《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运动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但是它只是一种空想,根本
无法实现。

C、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说明在近代的中国,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但他们反封建的斗争精神可歌可泣。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失败原因及影响。

难点: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

六、教学设备准备
多媒体平台,各种资料集中起来做成的课件;
上课前发给学生资料和进行分组。

八.作业布置:
探究性学习:
抛开传统结论,你应如何评价太平天国运动?它所追求的理想社会与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共产主义社会相同吗?为什么?写一篇小论文,要求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九.反馈:
1.评价目标:了解学生收集整理材料能力、获取有效信息能力,学生分析问题正确评价重大事件的能力。

2.评价过程:
4.评价总结:
同学们做得相当好,比如对太平天国运动性质探究有以下几种观点:A单纯旧式农民战争;B市民革命或资产阶级性的农民革命;C农民战争带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性质;D不能成为革命,只能叫农民起义或农民运动等等,都找到了很充分的理由和依据来证明。

另外探究深度、语言等各有不同的特点。

自己作品及成绩收入个人档案,较好的作品老师推荐给校报或报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