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音韵学课件 第4讲 音韵学的材料和方法

音韵学课件 第4讲 音韵学的材料和方法


3.古代汉字通假
用现在的观念来看,古书中的通假字,就是 写白字。古书流传的情况很复杂,通假字形 成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只能承认这 一客观存在。
通假字有时为我们阅读古书造成一定的困难, 但是,已经破解出来的通假字又成为研究古 代声、韵的材料,因为两个字能够通假,证 明两个字在形成通假的时期必定同音,现在 不同音了,是语音变化的结果。
因为《诗经》中的韵脚用字据统计只有1800多,而 汉字的数量却远不止这些,单是《说文解字》就收字 9353个,除了诗文韵脚用字之外的大量汉字的韵部 怎样分合?无疑是一个棘手问题。
而有了“同谐声者必同部”的理论,许多不用于诗文 韵脚的字在参与韵部划分时有了依据,而且汉字中数 量最多的是形声字,据李国英(1996)统计,《说 文解字》小篆形声字占87%以上。可见谐声偏旁对 于古音韵部研究的重要性。
2.古代汉字谐声
谐声偏旁也是用于研究古音的重要材料 之一,所谓谐声偏旁,就是形声字的声 符,也称声旁。段玉裁提出“同谐声者 必同部”的主张,并且把《说文解字》 中的字按谐声偏旁归纳成《古十七部谐 声表》,段玉裁把谐声偏旁视为和《诗 经》等韵文韵脚同等重要的材料,为考 求古音韵类拓宽了道路。
2.古代汉字谐声
5.古籍训诂资料
古代训诂材料中可以用于音韵研究的主要有 注音材料和声训材料两类。
古人留下了丰富的注音材料,象前面介绍的 直音法、读若法、反切法都是研究古音的宝 贵材料,直音注音的材料如《史记·秦始皇本 纪》张守节《正义》:“过,音戈”,这证 明古音中“过、戈”同音。至于反切注音材 料用于音韵研究的更多,王力先生曾写过 《朱翱反切考》,就主要用反切材料证明朱 翱注音的声类、韵部系统。
6.古代韵书韵图
韵书是古人按照声、韵、调的关系将汉字 组织起来的字典。这类书多是以分韵部为 主,所以可以说成是分韵编排的字典。
据文献记载,最早的韵书是魏李登编的 《声类》和晋吕静编的《韵集》,现存最 早又最完备的韵书是《广韵》,而《广韵》 又是在隋代陆法言编的《切韵》的基础上 增订而成的,其所反映的语音系统仍是隋 唐时期的。
1.古代诗文韵脚
例2:
先秦时期的押韵材料最主要的是《诗经》,其次是《楚辞》 和诸子散文中的押韵片段。如: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
之子于归,远送于南。 瞻望弗及,实劳我心。(《诗经·邶风·燕燕》) 在这一节诗中,“音、南、心”处在韵脚上,但用现代汉语 普通话的读音来读,“南”属于言前辙,显然不和属于人 辰辙的“音、心”押韵,但是我们用历史的眼光来看的话, “音、南、心”三字在《诗经》时代是押韵的,它们有着 共同的韵,属于同一韵部,后来由于语音的发展变化,这 三个字才不属于同一韵部了。
5.古籍训诂资料
汉代刘熙的《释名》一书,大量采用声训 方法,声训是用音同、音近的字解释词义的 方法,这种释义方法有科学的一面,也有主 观随意的一面,就释义方面看,有的可取, 有的则不可取,但声训中保留了大量的语音 材料,如《释名》中有“入,内也”、“男, 任也”两条,章太炎用来证明古音日纽归泥 纽。声训材料当然也可以用来证明韵类的同 异。
2.古代汉字谐声
《子衿》一诗“衿、心、音”押韵,《鹿 鸣》一诗“芩、琴、湛、心”押韵,《泮 水》一诗“林、音、琛、金”押韵,三节 诗的韵脚字都与“心、音”押韵,显然应 为同一韵部,而其中有“衿、芩、琴、金” 四字正好共有同一谐声偏旁“今”, 金:《说文解字·卷十四上》“金,……从 土,左右注象金在土中形,今声。”
第四讲 音韵学的材料和方法 研究音韵学的材料 研究音韵学的方法
研究音韵学的材料
E用于求音类的材料 E用于求音值的材料
1.古代诗文韵脚 2.古代汉字谐声 3.古代汉字通假 4.古代经典异文 5.古籍训诂资料 6.古代韵书韵图
1.现代汉语方言
2.汉藏语系诸亲属语 言
3.汉语与其它语言的 对译材料
E用于求音类的材料
2.古代汉字谐声
从“今”得声的字有许多不是《诗经》 韵脚字的,象“矜、妗、禽、黔、贪、 念、岑、靲”以及从“金”得声的 “崟、淦”等字,《说文解字》都收 了,利用“同谐声者必同部”的原则 就可以把它们归入同一韵部。 禽:《说文解字·卷十四下》“禽,走 兽总名,从厹今声。”
2.古代汉字谐声
汉字谐声同样可以用于声母类别的研究。 因为早期形声字中,声符相同的字必定同 音,例如“其、棋、期、琪、旗、淇”和 “箕、基”等字,即使用从今天的读音来 看也很接近,甲骨文的形体告诉我们“其” 是一个象形字,象簸箕的形状,应是“箕” 的本字,因为被假借当代词“其”,才又 造了一个“箕”,最初的时候“其、箕” 必是同音的。
1.古代诗文韵脚
4.古代经典异文
2.古代汉字谐声
5.古籍训诂资料
3.古代汉字通假
6.古代韵书韵图
1.古代诗文韵脚
例1: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这首诗中,“家、斜、麻、花”处在韵脚上,肯定也
是押韵的,看来“斜”和“家、花”押韵在唐代并 不是偶然现象பைடு நூலகம்而是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这说明唐 代的语音与今天不同,今天不押韵的字唐代可能可 以押韵,根据唐诗的押韵,可以求出唐代的韵部系 统来。
3.古代汉字通假
如《史记·货殖列传》“輓近世,塗 民耳目”,张守节《正义》:“輓 与挽同,引也。”司马贞《索隐》: “輓音晚,古字通用。”又《史 记·孔子世家》“郰人輓父之母” 《礼记·檀弓》“輓”作“曼”,以 上材料可证“輓、晚、挽、曼”四 字在古代声母相同,属于同一个韵
4.古代经典异文
经典异文是指古籍中的同一句话,或同 一个人名、地名在不同的书中或同一本 书不同的传本中,有的字有不同的书写 形式,如《左传·襄公二十二年》中的 人名“陈文子”,在《史记·田敬仲完 世家》中作“田文子”,“陈”、“田” 异文。
“陈”、“田”异文说明两字古代同音, 可以用来证明两字在古代同属于一个韵
4.古代经典异文
再如古籍中“易”、“狄”通用, 《左传·僖公十七年》有“易牙”, 《大戴礼记·保傅》作“狄牙”, “易”在《广韵》中属喻母,“狄” 属定母,“易”、“狄”在先秦时 期可以通用,可以用来证明喻母和 定母在先秦时期关系很密切,有人 干脆认为先秦时期喻母是并入定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