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保障水平适度性分析

社会保障水平适度性分析

社会保障水平适度性分析摘要社会保障水平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关键要素,是体现社会保障程度的指标。

适度水平的社会保障支出对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而经济的发展又促进社会保障水平的增长,两者是相互统一的。

本文结合我国国情,通过分析影响社会保障水平的因素,探讨应注意的问题,指导社会保障支出水平既保障公民基本经济生活又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关键词社会保障水平适度性分析目前,我国经济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随着国力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各种矛盾和问题也进入凸显期,加强社会保障事业建设,合理确定社会保障水平,是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之一。

一、社会保障水平含义(一)社会保障水平的含义社会保障水平指一定时期内一国(地区)社会成员享受社会保障的高低程度。

理论界,通常把社会保障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作为衡量社会保障支出水平的主要指标(社会保障支出水平=社会保障支出/gdp×100%)。

(二)社会保障水平的特点1.动态性特征:社会保障水平随着经济发展、人口结构变动制度成熟而变动。

2.刚性特征:表现社会保障规模只能扩大不能缩小,保障项目只能上不能下,保障水平只能提高不能降低。

3.社会保障水平客观上存在一个“适度区域”。

“适度”是指要按照社会公平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确立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相适应的保障水平,按照政府和单位能承受、个人能接受的原则,建立社会保障费用在政府、单位和个人之间合理的责任分担机制,社会保障水平过高或过低都会对社会保障制度自身运行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三)适度水平的社会保障功能1.适度的社会保障水平保证了大多数人的最低生活要求,使社会保持稳定。

2.可以适度调节社会需求,推动或抑制消费,避免高经济增长与高通货膨胀并存,推动经济发展。

3.适度水平的社会保障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人们的素质,促进社会进步。

4.直接或间接的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四)超度水平的社会保障带来的后果1.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企业多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超度的社会保障水平将提高企业产品成本,影响企业的再投资和竞争能力。

2.超度水平的社会保障将给劳动者带来依赖心理,影响其劳动积极性和竞争意识,从而影响经济的发展。

3.超度水平的社会保障给政府财政带来直接影响,加大财政负担,导致一些不利的后果出现。

二、影响社会保障水平的因素(一)社会保障供给条件1.经济发展水平这是社会保障水平高低的决定性因素。

社会保障支出必须与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各方面的承受力相适应。

社会保障水平的“适度”,一方面,就是保持社会保障的“需求”和“供给”在适度水平上的平衡发展;另一方面,社会保障水平存在着与经济发展水平相互匹配的问题。

经济发展水平是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和运行的物质基础。

适度的社会保障水平的确立和研究,离不开现实的国情和条件。

西方有些国家由于社会保障水平过高导致了“福利危机”,就是其社会保障水平大大地超越了经济发展水平出现的结果。

总体而言,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社会保障发展水平,具体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社会保障项目的完整程度。

经济发展水平低,则社会保障体系只能包括一些最基本的项目,此时社会保障供求平衡点的确立,主要目标选择在人的生存线上。

如果经济发展水平高,则社会保障项目就会较多、系统性较高。

第二,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社会保障的标准。

如果经济发展水平低,社会保障项目的给付金额就会低一些;如果经济发展水平高,则社会保障各种项目给付的金额就会相对较高一些。

第三,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社会保障范围的大小。

经济发展水平低,社会保障涵盖的范围就会小一些。

如果经济发展水平高,则社会保障涵盖的范围就会大一些。

从国外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历程来看,可以总结出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轨迹:在生产力相对落后、工业化水平低下的初级阶段,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是社会救助,主要是保障全体社会成员基本的生存需要;在工业化程度比较高、经济较快发展的阶段,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是社会保险,主要是保障全体社会成员基本的生活需要;工业化之后的发达阶段,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是社会福利,主要是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福利水平。

2.财政支出状况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是要依靠一国或地区的财力作保证,必须有现实的财政资金支持。

目前,有些福利国家用于社会保障的支出占其财政的支出40%~50%,美国财政亦将1/3用于社会保障。

而我国用于社会保障的支出明显偏低,2006年也只占中央财政支出的12%左右,而地方财政对其开支更少。

出现此类情况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因为我们的财力还不能支撑起强大的社会保障制度,另一种可能是我们财力足够保证,但由于我们在认识和政策支持方面出了偏差而引起投入不足。

在财政支出方面没有体现公共财政的要求,仍然受过去的条框思想束缚,观念不能及时改变。

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尽快改变目前用于社会保障的份额偏低、地方财政投入不到位的状况,不断加大国家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保障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3.政府执政方针和理念政府能否顺应形势发展,从国民根本利益出发,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关注民生,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关乎社会保障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这是由政府的性质和代表的利益集团所决定的。

4.企业个人经济承受能力社会保障核心中的社会保险是由国家、单位、个人三方责任主体构成,而且保持一定比例,单位缴纳的保险费形成经营成本,个人缴纳部分也会影响现实收入,只有三者协调配和才能形成合力,保证这一制度正常运转,任何一方出现问题都会使目标落空。

5.经济发展和保障政策的持续性经济发展具有周期性并最终决定保障水平,政策一旦出台也要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经济能否保持稳定健康发展是确定保障水平高低必须考虑的因素,否则就会发生较大波动,带来不良后果。

(二)社会保障需求条件1.享受社会保障待遇的人口数量社会保障中的子项目,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是三大核心项目,因此,参加这三项保险的人数最多。

有相关报道称,截止到2005年底,全国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3709万人,全国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18242万人,全国失业保险参保人数为10648万人。

面对如此庞大的参保群体,制定合理适度水平的社会保障标准是很有必要的。

2.社会保障项目的多少社会保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它包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住房等子项目。

目前,全国各地在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医疗保险、失业及养老社会保险等方面不同程度地建立了社会保障机制,这表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已初步形成。

但同时,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在覆盖人群、保障内容的充实、保障手段的及时到位、各种保障之间的联动等方面还亟待完善,使现有保障制度没有发挥出最有效的作用。

应根据民众的切实需要,建立起低保、医疗、教育、住房、养老相互联动的社会保障体系。

3.社会保障程度的高低这一点包括社会保障发放标准高低,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大小、新增参保对象数量和社会弱势群体状况等。

三、确定适度社会保障水平应注意的问题总的说来,对具体制度设计要充分考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承受能力,要在现实国情基础上,既考虑需要,又切实可行,考虑现实,又着眼长远,统筹兼顾,留有余地,保持弹性,科学合理的确定适度社会保障水平,充分发挥社会保障这一社会运行推动器和保护网的双重作用。

1.推进公平效率任何政策制定都要在科学论证基础上稳步推进,先行试点,由点到面,积极稳妥,一旦出台就要保持相对稳定。

我们仍然是发展中国家,确定保障水平同时也是处理社会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不可以不顾自己国情盲目效仿他国模式。

2.合理确定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保障支出水平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尚处于探索完善过程中,必须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步伐,同时,要合理确定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保障支出水平,一方面,起点不能过高,否则就会影响到经济发展效率,挤占经济资源,增加财政负担,难以激发社会生机与活力,同时,还会产生负面影响。

例如,西方福利国家社会保障资金增长率超过gdp增长率,不仅财政不堪重负,还出现了有业不就、提前退出劳动领域的现象,形成对社会过度依赖的惰性心理避免社会保障支出水平过高影响财政经济发展,另一方面,社会保障水平过低,起不到社会保障应有作用。

为此,我国社会保障水平的确定必须综合考虑财政、经济、社会的承受能力,要保证社会保障支出水平随着经济的发展保持必要的增长,尽快建立各项社会保障待遇正常调整机制,使社会保障待遇水平与工资增长率或物价指数挂钩。

3.拓宽社会保障资金筹集渠道考虑到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我国社会保障资金需求量巨大,企业和财政负担较大,还须大力拓展新的筹资渠道,尽快建立起以社会保险缴费为主、以财政补助和其他渠道筹资为辅的社会保障筹资体系。

例如,今后可采取积极稳妥地划转部分国有资产、整合政府彩票发行划拨部分收入、提高保障资金投资运营效率等方式,努力扩大和充实全国社会保障基金规模,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较充足的基金。

4.符合国家总体战略方针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和200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均提出了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更加关注民生、更加致力于改善民生,保证城乡居民都能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还提出了以社会保障、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加快建立和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这都是政府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高度,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政府执政理念的重大变化,在研究和具体确定社会保障水平时必须体现这一战略要求。

总之,我们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科学合理确定社会保障水平,充分发挥社会保障的基本功能与作用,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1]郑功成.社会保障学[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2]穆怀中.中国社会保险.1997.[3]中宏参考.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6.[4]穆怀中.中国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研究[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8.(作者单位:河北大学管理学院;河北大学管理学院;河北保定市粮食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