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药学 9章概述清热泻火药

中药学 9章概述清热泻火药

石膏:大寒,清热泻火力强,重在清解肺胃实火, 多用治肺热喘咳,胃火牙痛、头痛、消渴。
煅石膏:敛疮生肌 — 疮疡不敛,水火烫伤 收湿 — 湿疹瘙痒 止血 — 外伤出血
石膏、知母
甘、寒,归肺、胃经。 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 气分实热证;肺热咳嗽
知母:苦、甘、寒,归肾经 善于滋阴润燥,重在滋润肺胃之燥,又长于滋肾降 火,润肠通便;故善于治疗肺燥咳嗽;骨蒸劳热;内 热消渴、阴盐类矿物芒硝的天然晶体。
芦根
【 药材来源 】为禾本科本植物芦苇的根茎
芦苇
芦根
天花粉
【 药材来源 】葫芦科植物栝楼或双边栝楼的干 燥根。
栝楼
天花粉
芦根、天花粉
二 者:甘、寒凉,归肺胃经 清热泻火(除烦)、生津止渴 — 热病烦 渴,肺热咳嗽(清肺火)
芦 根:清热泻火除烦力强, (清肺祛痰排脓)— 肺热咳嗽,肺痈吐脓 止呕(清胃) — 胃热呕哕 利尿(清热) — 热淋涩痛
竹 叶:清心泻火功效较好(竹叶卷心),并能 生津,热病烦渴多用。
淡竹叶:清热利尿功效较好,口疮尿赤,热淋涩 痛多用。
鸭趾草
【药材来源】为鸭跖草科植物鸭跖草的 干燥地上部分。
鸭跖草
鸭跖草
栀子
【药材来源】为茜草科植物栀子的成熟果实。
栀子
栀子
栀子 苦,寒。归心、肺、三焦经
泻火除烦 —— 热病心烦 清热利湿 —— 湿热黄疸
决明子:明目作用较强 润肠通便 — 肠燥便秘
谷精草
【药材来源】为谷精草科植物谷精草的干 燥带花蕾的头状花序 。
谷精草
谷精草
青葙子
【药材来源】为苋科植物青葙的成熟种子。
青葙
青葙子
临床常用的清热泻火药有石膏、寒水石、知母、芦根、天 花粉、竹叶、淡竹叶、鸭跖草、栀子、夏枯草、决明子、谷 精草、密蒙花、青葙子等。
石膏
【药材来源】为硫酸盐类矿物硬石膏族石膏,主含含 水硫酸钙(CaSO4·2H2O)。
知母
【药材来源】为百合科植物知母的干燥根茎
知母
石膏、知母
甘、寒,归肺、胃经。 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 气分实热证;肺热咳嗽
各论 第九章 清热药
【概念】 以清解里热,治疗里热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称为清热药。
【性能功效】
药性寒凉,具有清热泻火、清热燥湿、清热解 毒、清热凉血、清虚热等作用。 【适应病证】
里热证:温热病高热烦渴、湿热泻痢、痈肿疮 毒、温毒发斑、阴虚发热等。
【分类】
① 清热泻火药:清气分热,主治气分实热证。 ② 清热燥湿药:清热燥湿,主治湿热泻痢、黄疸 等证。 ③ 清热凉血药:清血分热,主治血分实热证。 ④ 清热解毒药:清热解毒,主治热毒炽盛之痈肿 疮疡等证。 ⑤ 清虚热药:清虚热、退骨蒸,主治热邪伤阴、 阴虚发热。
【配伍方法】 【使用注意】
脾胃气虚,食少便溏者慎用; 热证伤阴或阴虚患者慎用; 阴盛格阳或真寒假热之证禁用。
第一节 清热泻火药
本类药物性属寒凉,味多苦、甘,苦寒以清热降火,甘 寒以生津止渴,故多有清热泻火,生津止渴的作用。
主要用于 热病邪入气分(气分实热证):见高热、口渴、汗 出、烦躁、甚或神昏谵语、舌红苔黄、脉洪数。 脏腑火热证:肺热、胃热、心火、肝火等证。
血淋涩痛 凉血:凉血止血 —— 血热吐衄
凉血解毒 —— 目赤肿痛 火毒疮疡
夏枯草
【药材来源】为唇形科植物夏枯草的果穗
夏枯草
夏枯草
决明子
【药材来源】为豆科植物决明或小决明的 成熟种子。
决明
决明子
夏枯草、决明子
二 者:清肝明目 — 肝火上攻,目赤肿痛 降血压 — 高血压(肝阳上亢)
夏枯草:清肝火作用较强 散结消肿 — 瘰疬、瘿瘤、乳痈肿痛
天花粉:生津止渴力强,常用于阴虚内热,消渴多饮 清肺(火)润(肺)燥 — 肺热燥咳 消肿排脓 — 疮疡肿毒
竹叶
【药材来源】为禾本科植物淡竹的叶。
淡竹
竹叶
淡竹叶
【药材来源】为禾本科植物淡竹叶的茎叶。
淡竹叶
淡竹叶
竹叶、淡竹叶
二 者:甘、淡,寒,入心、胃、小肠经 清热泻火除烦 — 热病烦渴 利尿 — 口疮尿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