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文献综述毕业论文文献综述题目: 浙江省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引言旅游服务贸易是一国(地区)旅游从业人员向其他国家(地区)的旅游服务消费者提供旅游服务并且获得报酬的活动, 它是当今发展较快、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旅游服务贸易不仅是国际服务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各国的对外贸易和经济社会发展都有及其重要的促进作用。
随着未来国内外旅游消费的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和复杂,旅游目的地、旅游景区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
本片文献综述主要对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回顾,以了解国内外学者对该领域的研究。
本文主要从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相关研究、旅游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相关研究、浙江省旅游国际竞争力相关研究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一、国内外学者对旅游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高静,梁昭(2006)[1]又指出旅游服务贸易通常指国际旅游服务贸易,是指一国(地区)旅游从业人员向其他国家(地区)的旅游服务消费者提供旅游服务并获得报酬的活动。
而罗明义,毛剑锋(2007)[2]则指出旅游服务贸易是旅游服务在国家(地区)之间的有偿流动和交换过程,即国家间相互为旅游者进行国际旅游活动所提供的各种旅游服务的交易过程,既包括本国旅游者的出境旅游,即国际支出旅游,又包括外国游客的入境旅游,即国际收入旅游。
李小牧(2007)[3]说到旅游服务贸易具有国际性、不确定性、高效益性和财富转移性。
旅游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而得到重视。
随着专家、学者的深入研究,将有更多更完善的评价指标问世。
(一)国际竞争力相关研究国际竞争力指一个国家在世界经济的大环境下,各国的竞争力相比较,其创造增加值和国民财富持续增长的能力。
它以市场经济理论为依据,运用系统科学的统计指标体系,从经济运行事后既然国和未来发展的潜能,包括决定经济运行的各种客观因素和体制、管理、政策及价值观念等主观因素,对一国经济运行和经济发展的综合竞争能力作出系统、全面的反映和评价[4]。
而对国际竞争力影响最大的理论主要有以下3种:1.国际贸易观的比较优势理论古典贸易理论把竞争力看作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生产的基本要素??劳动、土地、资本、自然资源等方面具有的相对优势。
业就是说,在劳动、土地、资本、自然资源等方面拥有优势的国家或地区比别的国家或地区更有竞争力。
新古典贸易理论以新科技革命和国际贸易结构的变化为背景,从新的角度来分析影响一国对外贸易竞争力的因素。
这种国际竞争力观认为,外贸国际竞争力的强弱取决于一国或地区的劳动、资源禀赋、人力资本、研究和发展、信息、不同偏好、技术进步或规模经济等方面的差异。
在这些方面具有优势的国家或地区比别的国家或地区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⒉迈克尔?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迈克尔?波特(1990)[5]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是指一个国家使其国内企业或行业在一定的领域创造和保持竞争优势的能力。
波特认为,一个国家的产业能否在国际上具有竞争优势,取决于该国的国家竞争优势,而国家竞争优势又是由要素条件、相关产业和支持性产业、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四组因素决定。
经过对许多国家的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研究后波特得出结论:一国的特定产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是由要素条件、需求条件、支持性产业和相关产业、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政府行为和机遇等六大因素决定。
这些因素结成一个系统,共同决定一国产业的竞争力。
3.WEF和IMD的基于评价的国际竞争力理论曹远征,孙安琴(1995)[6]中指出真正建立起国际竞争力的确切概念,并且将其进行了合理量化的当属WEF和IMD两家机构。
赵彦云,李静萍(1998)[7]文章中提到WEF提出的国际竞争力是:企业目前和未来在各自的环境中比它们国内和国外的竞争者更具有吸引力的价格和质量来进行设计生产并销售货物以及提供服务的能力和机会。
而MD在1996年的《世界国际竞争力年鉴》中将国际竞争力定义为:一国或一公司在国际市场上均衡地生产出比其竞争对手更多财富的能力。
随后,胡列曲,丁文丽(2001)[8]其国际竞争力概念不断由微观向宏观层次发展。
认为,国际竞争力不能狭义的理解为仅仅是企业的竞争力,它包含的内容要广泛的多,涉及到一国的整个体制,实际上指一定经济体制下的国民经济在国际竞争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国力的强弱。
(二)旅游竞争力相关研究旅游国际竞争力研究定位于一国的旅游产业。
旅游业国际竞争主要是以旅游目的地为核心的相关旅游企业构成的旅游产业参与的国际竞争。
张明清、刘超(2000)[9]借鉴了比较优势理论和国际竞争优势理论对旅游业国际竞争力的基础理论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它们指出旅游产业国际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三个层次:旅游产品竞争力、旅游企业竞争力和旅游业竞争力。
旅游业竞争要素是多样的,衡量一个旅游地竞争力要用多因素进行评价。
Ecanestrill,P.Costa1991[10]有提到//0>.提出了三圈层的旅游系统及其环境结构模式,旅游系统环境由内部环境(如政策、规划、市场化、金融等)、运作环境(竞争目的地、竞争产业、旅游供给等)、宏观环境(自然、经济、社会、文化、技术等)三个圈层组成,这为旅游业竞争力的研究提供了分析的框架。
外国学者J.Tribe(1997)[11]用CPEST法进行旅游业竞争优势与劣势的分析,C表示竞争环境,表现为竞争环境和进入威胁,P表示政治环境,E为经济环境,S为社会环境,T为技术环境,其中经济环境是问题的关键。
到了20世纪90年代,可持续发展研究成为旅游业竞争力研究的热点。
旅游源是旅游活动的客体,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
黎洁,赵西萍(1999)[12]认为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是旅游竞争力的主题,很多的专家、学者也早就开始对旅游目的地、旅游资源的研究,认定当今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是置于激烈的国际旅游市场竞争之中的,其发展具有长远性、竞争性、系统性、对抗性、反作用力等鲜明特征, 旅游目的地应该时刻关注国际旅游供给与需求的变化,必须在与其他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和动态博弈中求发展,这是一国发展国际旅游的根本前提,应将国际旅游竞争力作为旅游目的地国际旅游发展战略的核心。
而Wei, Hu; Wall and Geoffrey(2005)[13]中说到每个目标区域的魅力和每次具有吸引力的表现的目的地休息的竞争力会影响到整体竞争力。
因此,个人景点的竞争力,总体来说,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旅游发展目标区域的繁荣。
(三)旅游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相关研究郭鲁芳(2000)[14],在国际旅游业的定量研究上作出开创性工作的是国际旅游业竞争力的多向测度法,评估一国旅游国际竞争力,不仅要反映目前市场的占有率情况,而且要体现旅游业未来的发展潜力,应该从三个角度进行:目前旅游业竞争实力、旅游业竞争潜力、未来旅游业竞争的发展力。
齐述丽(2009)[15]指出目前旅游业竞争实力的评价指标有国际市场占有率、现实性比较优势指数等;旅游业竞争潜力一般以贸易对外开放度等作为评价指标,旅游服务贸易开放度放映了一国(地区)参与世界旅游服务市场的程度,也体现了一国(地区)经济增长对世界旅游服务业市场的依赖程度。
未来旅游业竞争的发展力的评价指标目前还很少,区域旅游持续发展潜力模型是其中一种,模型对区域旅游持续发展的潜力采用了多因素分析法,但是该模型未说明如何将区域旅游持续发展潜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四)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指数的实证研究比较著名的研究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指数主要有TC、RCA、CA和NRCA四种。
R?迪克和H?迪克是最早尝试运用国际贸易理论来解释服务贸易模式的学者。
它们运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法来验证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的现实格局是否遵循比较优势原理。
王晖(2004)[16]使用显性比较优势指标,从新的视角以期对我国各区域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进行实证分析。
我国六大区域旅游服务贸易的显性比较优势总体上与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发展格局相反,呈现“西强东弱”的态势。
李彦勇等(2006)[17]发现无论是TC指数还是国际旅游市场占有率比较中,西班牙都位居前茅。
分析和发现西班牙国际旅游的发展经验,将有助于发现中国旅游服务贸易的不足,提升我中在旅游服务贸易中的竞争力。
二、国内外学者对旅游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的研究旅游业生产要素是指发展旅游业所需要的各种要素禀赋和要素投入,包括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旅游从业人员所代表的人力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的技能、质量、数量),发展旅游业的资金、与旅游相关的知识资源(包括管理知识、市场知识、发展旅游业的经验)以及环境要素等。
而国内外对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进行相关研究的国内外学者数不胜数。
N.leiper(1979)[18]认为,决定一个旅游系统发展的四个因素是客源地区域、目的地区域、旅行路径和旅游产业本身;E.Canestrill(1991)[10]指出,旅游地的竞争力不只是体现在旅游市场的占有率上,而主要看他的发展潜力,旅游地承载力是影响旅游地竞争力的因素之一,因此在研究旅游地的竞争力时必须考虑旅游地的承载力。
而国内研究者借鉴了外国学者的提出的理论和模型,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对各种影响旅游国际竞争力发展的因素作了进一步地研究。
其中,黎洁、赵西萍(1999)[12]根据波特的“钻石模型”提出了国际旅游竞争力的六大影响因素和四个演进阶段,总结了不同阶段的特征,进一步推进了旅游竞争力;成伟光、李志刚、简王华(2005)[19]则提出以旅游资源为内核所形成的旅游吸引物是旅游产业竞争力的核心,它和旅游设施、旅游服务等共同构成旅游产业,旅游设施和旅游服务是围绕旅游吸引物这一核心展开的。
郭来喜,刘峰(1999)[20]认为知识、技术、人才已经成为旅游业竞争力大小的重要因素。
高新技术已成为旅游业优胜劣汰的关键,成为强化国际旅游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
Wei Hu and Geoffrey Wall(2005)[13]由于旅游业自身固有的特点,环境因素对一国旅游业竞争力的形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全球环境意识的增长意味着,消费者开始改变他们对消费的态度,对行业提供的更“环保”和更“道德”的产品的需求日益扩大。
杨森林,郭鲁芳(1996)[21]认为整个旅游生产力体系由旅游交通、旅游游览、旅游餐饮、旅游住宿、旅游购物、旅游娱乐、旅游社等产业部门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综合有机体。
黄岚(2008)[22]旅游企业是旅游国际竞争力的载体,是参与竞争的行为主体,旅游企业集团化的发展,有利于集中发挥区域优势、管理优势、资金优势、品种优势和人才优势,取得规模效益,增强竞争力。
申晓丽(2008)[23]一个国家的政府对本国旅游业国际竞争力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政府可以通过改善旅游供给因素、旅游需求因素、旅游相关产业、旅游企业外部环境条件来提升国家旅游产业的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