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区域分析与规划练习题

区域分析与规划练习题

区域分析与规划一、填空题:1、区域规划按规划区域属性分类:自然区区域规划、经济区区域规划、行政区区域规划、社会区区域规划。

2、主导产业评判标准就竞争能力来书表现在:技术先进程度、产品质量水平、劳动生产率、市场占有率、利税效果。

3、区域优势的类型有:有形区域优势与无形区域优势、绝对区域优势与相对区域优势、局部优势与全局优势、空间优势与时间优势;4、主导部门的条件有:能有效地吸收新技术、具有高度的增长率、与其他部门有广泛而强烈的生产联系;6、主导产业的判定标准,从对区域发展目标的贡献来讲,主要看:对相关产业的带动影响、对区域资源的有效利用、对区域就业的作用、增加价值、出口潜力、环境影响。

7、影响扩散效应(或反波效应)的因素(1)增长极的推动型企业所隶属的主导部门的类型及其性质(2)增长极的推动型企业为核心的工业综合体的规模大小(3)增长极区位所在区域的区域条件(自然条件,经济,技术等社会条件)(4)区域决策系统的效率及各级管理部门的相应政策,措施的实施效果8、区域规划的特点:综合性、战略性、地域性。

9、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将人类社会发展划分成为六个阶段,这六个阶段是:( 1 )、(传统社会阶段)、(2)、(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3)、(起飞阶段)、(4)、(向成熟推进阶段)、(5)、(高额群众消费阶段)、(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10、规划工作的步骤有:(1)、(区域发展的现状调查与资料收集)、(2)、(确定区域发展目标)、(3)、(区域发展的课题与对策研究)、(4)、(规划方案设计)、(5)、(规划方案评估)、(6)、(报批定案)等六个阶段。

11、区域发展战略研究着重解决的问题是:(1)、(战略目标)、(2)、(战略重点)、(3)、(战略方针)、(4)(战略布局)、(5)、(战略措施)。

12、土地需求量预测必须以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需求以及影响土地利用的各种因素为依据,预测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1)、( 平均增长法)、(2)、(回归分析法)、(3)、(用地定额指标法)。

二、名词解释1、国民生产总值:一个区域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成果。

2、极化:主导部门迅速成长,引起区域内其他经济活动趋向于增长极的过程。

3、扩散:在一段时间内,随着增长极的成长,增长极所产生的对周围地区经济发展起重要影响的带动作用不断在空间上传递和波及的过程。

4、增长极:不断扩大的工业综合体配置在城市区,并在其影响范围内引导经济活动的进一步发展。

5、主导部门:在经济发展的每一不同阶段中,与之相适应并起主导作用的经济部门。

6、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一门应用学科。

7、国内生产总值:一个区域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8、经济活动空间结构:也称为经济地域结构,即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组合关系,也是经济地域的主要物质内容在地域空间上相互关系和组合形式。

9、自然资源:指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或自然环境要素)。

10、极化效应:主导部门中的推动型企业及其综合体,一旦配置在区域内具有优越条件的某一节点,这一节点将作为增长极吸引着周围其他经济活动向其集中,并产生聚集经济,这一过程及影响称为增长极的极化效应。

11、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12、自然资源:指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或自然环境要素)。

13、适度人口: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及在一定的生活水平下承载的人口数量。

14、区位熵:又称专门化效率,衡量某一区域要素空间分布情况,反映某一产业部门的专业化程度,以及某一区域在高层次区域的地位和作用等。

15、空间成本:生产中使用的区域空间上有差别的生产要素的支出。

三、简答题:1、什么是战略重点?应从那些方面来考虑战略重点?战略重点是指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略任务,它是关系到区域全局性的战略目标能否达到的重大的或薄弱的部门或项目。

通常应在如下几方面考虑:A、竞争中的优势领域;B、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建设;C、区域发展中的薄弱环节;D、经济转折时期的关键问题或扭转区域局面的关键因素。

2、反映土地利用开发程度的指标有那些?土地利用率:,垦殖指数,水面利用率,耕地复种指数,草原载畜量,建筑密度,容积率,土地利用集约度3、高技术产业区的布局特点?首先,高新区组成以教育,研究与开发,生产企业三者为核心;其次,高新区还要满足服务功能的需求;高新区另一个主要功能是生活功能;所以,高新区的布局往往自企业用地,研究与开发用地,教育等用地开始,并以此为中心,配置安排通讯设施,金融与保险机构,科技贸易中心,行政管理中心,住宅以及商业服务等。

强调绿化水平,是高新区规划建设的一大特点,往往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法,一方面集中布置成片的绿地,形成一定的景点;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各类用地的边角地带,以及道路市政设施主廊以及庭院进行绿化,形成点线面结合的绿化系统。

4、简述土地利用分区及其意义?土地利用分区可称为土地用途分区,是指以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资源的适宜性为基础,结合社会发展,国名经济和环境保护的需要,按土地利用方向的不同,将规划地区划分出不同的用地区域。

其意义在于:A、通过土地分区,能更好的体现土地利用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B、通过土地分区,能够从空间布局上落实用地指标,协调产业间的用地矛盾,为各个产业的发展提供长期稳定的用地条件。

C、土地分区是土地用途管制的直接依据。

D、土地用地分区是用地规划与用地管理联系的重要环节。

5、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A、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a.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b.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c.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产水平的提高,自然资源的范畴也在不断扩大,但自然资源仍是区域生产力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B、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a.自然资源的数量多少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b.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c.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6、区域产业结构深化的趋势是?如果用A,B,C分别代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部门,大体上三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又可分为两个类型,即:第一阶段:A占首位,包括①A>C>B ②A>B>C第二阶段:B占首位,包括①B>A>C ②B>C>A第三阶段:C占首位,包括①C>A>B ②C>B>A7、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及其原则是?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1充分发挥区域优势2产业结构的整体性与系统性3产业结构的先进性。

产业结构优化的原则:1、从区域实际情况出发,与区域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相适应2、必须有利于技术进步和经济效益的提高3、有利于加速出口产业的技术进步,提高产品的质量,开拓国际市场,增加出口创汇,并为进口结构高级化创造条件4、有助于区域优势的发展,在优势产业基础上向地区专门化方向发展5、有利于充分发挥劳动力的优势,减轻劳动人口的就业压力6、有利于环境保护和区域环境质量的提高8、重点开发轴和重点发展点的选择各自应从哪些方面来考虑?重点开发轴的选择,通常从如下几方面考虑1.最好由经济核心区域和发达的城市工业带组成2.有水陆交通干线为依托3.自然条件优越,建设用地条件好,农业生产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带4.矿场资源与水资源丰富的地带重点开发点的选择,通常从如下几方面考虑:1.城镇发展的条件及其在区域中的地位2.城镇的发展规模3.城镇空间分布的现状9、简述区域规划的程序?A 、规划准备工作:a.思想上的酝酿和宣传发动b.组织起有权威的和未来进行实际决策的领导机构c.筹建实际参与规划方案设计的工作班子d.筹措规划经费e.规划区域的地图,包括最新的地形图和行政区划图B、规划工作步骤:a.区域发展的现状调查与资料收集b.确定区域发展目标c.区域发展的课题与对策研究d.规划方案设计e.规划方案评估f.报批定案C、区域规划是一个循环的过程:a.重视规划过程的循环b.保持规划的弹性c.定期检查规划实施状况,随时对规划作必要的调整和修编10、土地分区的依据:1.国名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2.土地利用现状3.土地资源适宜性评价结果4.产业结构调整和地域布局规划5.土地需求量预测结果6.各类用地调整指标7.部门用地布局规划8.与土地利用有关的法律法规。

11、经济地域的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必须具有什么条件?1、作为区域核心的现代城市的形成2、周围地域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3、网络系统的发展4、外界的影响与作用12、扩散效应可以对周围亚区域(地区)或次级节点的经济发展产生推动作用,从而经历使增长极与周围空间的经济不平衡性减少的过程。

这一过程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这一过程具体表现在:1.增长极的成长,形成对其投入原料的新需求2.增长极的成长,创造和扩大了有关部门的产出量3.增长极及周围有关部门或行业的发展4.增长极将会推动创造发明或有效地吸收国内外先进生产技术并在区域内逐渐扩散5.区域经济的发展,必然要促进进口替代品的生产6.增长极向周围空间的辐射,同步地将在空间上形成或扩大不同层次的节点----城镇7.增长极的全面发展,会产生对周围地区劳动力的有效需求,形成向周围地区的投资扩散四、分析题分析并阐述主要加工制造业布局趋势?A、工业装备制造a.机床与工具制造企业:宜布置在大工业中心和有工业基础的城市区域,以满足全国和地区需要。

b.重型机械制造:因其产品重、体积大生产过程中废金属量多,宜布置在冶金企业附近为宜。

c.电力设备和电器制造业:服务面广,宜布置在配套协作条件好,有一定基础的大,中城市区域。

d.轻工业机械制:造产品种类少,供应对象单一,技术要求不高,宜布置在各类机械产品消费地区。

e.仪器仪表制造业:因其技术条件要求高,所需数量少但品种规格多,对材料要求严格,一般宜布置在环境条件好,科技较发达城市区域。

B、农业设备制造业农业设备制造主要是拖拉机,收割机和其他各种农机具。

其特点是具有明显的地区性和季节性,其生产不但要满足各地区土壤,气候,耕作制度等自然,经济条件上不同的要求,也要求有足够数量满足不同季节农业生产的需求。

因此,农业设备制造业布置,必须充分考虑各区域自然条件和农事作业的差异,因地制宜进行布局。

C、运输机械制造a.机车制造一般应布置在铁路枢纽地区;b.汽车制造业应布置在技术条件,协作条件好的大工业城市地区并形成汽车工业基地;c.船舶制造业布局应考虑在航运条件好,可建立大型港口码头的大型港口城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