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名词解释1. 主导产业:是指具有一定规模,能够充分发挥经济技术优势,以技术优势改变生产函数并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演进有强大的促进和带动作用的产业。
2. 区域规划: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总的战略方向和目标,对未来一定地区范围内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进行总体部署(包括区际和区内)。
3.所谓区域优势,就是指某个区域在其发展过程(主要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特殊有利条件,由于这些条件的存在,使该区域更富有竞争能力,具有更高的资源(包括社会、自然资源等)利用效率,从而使区域的总体效益保持在较高水平。
4. 区域发展战略:是指对区域整体发展的分析、判断而做出的重大的、具有决定全局意义的谋划5.外部性:它是指经济主体之活动,对与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他人或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也就是说,经济主体的本来目的,是为了实现自身利润的最大化或效用的最大化,但其在实现这一目的的过程中,却有意或无意地对与该项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个人或组织造成了这样或那样、有利或有害的影响,在经济学中就将这种影响称为外部性。
6. 区域发展:国家和区域的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及其地域结构的变化7. 可持续发展:既满足代人的需求,又不对满足后代人其需求构成危害的发展8. 绿色GDP:既能反映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与否,而且还能说明资源消耗的状况和环境质量的变化,更能反映国家GDP的值。
9外部性:它是指经济主体之活动,对与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他人或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也就是说,经济主体的本来目的,是为了实现自身利润的最大化或效用的最大化,但其在实现这一目的的过程中,却有意或无意地对与该项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个人或组织造成了这样或那样、有利或有害的影响,在经济学中就将这种影响称为外部性。
10、区域竞争力区域竞争力主要是指一个地区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地区相比较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资源 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以创造价值 为人民提供福利的能力11.自然资源: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自然资源定义为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
12.极化效应:极化是外围向中心的移动过程,形式多种多样。
从极化波及和影响的范围来看,可以是全国性的,也可以只是地方性的。
13.扩散效应:扩散是由极化中心向外围的移动过程。
其作用方向恰好与极化方向相反。
极化是向心流动,扩散是离心流动。
14.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15.农业产业化: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龙头,把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等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农业产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规范化管理的市场农业生产经营体系。
二简答与论述题1.产业结构的合理性应当怎样评价?答:是否充分利用了资源;区域产业的技术结构是否合理;区域内各产业部门之间的关联是否协调;区域产业结构是否有较强的转换能力和应变能力;产业结果的效益如何2、主导产业的特征:第一,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获得与新技术相关联的新的生产函数,能够实现“产业突破”;第二,具有持续的部门增长率,并高于区域整体经济增长率;第三,具有很强的关联效应,能广泛的采取多种手段带动或启动其他产业的增长,对其他产业的增长产生广泛的直接和间接的影响;第四,具有显著的产业规模和良好的发展潜力,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和主导;第五,在时间上具有阶段性,随经济发展进入不同阶段而不断转换。
3.点-轴渐进扩散理论P315:点:区域中的各级中心城市,它们都有各自的吸引范围,是一定区域内人口和产业集中的地方,有较强的经济吸引力和凝聚力。
轴是联结点的线状基础设施束,包括交通干线,高压输电线,通讯设施线路,供水线路等工程性线路等。
轴带的实质是依托沿轴各级城镇形成产业开发带。
轴选择思路:最好由经济核心区域和发达的城市工业带组成;有水路交通运输干线为依托;自然条件优越,建设用地条件好,农业生产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带;矿产资源和水资源丰富的地带,特别是水资源丰富或者是水源可供给性良好的地带。
点选择思路:城镇发展的条件及其在区域中的地位;城镇的发展规模;城镇空间分布的现状。
4、阐述点-轴开发模式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点-轴开发模式是点-轴渐进扩散理论在区域规划和区域发展实践中的具体运用,也是经济空间开发的一种重要方式。
点-轴开发模式是地域开发有效的方式之一。
在尚未充分开发的区域,其作用更为显著,在规划实践中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一)有利于发挥集聚经济的效果(2)点-轴开发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各级中心城镇的作用(三)有利于把经济开发活动结合为有机整体(四)有利于区域开放式地发展5、简述在区域规划中 我们如何选择重点开发轴 P318区域经济发展轴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要经过长时间循序渐进的过程 需大量的投入和持续的建设。
重点开发轴的选择 通常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1 最好由经济核心区域和发达的城市工业带组成。
区域发展轴不是一条交通线 而是经济发展轴 发展轴上的城市应有较强的经济吸引力和凝聚力 是经济活动、产业、人口等优先集聚地带和发达地带。
2 有水路交通运输干线为依托。
交通运输干线及相应的综合运输通道是城市、发展中心、增长极、经济发达区域的连结线路 它们的发展壮大 对于促进区域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3 自然条件优越 建设用地条件好 农业生产水平较高的地带。
区域经济发展轴是工业和大规模城市建设优先发展或者着力发展的地带 良好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4 矿产资源和水资源丰富的地带 特别低水资源丰富 或者是水资源可供给性良好的地带。
在人口不断增加 城市建设和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当今形势下 水资源缺乏的地区 工业与农业、生产与居民生活在水的供需上矛盾很多 常常成为经济发展的重大制约因素。
6. 简述在区域规划中 我们如何选择重点城镇 P319发展轴上的各个“点”是经济发展轴带地域的各级中心城镇 它们是轴线集聚作用和扩散作用的核心。
与所有城市成等级系统一样 同一轴线地带的点 也是有等级层次 有相应的主次之分。
重点发展城市的确定 通常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 城镇发展的条件及其在区域中的地位。
根据各个城镇的位置、发展条件 分析其在区域城镇体系中的主要职能、发展方向及其在区内外的地位和作用 明确各中心城镇的吸引范围和辐射范围。
重点发展的城镇应是地位重要 对发展轴的形成和发展作用大 吸引范围广的城镇。
2 城镇的发展规模。
从区域城镇化发展水平、历史进程、未来发展速度和和规模等级分布等方面 分析各城镇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趋势 明确发展轴上各中心城镇的发展规模。
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 往往选择规模较大的城市作为发展的重点 而在经济较落后的地区 会选择较小的城镇作为发展重点 培育新的增长极。
3 城镇空间分布的现状。
点—轴开发模式的实施 是从高级轴线向次级轴线及从高等城镇向次等城镇逐步展开的过程 因此确定重点发展城镇时 应根据城镇空间分布的现状 在与中心城市相适宜的距离上 选择有较好发展条件的点作为重点发展的城市 使其成为次级发展中心7,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①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②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③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力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2、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①自然资源的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力发展的规模大小。
②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③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8简述并简要评价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 ?美国经济学家兼经济史学家罗斯托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分为六个“经济成长阶段”:1.传统社会阶段。
农业而非工业主导,生产力水平很低;2.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
这是从传统社会阶段向起飞阶段转变的过渡阶段。
近代科学知识开始在工业生产和农业革命中发挥作用;金融业、商业开始发展,政治上也应有相应变革;3.起飞阶段。
农业劳动力逐渐从农业中解脱出来,进入城市劳动,人均收入大大提高;4.向成熟推进阶段。
这是起飞后经过较长期的经济持续发展所达到的一个新的阶段,经济中已经有效地吸收了当时技术的先进成果,并有能力生产自己想要生产的产品;5.高额群众消费阶段。
此阶段工业高度发达,经济的主导部门转向耐用消费品的生产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此阶段以服务业为代表的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有关部门成为主导部门。
上述6个阶段中,第三个阶段是关键,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突破。
主导部门是各个阶段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主导部门是不断更替的;传统社会的主导部门是农业;起飞前阶段的主导部门是食品、饮料、烟草、水泥等工业部门;起飞阶段是非耐用消费品的生产部门(如纺织)和铁路运输业;成熟阶段是重化工和制造业;高额群众消费阶段是耐用消费品工业(如汽车);追求生活质量阶段是服务业部门(如文教、卫生等)。
罗斯托关于发展阶段的划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轨迹,但经济的发展并不都表现为这种直线模式,各国各地区发展的初始条件、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经济发展的模式就可能不同,在主导部门的选择、发展政策目标的制订等方面就可能存在差异。
也就是说,发达国家的今天不一定是发展中国家的明天。
然而,罗斯托研究中所揭示的投资积累水平和主导产业部门的更替对不同时期经济成长的作用规律却对研究区域发展问题很有意义。
9.论述区域经济特色形成的原因。
区域经济特色形成的原因:①.区域差异与区域优势:区域优势和区域差异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各区域由于自然资源和历史基础,人口、技术和资金,市场、组织和管理等区域经济发展要素的不同,表现出一定的区域差异性。
区域优势,就是一个区域所客观存在的比较有利的自然、经济、技术和社会条件。
②.产业布局的指向性: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指向原料指向消费市场指向劳动力指向高科技指向交通枢纽指向③.劳动分工规律:社会劳动地域分工规律要求各区域凭借、利用和发挥自身优势进行生产布局,因地制宜地发展生产部门,建立特色显著、专业程度高的区域经济结构,以发挥其在劳动地域分工中的区域经济功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④.区域利益:区域利益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并渗透到区域经济发展目标中,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正成为各级政府的重要经济行为特征。
区域经济发展只有走特色经济之路,才能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和规模效应,既使区域利益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又推动国民经济整体利益的增长。
10.简述区域分工的特点和模式。
特点:(1)区域生产的专业化(2)区域间经济的联系性(3)区际劳动分工的层次性和综合性模式:(1)垂直分工:指相关区域在同一个生产过程的不同生产阶段进行专业化生产,彼此联系而产生的区域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