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战略管理作业李宁公司各发展阶段战略调整研究报告姓名:***学号:************专业班级:09市场营销1班前言:体育用品行业竞争愈演愈烈,品牌在竞争中的作用也就越发突出。
1990年,李宁公司从广东三水一个依靠体操王子李宁起家的小公司起步,于上世纪世纪 90年代末遭遇到发展瓶颈:业绩增长缓慢,某些年份甚至出现负增长。
为此,从2000年开始,李宁公司开始了一系列调整战略、重塑品牌的行动。
于是,李宁得以有了今天:中国体育用品行业的领先者。
虽然李宁公司90年代也有一系列战略调整,但由于年代久远和自己的信息搜集能力有限,现着重对李宁公司本世纪两次重要的战略调整的动因和调整后的绩效进行分析。
一、九十年代的战略缺位鉴于目前搜集的到的李宁公司上世纪的战略调整资料信息有限,只能对其李宁公司前12年的发展战略简单地做一个概括性的分析。
从李宁公司在公司成立的前12年的发展表现中不难看出,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虽然在李宁公司对自身发展资料的描述上面,有这样的一个描述:“1993年—1995年,高速发展阶段,1996年—1998年,经营调整阶段,1999年--2001年,二次发展阶段”。
实际上,由于发展中没有战略方向感,李宁公司已经触摸到了成长中的天花板。
总体来说,李宁公司在成前12的发展中始终没有一个准确的战略定位,这是李宁公司在其发展中的最大短板。
和许多国内其他民营企业成长起来最为不同的是,当1990年李宁体育用品有限公司成立之时,便有了相当的知名度。
在许多人眼中,“李宁”不仅仅是一个商标名称,他是承载了一代人强国之梦的“体操王子”:获得过106枚金牌,曾被评为20世纪最伟大的25位运动员之一,和乔丹、贝利并列。
“体操王子”李宁的名字在某种程度上带动了李宁公司前期迅速的发展,让李宁公司在体育用品市场一展手脚。
也是这个名字,给李宁公司的品牌烙上太深的印记,以至于后期李宁公司确定品牌战略去削弱这种影响时,不得不付出相当多的努力。
在1996年,李宁公司实现了历史上最高销售收入6.7亿元。
那时李宁公司的梦想是在1998年达到10个亿,到2000年达到20亿。
但是,事情并没有像李宁公司预计的那样发展,反而是增长在1997年戛然而止,此后一直到2001年,李宁公司的销售收入始终徘徊在7亿左右。
这其间固然有金融风暴的影响,但更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战略的缺位。
1、机会战略把握不当20世纪90年代初期,严格意义上来说,中国还没有完全推行市场经济制度,那时的中国市场,还是需大于供的市场。
体育用品市场,尚无一个很有知名度的品牌占据市场,市场上产品质量不稳定。
刚开始富裕起来的中国人开始追求一种更好生活。
李宁公司正是在这样的市场环境进入市场,并迅速成长起来的。
对于李宁公司的发展,今天我们经常提到的“战略”、“营销”、“品牌”等这些在企业发展中所必须涉及到字眼,那时跟本就无从提起,更没有人能理解这些字眼到底是什么东西。
那一时期,中国市场的宽广的机会,决定了大部分企业在发展中奉行“机会战略”。
那时,李宁公司与大部分中国民营企业一样,有一个好的机制,有了初步发展资金,一切都在按照传统的经商思维在进行着公司的经营。
公司的发展根本谈不上主动战略,根据李宁本人的品牌和影响,李宁公司当时只是觉得进入空白的体育用品市场,会有非常好的机会。
事实的确如此,虽然没有一个明确的公司发展战略、愿景和清晰的定位,李宁公司在体育用品市场发展得非常不错。
里斯和特劳特在他的营销革命的一书中说到:“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年代,日本公司通过生产与竞争对手同类的产品而繁荣起来,仅仅是因为产品质量更好,价格更便宜一些。
”同日本经济的发展环境一样,由于为市场所提供的机会所驱动,前期李宁公司所做的一切都是在生产更好质量、更多方面的产品提供给市场,然后不断的扩大在全国的分销网络,把生产的产品提供给更多的地域人去使用。
只要生产的产品能卖出去,公司根本就顾及不到产品真正流通向哪里了,价格到底怎么样?机会带来的企业的高速成长,让李宁公司根本顾及不到这些管理问题的细节和管理能力。
机会战略还让李宁公司难以抵挡住发展中的诱惑,原来只生产运动服装的李宁公司,难以避免地走入多元化,李宁公司曾经生产李宁品牌西服,甚至生产李宁系列皮具,进入到非体育用品市场领域。
这种毫无主动战略的品牌意识,没有发展愿景和方向感,让李宁公司后来尝到了苦果。
2、品牌定位不清晰“李宁”的这种没有方向感,还表现在到2002年前的12年中,公司的广告主题诉求换过8次。
从最早的“中国新一代的希望”到“把精彩留给自己”到“我运动我存在”、“运动之美世界共享”、“出色,源自本色”等等。
“出色,源自本色”广告,还请了瞿颖作为形象代言人,这种与运动形象毫无关联的广告,更进一步看到“李宁”仍旧没有给自己的品牌做一个清晰的定位,“机会战略”仍旧主导着李宁公司的发展。
3、发展战略的错失实际上,在1995年李宁公司进行了一次组织结构调整,组建“李宁体育用品集团”。
并且在同年举办的中国体育用品博览会上,”李宁”占成交总额一半以上。
这一战术上的举动,使得李宁公司奠定了在中国体育用品行业的领导地位。
但是很为遗憾的是,李宁公司并没有在这个时候通过战术上的成功,聚焦自己的资源,导入并且确立自己公司向着体育用品市场发展的专业化的战略定位。
不过,今天看来,在1995年的中国市场,中国企业整体的集群环境以及整体的管理能力,决定了李宁公司不可能超越当时的环境,从自己的战术动作中提出自己的发展战略。
本来李宁公司也许可以像今天的联想、TCL这样的国内知名的公司一样,成长为中国的一个知名大型公司。
但战略的错失,使得李宁公司之后并没有取得飞跃性的发展。
而相比之下,当年大众汽车进入美国市场时,发现了一个可行的战术——“小型汽车”的空档,从而推出了甲壳虫,获得了很大的成功,然而,大众并没把这种“小汽车”的战术转化成战略,继续推出一致性的战术活动与美国汽车对抗,使得日本的小汽车成功的占领了美国1/3的市场份额。
这一战略机会的错失,使得李宁公司之后的7年中,一直处于徘徊中,这从其间”李宁”毫不关联变化的广告诉求,战术上又没有保持一致性的摇摆,似乎可以看到这种迷茫。
虽然这一时期,李宁在中国的体育用品市场上仍旧位居第一,相当于耐克和阿迪达斯在中国销售额的总和。
但市场环境每一年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的节奏逐年在加快。
竞争对手这时在市场上开始发力,前有阿迪达斯、耐克,后有以安踏为首的晋江体育用品军团。
李宁公司被包围在了中间,不进则退。
对公司品牌没有一个清晰的定位,战术上的分散,经营的结果,让李宁品牌在消费者头脑中处在“专业”与“休闲”之间徘徊,以至于《华尔街日报》曾称李宁品牌为休闲与运动之间的二五仔。
这时在李宁公司上下都已经感觉到,有一种近乎魔障的东西在阻止着公司效益继续再向上增长。
是什么,公司还并不能一下子全部能看清楚。
二、2002年战略导入2002年底,李宁公司导入战略,并在公司十五周年之际进行调整确立公司的使命、愿景、价值观及业务发展战略:使命是“以体育激发人们突破的渴望和力量!致力于专业体育用品的创造,让运动改变生活,追求更高境界的突破”。
愿景:全球领先的体育用品品牌公司,为了实现公司国际化,公司在2008年之前需在中国市场增强公司国际化竞争力。
到2018年,体育用品世界5强,公司国际市场生意份额占总体生意20%以上。
成为体育品牌管理公司,将使用多个品牌覆盖不同的客户和区域,两个以上主流运动项目处在市场的强势地位 2002年底,IBM的战略咨询服务团队进入到李宁公司来。
在IBM 的帮助下,”李宁”仔细的对公司外部环境中整个体育用品行业、消费者需求、市场竞争和公司内部的企业经营现状、企业的竞争优势与资源做了深入的分析。
越来越多的问题被发现出来。
经销商认为”李宁”每季的SKU过多,但单品的销量少,主流产品没有延续性,难以做出销售预估;产品的系列性不好,例如乒乓系列只有服装但没有乒乓鞋,产品没有风格。
而在公司内部管理上设计师设计的产品最终投入生产的不到30%,造成大量的无效劳动;产品的生命周期平均只有半年,有的甚至只有2个月,没有主流卖点贯穿产品,产品的延续性差,产品的原创性差,产品设计的目标客户群不清,使产品设计的针对性差。
在产品订货会上,”李宁”没有清晰的市场推广计划供指导经销商订货,产品没有专业的运动属性。
零售网点位置一般,商场内的陈列位置不好,不同单店的协调工作差,打折往往不统一,不能同时进行, IT网络落后。
这凸显出李宁公司没有着重培养自身的零售管理能力:选址、谈判能力受管理机制制约,反应速度慢,单店管理能力(业态,VM,品类)差,店铺复制能力、加盟管理能力差,终端信息采集、分析能力差等等。
李宁公司战略的不明确造成业务策略的模糊、偏战术化(以应对为主)。
归纳起来,”李宁”的品牌在时尚与专业之间徘徊,研发缺乏主导宗旨、核心技术,产品新品类推出与淘汰有随意性,渠道自建相对于整合控制无重点,市场秩序紊乱,零售多品牌相对于”李宁”专卖之间,无明确战略,供应链处于市场拉动型和.生产导向型之间,也无明确战略。
方向性的缺失,使得公司的内部结构上出现了问题,公司的内部结构的问题,又导致了市场运营上的问题,总之,公司的一切的问题都可归结为无清晰的战略这一核心问题上。
现有竞争优势然而,在十多年的经营与市场竞争中,李宁公司已经做出了显著的业绩,积累了许多资源:国内销售量第一、最大规模销售网络、认知度最高的国内体育用品品牌、最完整研发体系、运动专业化程度国内最高、最先以自身品牌走国际化道路。
这些优异的表现是不是”李宁”的核心竞争优势呢?IBM公司认为,”李宁”进入市场早、销售渠道基础扎实、综合财力良好是”李宁”最为核心的竞争优势。
IBM认为,李宁品牌是体育用品行业内第一家中国品牌,”李宁”挟中国改革开放、振兴民族产业的历史性契机,完成了“第一攻击波造牌”,先发优势明显:品牌认知度远高于国内其他品牌,甚至高于耐克和阿迪达斯;产品的综合表现得到广泛认可;沟通成本相对低;以“中国第一家民族品牌”身份抢先建立了与政府和公众的良好关系;专业运动属性有良好基础:创业者本人是专业运动员(自然品牌联想),国家专业运动队赞助活动起步早,国内惟一有潜力以专业属性(单项运动)带动综合性的品牌。
这在理论上来说,”李宁”有了先发优势,抢占市场后,后继竞争者要以成倍的投入来追赶才能取得”李宁”今天的成绩。
而对于渠道来说,李宁公司的销售网络初具规模,虽然网络的质量(如商铺位置、销售额等)参差不齐,但是已有了相当扎实的基础:网络覆盖面大、全,能辐射全国主要区域;零售终端业态多样;网络本地化程度高,由最熟悉本地市场的本地人经营;经销商经多年培育,相对稳定,对李宁牌忠诚度高;渠道改良的基础好,起步快、二次投入低,渠道的横向拓宽,渠道的纵向延伸、渗透都很好,渠道的多元化兼容多品类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