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失范的三维分析模型

失范的三维分析模型

失范的三维分析模型朱力2012-10-25 15:48:51 来源:《江苏社会科学》(南京)2006年4期第118~123页【作者简介】朱力,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南京210093【内容提要】类型化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解释事物的基本方式。

由于对失范的类型分析有利于把握失范的特征和对失范进行深入分析,因此我们提出了一个价值、规范、行为三个维度的分析模型,通过该模型可以发现其中有既符合理论逻辑,又符合经验事实的失范类型。

【关键词】失范/类型分析/三维视角类型化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解释事物的基本方式。

亚历山大(Alexander)认为,人们之所以常常采用类型化方式来解释世界是“因为他们充分期望每一个新的印象都将是他已经发展起来的对世界所作的理解的一个类型。

这种类型化方式不仅仅是在传统的总体水平上起作用。

即使当我们遭遇到某些新的和令人激动的事物时我们也期望这种新的特性和令人激动的特性是可以被理解的:它将被我们在我们已拥有的参考词汇范围之内所认识。

我们无法将自己从我们的分类系统中剥离出来”①。

尽管我们力图将遇到的所有事物都概括到我们已有的分析框架中去,但真实的事物每每不同,我们总会遇到一些用现有的分析系统无法涵盖的新事物及其新性质,这时我们需要创造一些新的范畴或类型来标示它们。

类型分析是一个有效的分析工具,将研究对象化繁为简,清晰地把握事物的特征。

我们应用这一方法,可对纷繁复杂的失范进行梳理,进行深入分析。

类型分析只是一种失范行为的形式分析,不能替代原因分析。

它必须与因果分析结合起来,才更具解释力。

一、以往失范的分类高兆明以不同社会背景下失范的社会性质为标准将失范分为:“(1)常态下的社会失范,其所赖以形成的那个社会生活方式在根本上仍然没有失却其存在的合理性根据,因而,这种社会失范一般不会形成大规模、全局性、持续的社会失范现象,它更多的可能是在一种局部、暂时的意义上出现。

而且这种社会失范现象本身对社会秩序更多的是具有直接消解性的消极性,虽然这种社会失范也会以不同的方式最终转化为推进理性进步的积极力量。

(2)转型时期中的社会失范,其存在的根据在于既有的那种生活方式、交往方式、生活世界失却了存在的合理性根据,在于社会生活方式本身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它一方面意味着曾经在一个相当长时期中对社会生活发挥有效调节作用的社会价值规范体系的合理性受到强烈冲击,意味着一个新的社会价值规范体系诞生的必然性;另一方面意味着这种社会失范的原因在于两种生活方式的更替,以及由此决定的两种社会价值规范的更替”②。

还有是以失范的主体为标准来分类,可分为群体失范与个体失范。

群体失范是指失范的行动者是一个团体、组织或单位,群体为了自身的利益,有组织、有计划地做出违背社会规范的行为。

个体失范是指个体自身所做出的失范行为。

“一些种类的失范是一个人单独行为的结果,另一些是群体行为的结果。

这里的群体可以是一个公司或一个政府部门,如一个公司向某个政府部门的行贿受贿活动”③。

我们回归到一种最简单的分类,既是按照失范发生的不同的领域进行分类。

因为在不同领域中,失范的主体、失范的目标、失范的手段、失范的行为有着较大的差异,因而有着不同的形式与特征。

笔者主持的“社会失范与社会风险课题”,曾对我国实际生活中的失范按领域进行了这种分类。

通过对《人民日报》1980年、1990年和2000年三个年度关于社会失范报道的抽样检索,以及对《法制日报》1990年和2000年两个年度关于社会失范报道的抽样检索研究,按照失范发生的领域与性质,初步将我国社会当前存在的社会失范分成经济领域的失范(即经济失范)、政治领域的失范(主要是行政失范)、社会领域的失范(即社会失范,此处是除政治、经济、文化领域以外的狭义的社会失范)和文化领域的失范(文化失范)④。

以上的统计数据表明:从1980年到2000年,这两家报纸对社会失范的报道的数量总体上来看都有成倍增长,《人民日报》1980年报道失范新闻有192起,2000年报道458起,增加了2.36倍。

《法制日报》1990年报道的失范新闻268起,2000年有596起,增加了2.22倍。

但失范的内容、类型结构的变化不是很大。

其中,经济失范和狭义社会失范中的治安领域的失范上升的幅度最大。

尤其是治安领域的失范,在《法制日报》的统计中已经占了社会失范总体的一半多,对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行危害甚大。

政治失范的案件,在性质上烈度增加,以大案要案为主。

文化领域的失范主要是学术性失范与知识产权纠纷。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我们虽然按照失范发生的领域予以了分类,但这种分类依据不是绝对的。

四种失范类型彼此间是互相关联的。

比如除了经济失范以外,其它三种失范类型其实从一定意义上说,也都和经济失范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都是为了追逐一定的经济利益而导致的失范行为。

又比如,除了社会失范中的道德失范以外,其它几种失范类型也都和道德有着根本的联系,可以说,所有的失范行为的发生究其根本,是源于失范者缺乏一定的道德自律性与道德价值理念的偏颇。

我们都知道,被报纸所报道的失范现象一般都是在当时或当地有点典型意义的,或有影响的案件,而那些日常可见的影响力很小的失范现象则常被报纸所忽视,因此,报纸报道的失范数目和事实的失范数目存在差距,事实的失范现象往往多于我们能在报纸上所看到的报道的数目。

报纸所报道的失范类型仅仅是现实失范的风向标。

但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在社会转型快速发展的时期,社会失范的类型是日渐多样化,危害程度也日趋加深。

这种分析类型的缺点在于许多失范形式是交叉的,较难归类,或者归类含糊。

二、失范三维分析框架失范是指社会的价值与规范产生紊乱,人们的行为失去了标准或不遵守规范,整个社会秩序呈现无序化的状态。

失范现象是一种非常广泛的社会事实,不是社会中某个部分,某个局部的问题,它与社会生活的各种基本问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如果我们仅仅在失范的概念上绕圈子,不去探寻现实生活中丰富的失范的具体表象,只会进入失范概念的迷宫而不能自拔。

要探寻现实生活中的失范,必须要有一定的工具,这就是理论的分析框架。

无论是人的价值理念的迷失,这一主观精神方面的失范,还是人的行为失范这种客观方面的失范,都通过对规范的关系才能显现出来,衡量它们的客观评判标准就是规范。

根据我们对失范的定义,失范包涵社会规范的失范与个人行为的失范双重含义,而这两者之间有一个中介的精神纽带的联系,就是价值理念的失范,价值理念是规范与行动都无法回避的一个因素。

相对于规范的失范和个人行为的失范,价值层面的失范也有双重的含义,即社会价值理念的失范与个人价值理念的失范。

社会价值理念的失范即指由规范建设的价值理念的混乱而引起的规范的解组现象。

个人价值理念的失范即指因个人无法认同规范所蕴含的价值理念而引起的行为上与规范的背离现象。

单独地考察规范存在的合法性或单独地考察个人行动的合理性,都离不开价值理念的因素。

因此,笔者提出“价值-规范-行为”三维分析框架对失范进行分类,即失范应该从三个维度来观察和理解:第一维度是价值失范。

规范是依据价值理念而建立的,是价值理念与实际原则的结合,价值理念指导着规范的建构与个人行动方向的选择。

它既包括社会主文化价值观念的失范,如社会核心价值观念的不确定、漂移、含混、不合理;也包括个人对社会核心价值理念的认同迷惑或不认同。

价值观念直接影响着规范的价值合理性与人对规范所依据的价值的认同。

在规范设计、建立之初,特定的价值理念起着重大的作用。

价值理念也是社会的制度与规范产生的依据与理由,也是人们需要规范的目的意义。

价值理念始终把握与矫正规范操作过程中的变化,使规范具有合理性和合法性。

社会规范合法性的背后是其价值理念的合理性,社会规范系统的混乱与瓦解,实际上是规范丧失了社会发展需要的合理性,凝聚社会的集体意识、核心价值观产生了不统一、分裂和紊乱。

从个体层面上讲,这里的价值理念是指人们基于观念体系(具有理性的、稳定的见解,而非情绪性的、偶然的看法)的倾向性的看法,对事物与行为的一种基本的理念判断,并以此判断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价值理念在人们行为中具有方向性的作用。

当人们的价值理念与社会规范蕴含的理念相吻合,人们便容易认同规范。

社会成员个体对规范的忠诚与承诺,在本质上是对其背后隐藏的价值理念的认同,愿意对在这一价值理念基础上建立的规范承担责任与义务。

涂尔干认为失范首先是道德价值意义上的混乱⑤。

失范实际上是一种共同的价值理念缺席的状态。

第二维度是规范的失范。

规范是指导、约束人们行为的行动准则。

它是人们在长期社会生活中,根据人们普遍认可的社会价值观而对特定环境中人的行为所产生的必须共同遵守的规则。

规范是一种集体理性的凝聚,是集体利益的协调结果。

规范一旦形成便成为超越个人之上的外部强制力量对个体加以限制,以保证群体互动的有序性。

规范作为一种社会环境中控制、调整、干预人际关系与群体关系的文化维持模式,深深地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影响着社会成员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心理,支配着他们的行为。

“从现实意义看,规范是解释特定行为规律性的重要因素。

”⑥规范以条文的形式将人们对互动秩序的需要与价值体现出来。

规范可以防止社会成员的行为在个人需要的驱动下漫无边际地发展,“行为准则具有社会凝聚力,它将各种事物团聚在一起。

没有行为准则的社会是无法生存的。

行为准则使我们免于陷入可怕的、惟我独尊的无政府状态”⑦。

规范失范指的是规范本身与社会核心价值理念的背离,或规范本身的不合理或不确定。

规范的失范在于其丧失了存在的价值合理性甚至社会合法性或规范自身的矛盾性,包括规范滞后、遗漏、偏差、矛盾、冲突、虚化等等。

规范的失范就是社会的规范体系的解组,使价值理念没有依托,使人的行为丧失标准。

失范是这样一种社会状态,一个社会既有的价值观念被普遍怀疑、否定或被严重破坏,既有的行为模式的规则逐渐丧失对社会成员的约束力,从而使社会成员的行为缺乏明确的价值理念的指导与社会规范的约束,形成社会规范的事实上的真空、缺失。

第三维度是行为的失范。

指的是行动者的行为与规范不适应问题,包括行动者对规范的回避、违背、冲击、破坏,寻找规范之间的矛盾与空隙。

行动者的行为失范在于其行为的价值合理性与规范合法性两个维度上都出现了断裂。

从指导个人行动的意义上来理解,人的一切行动,理论上讲是有目的和有意义的。

价值理念就是指导人行动(如政治、经济等重要的社会行动,而不是日常生活的繁琐行动)意义的核心因素。

认同与接纳不同的价值观念,就会采取不同方向的行为。

价值理念的偏差会对人的行为产生重大的作用,会对社会环境判断产生影响,导致情境定义的偏差,并在一系列的索引性解释中形成狭窄的思维模式,最终导致了行动方向选择的偏差。

对于规范的对象来说,就是对规范内容的理解与认识,就是规范的识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