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牙体解剖生理

牙体解剖生理

口腔解剖生理学——第一章牙体解剖生理一、牙体解剖生理---牙齿的演化特点:1.形态:单---同形牙---异形牙2.数量:多---少3.替换:多牙列----双牙列4.牙根:无----有5.附着:端生---侧生---槽生6.部位:分散---集中一、牙体解剖生理---概论分类功能应用名词及表面标志组成牙位记录发育牙齿的分类牙齿的组成与功能牙位记录牙体应用术语牙体长轴:沿冠根方向,通过牙体中心的假想线。

线角:两个面相交。

点角:三个面相交。

外形高点:牙体轴面上。

接触区: 牙与牙在邻面互相接触的区域称接触区或邻接处。

牙冠表面解剖标志---突出牙尖:锥体形舌隆突:半月形(前牙舌面近颈缘)结节:小突起(牙冠上釉质过度钙化)嵴:细长形(牙冠表面)切嵴边缘嵴牙尖嵴三角嵴轴嵴颈嵴斜嵴横嵴牙冠表面解剖标志---凹陷窝:不规则凹陷沟:细长形凹陷--发育沟:两生长叶(牙发育的钙化中心)相融合;--副沟:发育沟以外的沟。

点隙:3条或3条以上发育沟交汇处或某些发育沟末端形成的点状凹陷。

裂:钙化不完全。

斜面:组成牙尖各面牙齿的发育萌出:牙冠出龈到咬合接触。

萌出顺序:乳牙,I---II---IV---III---V 下I最早,上V最晚。

恒牙,上颌61243578或61245378下颌61234578或61243578下6萌出最早,发育最早,上8或上7最晚。

萌出规律:1.明确的时间和顺序2.左右对称同时萌出3.下颌早于上颌同名牙4.女孩略早于男一、牙体解剖生理---牙体形态外部形态(1)各牙齿代表的外形(2)上下同名恒牙对比(3)乳牙特点及与恒牙对比(4)牙体应用解剖(5)牙体形态的生理意义牙髓形态(1)髓腔的解剖标志(2)根管系统(3)髓腔的增龄变化及病理变化(4)恒牙髓腔的特点及应用解剖(5)乳牙髓腔的特点及应用解剖牙齿的解剖形态---上颌中切牙形态:近中缘、切缘---直---似直角远中缘、颈缘---突---略圆钝解剖结构:唇面---发育沟:2个,切1/3明显---外形高点:颈1/3,颈嵴舌面---舌窝、切嵴、边缘嵴、舌隆突邻面---切嵴在牙体长轴唇侧,接触区切1/3离切角稍远切端---唇侧为缘、舌侧为嵴牙根---圆三角形牙齿的解剖形态---上颌尖牙形态:圆五边形,近中斜缘短,远中斜缘较长---90°远中缘、颈缘---突---略圆钝解剖结构:唇面---唇轴嵴、发育沟明显---外形高点:中1/3与颈1/3交界舌面---五嵴一突二窝(远中舌窝大)切端---四嵴、四斜面牙根---卵圆三角形,根最长,冠根1:2牙齿的解剖形态---上颌第一前磨牙形态:唇-五边形,近中>远中斜缘----颊尖略偏远中,舌尖偏近中(牙合)面-窄长,颊舌径>近远中径,较直或偏颊侧解剖结构:颊面---颊轴嵴、发育沟明显---外形高点:颈1/3,颈嵴舌面---外形高点:中1/3邻面---近中沟,近中颈部凹陷,接触区近(牙合)缘偏颊侧(牙合)面---两尖,两点隙,三条沟牙根---多有分叉牙齿的解剖形态---下颌第一前磨牙形态:(牙合)面-卵圆形,颊舌径≈近远中径,偏向舌侧唇侧-近中<远中斜缘----颊尖略偏近中,解剖结构:颊面---颊轴嵴---外形高点:颈1/3,颈嵴新月形舌面---舌尖特小,短而圆钝,仅为颊侧1/2---外形高点:中1/3邻面---颊尖顶位于牙体长轴上(牙合)面---横嵴,近中窝小、远中窝大牙根---扁单根牙齿的解剖形态---上颌第一磨牙形态(冠):斜方形,颊舌径大于近远中径解剖结构:颊面---两尖,近中尖略宽---颊轴嵴,近中明显---颊沟(中1/3)---外形高点:颈1/3舌面---三尖,近中宽大,卡式尖---舌轴嵴不明显---远舌沟---外形高点:中1/3(牙合)面:牙齿的解剖形态---下颌第一磨牙形态(冠)---长方形,近远中径>颊舌径,偏向舌侧颊面---2.5尖,近中颊最宽,远中尖最窄---颊轴嵴,远中不明显---颊沟(中1/3),远颊沟---外形高点:颈1/3舌面---两尖,大小相近---舌轴嵴不明显---舌沟---外形高点:中1/3(牙合)面:外形---复杂长方形,4点角---5尖,颊尖低圆,舌尖高锐,近中颊尖最大,远中尖最小---4边缘嵴---5三角嵴,远中颊尖最长,远中尖最短---窝沟点隙---中央窝,近中窝(小)---3点隙---5条发育沟(4条起源于中央点隙)(颊沟、舌沟、近中沟、远中沟)、远中颊沟下7---田字形---C型根下6---尖嵴窝沟斜面最多下5---三尖型,两尖(H/U),畸形中央尖最多见下4---前磨牙中体积最小的,横嵴下3---近远中斜缘交角>90°下1---全口牙体积最小,舌窝及边缘嵴不明显,形态最对称,切嵴靠近牙体长轴上123---解剖特征--舌隆突上3---近远中斜缘交角≈90°,颈嵴颈中1/3上4---前磨牙中体积最大的,牙尖远中斜,近中沟牙齿的解剖形态---乳牙解剖特点1.体积小,牙冠短小,乳白色2.颈嵴突出,冠根分明3.乳磨牙干根短,根分叉明显4.上III牙尖偏远中5.下颌乳前牙舌面边缘嵴和颈嵴均较恒前牙明显6.下IV四不像7.下V颊侧三尖等大,尖窝不清晰8.乳中切牙宽冠宽根9.6>7>8(恒牙),IV<V(乳牙)牙体应用解剖(一)切牙上颌--邻面接触区和2舌窝顶端为龋病的好发部位;--1牙根较圆且直,拔除时可用旋转力;--2牙根常有弯曲;--2外形常有变异或先天缺失。

下颌--不易发生龋齿,但舌面近颈部往往有牙垢、牙石沉积;--牙根扁而长,拔除时应注意用力方向。

(二)尖牙1.根长大粗壮,起支撑口角的作用;2.各面光滑,自洁作用较好,发生龋齿的机会少;3.口内留存时间最长的牙,修复时多用作基牙;4.圆锥形单根,拔除时可用旋转力。

(三)前磨牙1.(牙合)面的点隙、沟和邻面均为龋齿的好发部位;2.第一磨牙缺失的机会多,第二前磨牙常作为义齿修复的基牙;3.扁形单根,且根尖弯曲或分叉,拔除时应注意;4.下颌前磨牙常用作判断颏孔位置的标志;5.可见畸形中央尖,下5多见。

(四)磨牙1.第一磨牙萌出较早,点隙裂沟多,易发生龋齿;2.对建立正常咬合关系起重要作用,故应尽量保留和尽早治疗;3.第一磨牙牙冠形态与第二乳磨牙相似,在拔牙时注意鉴别;4.上颌磨牙根尖与上颌窦底壁仅以薄骨质相隔;5.下颌第三磨牙牙根与下颌管关系密切;6.上7牙冠寻找腮腺导管口。

上8寻找腭大孔。

(五)乳牙1.乳牙龋患率高,应及时治疗,完整乳牙列有助于消化和吸收食物;2.乳牙将咀嚼力通过牙根传至颌骨,对颌骨的生长发育起生理性刺激作用;3.位置正常而健全的乳牙,可引导恒牙的正常萌出;4.乳前牙根舌侧有恒牙胚,乳磨牙根分叉下有恒牙牙胚。

牙体形态的生理意义(一)牙冠1.切缘与(牙合)面形态---尖窝相对,沟嵴相合,二嵴相对--联合切割或杵臼;---边缘嵴--将食物局限在(牙合)面窝内;---发育沟--食物的排溢沟。

2.唇、颊、舌面突度---起生理性按摩作用:突度大,生理性萎缩;突度小,创伤性萎缩;---颈1/3处可扩张龈缘,有利于牙周组织的健康。

3.邻面突度---借助邻面突度相互接触,紧密相邻,可防止食物嵌塞;---邻牙相互支持,相互依靠,以分散咬合压力,有利于牙的稳固;---前牙及后牙邻面突度分别在切1/3和(牙合)1/3;---45及6近中(偏颊)--6远中78(中1/3);---外展隙--食物的溢出道,使牙冠邻面保持清洁,防止龋病和龈炎;---邻间隙被牙龈乳突充填,可保护牙槽骨,不使食物残渣存积。

(二)牙根形态1.牙根形态与牙的稳固性有关2.牙根形态与牙冠所受咀嚼力的方向有关牙髓腔解剖形态1.牙髓腔=(髓室)+(根管)2.髓室的组成=6壁+根管口+髓角3.根管口髓室底上,(髓室)与(根管)的移行处4.根尖最狭窄的位置(距根尖孔1mm处)5.解剖根尖孔根尖较多,旁侧较少(以舌侧最多)6.根管系统的分型=管间吻合,根管侧支,根尖分歧,根尖分叉,副根管牙髓腔解剖形态---生理病理变化1.髓腔形态不是恒定不变的2.乳牙髓腔较恒牙大,髓壁薄,髓角高,根管粗,根尖孔大3.髓角变低,髓室底变凸,髓室高度降低,根管变细,孔变窄上颌前牙舌侧沉积,下颌磨牙髓室底沉积恒牙髓腔1.下颌中切--体积最小,分为唇舌两管者约占10%2.上颌磨牙--近颊>近舌>远颊>远舌,(近近远远,颊舌颊舌)--近中位于冠中1/3,远中位于冠颈1/3--髓室顶凹向下,最凹处约与颈缘平齐--髓室底呈圆形,颈缘龈方约2mm处--近中颊根在6中约有63%分为颊舌两根管,7约30%3.下颌磨牙--近舌>远舌>近颊>远颊>远中,(舌舌颊颊,近远近远)--舌侧位于冠中1/3,颊侧及远中位于冠颈1/3或颈缘处--髓室顶最凹处约与颈缘平齐,高度约1mm,--下7C型根约31%恒牙髓腔应用解剖1.上颌前牙髓腔的唇舌径在牙颈部最大,开髓时应从舌面窝中央;2.下颌前牙的双根管多分布在唇舌向,需改变X线投照角度;3.下颌切牙根管小,侧壁薄约1mm,根管治疗时应防止侧穿根管壁;4.上颌前磨牙颈部缩窄,开髓时防止侧穿;5.上颌前磨牙颊侧髓角较高,补牙备洞时应避免穿通颊侧髓角;6.上颌前磨牙因髓室底较深,开髓时勿将暴露的髓角误认为是根管口;7.下颌前磨牙舌侧斜度大,髓角高,易穿髓,开髓沿牙体长轴;8.上颌第一、第二磨牙---近颊髓角和近舌髓角较高,补牙备洞时应避免穿髓;---颊侧两根管口相距甚近,MB2较小弯曲;---上7有时颊侧二根融合为一根粗大的根和根管;9.下颌第一、第二磨牙---因髓室顶与髓室相距较近,开髓时应防止穿通髓室底---舌侧髓角>颊侧髓角,近中髓角>远中髓角,牙体预备注意髓角---髓腔偏向颊侧,开髓部位应在(牙合)面偏向颊尖处---下6远中舌侧根细小弯曲---下7有时近、远中根在颊侧融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