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临床营养学〉.ppt第一章
《临床营养学〉.ppt第一章
脂肪酸分类
根据碳原子数
短链
中链 长链 根据双键数目
4-6个碳原子
8-12个碳原子 >14个碳原子
饱和脂肪酸
不饱和脂肪酸
不饱和脂肪酸
双键的数目
单不饱和脂肪酸
不饱和脂肪酸 -3(n-3)脂肪酸
1个双键多
2个以上 起第3个碳原子上
双键的位置
-6(n-6)脂肪酸
顺式脂肪酸
起第6个碳原子上
构型不同
氨基酸模式和限制性氨基酸
氨基酸模式(pattern): 指某种蛋白质中各 种必需氨基酸之间的构成比例。意义? 限制性氨基酸(limiting amino acid): 食物
蛋白质中一种或几种EAA相对含量较低,导致
其它的EAA在体内不能被充分利用而浪费,造 成其蛋白质营养价值降低,这些含量相对较低 的EAA称为限制性氨基酸。
蛋白质的生理功能
人体组织的构成成分
如:瘦组织、胶原蛋白、角蛋白、细胞结构等
构成体内各种重要生理活性物质 (如酶、抗体、激素、血浆蛋白、血红蛋白、 凝血、酸碱平衡等等) 供给热能 (16.7kj/g 或 4 kcal/g)
氨基酸和必需氨基酸
必需氨基酸(essential amino acid ,EAA) 概念:指人体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不适应机体需 要,必须从食物中获得的氨基酸。 种类:共8种 异亮氨酸、亮氨酸、 赖氨酸 蛋氨酸、 苯丙氨酸、苏氨酸 色氨酸、 缬氨酸、 组氨酸
蛋氨酸+半胱氨酸 3.5 3.4 苯丙氨酸+酪氨酸 6.0 5.5
苏氨酸
缬氨酸 色氨酸
4.5
5.0 1.0
2.8
3.9 1.0
3.1
4.6 1.0
3.6
4.6 1.0
2.8
3.2 1.0
2.5
3.8 1.0
2.9
4.8 1.0
蛋白质的互补作用 (supplementary action):
两种或两种以上食物蛋白质同时食用,其中 所含的必需氨基酸取长补短,达到较好的比例, 从而提高利用率的作用称为蛋白质的互补作用。 在调配膳食时,为充分发挥蛋白质互补作用, 应遵循三个原则: (1)食物的生物学种属愈远愈好 (2)搭配的种类愈多愈好 (3)食用时间愈近愈好
NB或B=I-(U+F+S)
I=摄入氮 U=尿氮
F=粪氮
零平衡
S=皮肤损失氮
摄入氮=排出氮
氮平衡 正平衡
负平衡
摄入氮>排出氮
摄入氮<排出氮
食物蛋白质营养评价
量: 凯氏定氮法
生物学法:通过动物或人体试验测定食物蛋 白质在体内的消化率和利用。 质 化学分析法: 通过对食物中氨基酸分析,并
于参考蛋白质相比较评价。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研室
赵伟明
临床营养学:
用来研究营养与疾病的关系。即根据 疾病的病理和病人的心理、生理特点,将 营养知识用于病人的治疗,以增强病人的 抵抗力,促进康复。
目的要求: 1.掌握蛋白质生理功能,必需氨基酸概念,食物蛋白质 营养学评价,蛋白质供给量及食物来源。 2.掌握必需脂肪酸的生理功能,食物来源。
食物来源及供给量
1.来源:
植物油: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 酸和必需脂肪酸。含有维生素E。
动物脂肪:含有大量的饱和脂
肪酸,含胆固醇丰富的食物:
动物脑、肝、肾等内脏和蛋 黄及维生素A、D
2.供给量
20%~30%
一般认为必需脂肪酸的摄入量应不少于总 能量的3%。饱和、单不饱和、多不饱和脂肪 酸三者比例为1:1:1为好。
2.食物中蛋白质的消化率
指食物蛋白质被人或动物消化分解的程度 真消化率(%)= 食物氮-(粪氮-粪代谢氮) ×100% 食物氮 食物氮-粪氮 食物氮 × 100%
表观消化率(%)=
注意: 消化率受到蛋白质性质、膳食纤维、多酚类物质和 酶反应等因素的影响。
3.蛋白质生物价
生物价(BV)是指食物蛋白质被吸收后储留氮占吸收 氮的比值 。
十八碳三烯-6,9,12酸(γ-亚油酸)
通式为
C x : y, n-z
y --双键数目
X----碳原子数
n-z --第一个双键位置
必需脂肪酸(essential fatty acid, EFA)
定义: 体内不能合成,必须由食物供给的多不饱 和脂肪酸。 包括:亚油酸(C 18:2,n-6) α -亚麻酸
蛋白质 调 节 代 谢 脂肪 碳水化合物 提 供 能 量 构 成 组 织
矿物质
维生素
水
第一节 碳水化合物 (carbohydrate)
碳水化合物的分类
葡萄糖 果糖 半乳糖 其它单糖 蔗糖 麦芽糖 乳糖 海藻糖
单糖
双糖
寡糖 多糖
指由3~10单糖构成的一类小分子多糖。 由10个以上单糖组成的大分子糖为多糖。
83
83 72 57 77
鸡蛋黄
猪肉 蚕豆 玉米 红薯
96
74 58 60 72
小麦
生大豆
67
57
马铃薯
花生
67
59
熟大豆
64
4.蛋白质净利用率(NPU): 表示蛋白质被机体利用程度 蛋白质净利用率= 生物学价值 消化率 储留氮 食物氮 × 100%
=
5.蛋白质的功效比值(PER)
是指生长发育中的动物每摄入1 g蛋白质所增加的体重 克数。 PER =动物体重增加 (g)/摄入食物蛋白质(g) 试验方法: 蛋白含量 实验动物 实验时间 10% 断乳雄性大鼠 28天
具有预防结肠癌的作用
碳水化物的来源和供给量
主要来源: 谷类
薯类
70%-75%;
20%-25%;
蔬菜水果 ; 豆类 宜占膳食总热能的55%-65%
第二节 蛋白质 (protein)
蛋白质是由氨基酸构成的高分子含氮化合 物,平均氮含量为16%。蛋白质是一切生命的 物质基础,正常成人体内,16%~19%的物质 为蛋白质。每天约有3%的人体蛋白质被更新。
碳水化合物的功能
提供能量(4Kcal/g) 是机体重要组成物质 节约蛋白质的作用 抗生酮作用: 每天至少需50~100克 才可防止酮血症发生。 提供膳食纤维:植物性食物中不能被人 体消化吸收的多糖。
膳食纤维的功能
增强肠道功能,有利于粪便排出。 控制体重和减肥 可降低血糖和血胆固醇
蛋白质供给量按摄入的食物估计:
如果主要来自蛋、奶等食品 如果主要来自植物性食物
则0.75g/(Kg.d) 则1.0~1.2g/(Kg.d)
蛋白质供给量按摄入的能量计算: 在摄入能量得到满足的情况下,蛋白质能量应占总 能量的10%~15%,儿童青少年应占13%~14%。
第二节
脂
类 (lipids)
膳食脂肪和疾病
1)膳食脂肪与肥胖 BMI均值每相差1个单位,冠心病发病率相差14/10万; 肥胖者糖尿病患病率比体重正常者高3~5倍。 2)膳食脂肪与心血管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主要由于血浆中胆固醇过多,沉积在大、 中动脉内膜上所致。 3)膳食脂肪与癌 膳食脂肪总量增加,某些癌症的发生率也增加。尤其是 乳腺癌和结肠、直肠癌。
脂类的分类
脂肪:即甘油三酯。即由三分子脂肪酸和一分 子甘油组成,又称动脂。为什么? 类脂:磷脂、糖脂、固醇类、脂蛋白
又称定脂。为什么?
生理功能:维持生物膜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胆固醇在体内可转化成胆汁酸、类固 醇激素、VD3等重要物质。
脂肪的营养学意义
体内贮存和提供能量
维持体温正常及保护作用 内分泌作用 节约蛋白质作用 机体重要的构成成份
储留氮
BV=
吸收氮
X 100
吸收氮=食物氮-(粪氮-粪代谢氮) 储留氮=吸收氮-(尿氮-尿内源氮) 意义: 生物学价值愈大,说明其利用率越高
食物名称
在混合食物中所占的(%)
(1) (2)(3) (4) (5) (6) 25 20 40 75 40 40 40 33 20 20
大 豆 高梁米 玉 米
糖元:在动物肝脏和肌肉合成并贮存 淀粉:谷类、薯类 纤维:不能被人体消化吸收的多糖
纤维素: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
不溶性纤维
半纤维素:谷类纤维的主要成分 木质素:主要存在于蔬菜的木质化部分和种子 中
可溶性纤维
果胶: 存在与水果和蔬菜中 树胶和粘胶:
指可溶于水,又可吸水膨胀并能被大肠中微生物 酵解的一类纤维。
课外作业: 1.什么叫糖对蛋白质的节约作用?抗生酮作用?
2.如何评价食物中蛋白质的营养价值?
3.为什么提倡膳食多样化?如何充分发挥食物中 蛋白质的营养价值? 4.某人、男性、从事中等体力劳动,每天热能参 考摄入量3000千卡,试计算每天应供给三大营养 素各多少克,才能满足机体热能的需要? 5.膳食纤维的生理学意义?
目的要求: 1.掌握钙、铁、碘、锌等元素的生理功能,缺乏 病及主要食物来源。 2.掌握维生素分类,维生素A、B1、B2、VC的生理 功能、缺乏病、营养学评价及主要食物来源。 3.熟悉维生素缺乏原因。 4.了解维生素B6,烟酸,叶酸、维生素D,E 等有 关内容。 5.了解各种营养素的供给量
第四节
热能 (energy)
蛋白质在体内的消化、吸收和代谢
食物中蛋白质 组织蛋白 碳水化合物 分 解
肠 道
合成
脂肪
酶、抗体、血红 分解 蛋白、激素等
AA
吸收
氨基酸池 尿氮:尿内源性氮
粪氮:未被吸收氮
皮肤氮等
食物中未被利用氮 必要的氮损失?
肠道代谢废物氮
存在于各组织、器官、体液中的游离氨基酸统称为 氨基酸池。
氮平衡(nitrogen balance):
常见食物胆固醇含量(mg/10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