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的学前教育发展简史
在封建社会里,英国没有专门的幼教机构,受教育的只限于封建统治阶级,而且完全是家庭教育。
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发生革命后,随着大机器生产的产生与发展,英国的早期教育也应运而生。
1800年,英国出现了私立儿童保育机构,由年长的妇女担任教师,称为“保姆”,它是英国早期教育的雏形。
19世纪初期,英国才有了第一所学前教育机构,发起人是罗伯特欧文(Robert Owen ,1771---1858年),他于1816年在新拉纳克正式创办了英国第一所幼儿学校,专为工人阶级子女(1—6岁的儿童)提供教育,以培养善良的性格。
学校包括托儿所、幼儿园和游戏场。
儿童的许多时间都是在户外度过的。
欧文认为培养儿童为社会服务的精神非常重要。
在幼儿学校中教师和儿童经常进行关于自然、周围事物和现象的谈话。
欧文反对在幼儿学校里用当时的教科书来教儿童,因为这些教科书里充满了宗教思想,对儿童是没有益处的。
幼儿学校的教师由工厂里年轻的工人担任,欧文认为虽然他们没有教育学的素养,但都能关心和爱护儿童。
1818年,欧文亲自去瑞士,参观了裴斯泰洛齐和费伦伯格的教育实践。
回来之后,他便提倡“新法”,在校内装备玩具、图画、模型、地图和安全卫生的动植物等设施,并注重体育活动。
1818年,兰斯登侯爵及布鲁姆勋爵等英国上流社会人士在伦敦威斯敏斯特开办了第二所幼儿学校,并邀请欧文幼儿学校教师布坎南担任校长。
1820年,怀尔德斯平夫妇又在斯平脱场开办了第三所幼儿学校。
后来幼儿学校被纳入英国学制系统之内。
1824年,英国“幼儿教育协会”成立,进一步推动了幼儿学校的发展。
产业革命前,英国政府对幼儿教育不管不问,认为幼儿教育是一种纯慈善事业。
所以,英国的学前教育在起步阶段发展并不快。
英国自1833年开始实行从国库拨款的教育补助政策。
1840年后,幼儿学校开始从这项政策受益。
但同时,英国政府对幼儿学校的设施、设备以及教育内容和方法加强了控制。
19世纪50年代,福禄贝尔幼儿园开始在英国发芽、生根。
60年代后,英国的福禄贝尔幼儿园因受政府政策的影响一度受阻。
70年代后方踏上坦途,此外,自引进福禄贝尔幼儿园后,英国的幼儿教育出现两种制度并存局面:一种是幼儿学校及收容幼儿的小学,仍以贫民和工人的子女为对象;另一种则是幼儿园,以中上层阶级的子女为对象。
但在19世纪,英国也出现了少量招收工人子女的慈善性质的免费幼儿园。
第一所免费幼儿园由马瑟爵士(Sir William Mather)于1873年在工业城市曼彻斯特开办。
同时,英国传统的幼儿学校也逐渐受到福禄贝尔运动的影响。
1870年,英国颁布了《初等教育法》。
由学区设置办学委员会,就地筹款,举办学校,补充私立学校之不足。
从此,英国有了与私立学校并驾齐驱的地方公立学校。
80年代又颁布并落实了义务教育的规定,确定了儿童从5岁开始进行初等义务教育的规定,英国的幼儿学校被纳入这一系统。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和蒙台梭利的自由主义教育思想对英国的学前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英国的保育学校和幼儿学校都受其影响很大。
1907年,蒙台梭利的“幼儿之家”在罗马成立后,英国也办起了一些蒙台梭利式的“幼儿之家”和幼儿师范学校。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英国幼儿教育的发展以保育学校(nursery school)的创立、发展和幼儿教育方法的改革为主要内容。
幼儿园被纳入保育学校系统。
英国
保育学校的创始人是麦克米伦姐妹。
1908年,麦克米伦姐妹在博乌开设实验诊疗所;1910年改称德普特福特学校治疗中心;1911年发展为野营学校;1913年正式命为“野外保育学校”(Open Air Nursery School)。
该校为5岁以下儿童提供教育,特别是贫民和工人的子女,其办学的首要目的是为幼儿提供适宜的环境及增进幼儿健康。
办学特点是:糅合欧文、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及蒙台梭利的教育方法,反对拘谨的形式主义教学,注重幼儿的手工教育、感觉训练、言语教育、家政活动训练及自由游戏,在郊外开设校区,注意环境的布置以及采光、通风等条件。
麦氏的保育学校的创办受到英国社会各界的赞誉,英国政府也大力支持保育学校,1919年,保育学校开始接受国库补助。
就在这一年,英国的幼儿园也改称为保育学校。
1923年,以马格丽特麦克米伦为首的英国保育学校联盟成立,致力于推广保育学校及保育学校教师的培训工作。
在某种意义上说,麦氏的保育学校使欧文传统的幼儿教育思想得到发扬光大。
随着保育学校的不断发展,有关理论也不断充实。
曾任保育学校联盟首任名誉干事的格雷斯欧文在1920年出版的《保育学校教育》一书中提出:保育学校应尊重儿童的自然本能,努力增进其各类经验;多组织集体活动,以培养幼儿的协作精神,不应对幼儿进行读、写、算的正规教学或各种形式的测验。
幼儿心理学家苏珊艾萨克斯在《幼儿的智力发展》和《幼儿社会性的发展》等著作中,主张幼儿期的教育和纪律应是宽容的,反对压抑和绝对服从;强调应尊重个体差异;此外还倡导蒙台梭利教具及教学法。
英国保育学校的理论经过麦氏姐妹、格雷斯欧文及艾萨克斯等人的努力,到20世纪30年代,已初步形成了体系。
20世纪初,在儿童中心主义教育思潮广泛传播的背景下,美国进步教育运动、蒙台梭利方法以及新教育的其它方法逐渐影响到英国学前教育,英国幼儿教育界非常重视革新幼儿教育方法。
一些幼儿学校开始了“做中学”、“设计教学法”的改革实验。
对英国这一时期幼儿教育方法的影响更为深刻是蒙台梭利的方法,蒙台梭利关于自由教育、环境布置和感官教具的理论与实践为幼儿教师们所接受。
1915年,在蒙台梭利协会的倡导下,英国召开了“新教育理想协议会”。
会议呼吁宏扬“尊重儿童个性以及使儿童个性在自由气氛中得到充分发展”的新教育精神。
1918年的《费舍教育法》也明文规定:初等教育中须贯彻“儿童中心”原则。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由于战时需要,英国出现另一种幼教机构——日托中心(day care center)。
当时这种机构曾得到政府扶持,战后继续发展,保留至今,属于社会服务性质。
招收社会救济部门选送的5岁以下幼儿,或劳动妇女的无人照看的幼儿,全日制。
由保姆负责保育。
重在生活照顾及卫生保健。
招收的幼儿将近英国幼儿的1/10。
一般由地方政府部门、企业或私人团体开办,归卫生部门领导。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经济原因,英国的幼儿教育发展受到阻碍,现有的幼教机构难以满足大量的儿童进入免费保育学校和保育班学习。
于是,20世纪60年代由本部设在伦敦的自由团体儿童救济基金会发起了“幼儿游戏小组运动”(Movement of Preschool Playgroup),并迅速发展起来。
它以为幼儿提供游戏场为明确目标,以大城市为中心开始设立,收容2—5岁的幼儿。
这种游戏小组属于民间自愿组织,多设在教会大厅、社会福利中心或学校中。
经费有儿童家长自筹和管理,一些宗教及社会慈善团体、福利中心和学校也提供捐助,有些地方教育当局给予适当补贴。
游戏小组有全日制的,也有每周开放两三次,每次两三个小时的。
每班人数15~20人,游戏小组没有固定教师,由热心幼教工作的母亲轮
流值班,有时也请专门的教师进行指导。
活动内容主要有两方面,一是通过各种材料进行自由游戏,有些玩具还可借回家去玩一两周。
另一方面的内容是唱歌、跳舞、讲故事等集体活动。
管理人员主要是中产阶级家庭妇女。
游戏小组提出的口号“为孩子们争得一块游戏场地”,在正规幼儿教育设施不足的情况下,幼儿游戏小组担负起补缺救急的任务。
但这一机构后来并未消亡,一直保留至今,成为英国学前教育体系的补充类型之一。
目前英国的学前教育是在儿童5岁以前进行的幼儿教育。
包括附设在小学里的保育班(教育对象一般都是3—4岁的儿童)、单独开设的保育学校(一般是从2岁开始的)、幼儿学校。
保育班、保育学校均无正式课程,而以促进儿童身体发育和发展儿童智力为目的的活动为主,也进行一些极简单的读、写、算的教学。
英国的幼儿学校是初等教育的一部分,招收的对象为5~7岁的儿童。
其教学目的是扩大儿童的知识领域,发展儿童智力,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等。
幼儿学校第一年的教学活动基本上与保育学校相同,相当于其他国家的幼儿园。
教学是采用开放式的非正规教学方法,不在传统形式的教室中进行。
许多5岁以下的幼儿上公立幼儿园或小学附属保育班,也有一些儿童上民办游戏小组或私立幼儿园。
英国师婴比例为1︰3——1︰5,师幼比例为1︰10——1︰13。
英国教育部门为学前教育规定的任务是:1、给幼儿以必要的医疗保护(免费医疗);2、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3、进行与幼儿年龄相称的学习。
其学习内容是:游戏、唱歌、舞蹈、讲故事、绘画、手工(以泥、沙、木材为原料的简单手工作业)、谈话、看图讲述、礼貌教育和习惯培养以及极简单的读、写、算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