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脑血管疾病的社会心理因素

心脑血管疾病的社会心理因素


结论: 职业紧张因素、个性特征以及个人应对方式 可能与心理性紧张反应和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有关。工作紧张程度越高、不利于应对应激的个 性特征越明显,有可能导致心理性紧张反应越强 烈,对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作用越明显,可能 导致血压升高、高血压患病率增加,血脂浓度和 糖化血红蛋白含量增高,并可能影响到铁路调度 员的个人生活习惯,吸烟、饮酒、高糖高脂饮食, 从而促进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心身中介机制
3.学习理论
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学习理论

某些社会环境刺激引发个体习得性心理和生理反 应,如情绪紧张、呼吸加快、血压升高等;由于个 体素质上的差异,或特殊环境因素的强化,使得这 些习得性心理和生理反应可被固定下来而演变成为 症状和疾病。紧张性头痛、过度换气综合征、高血 压等许多心身疾病症状的形成,都可以用行为学习 理论做出解释。
心身中介机制
1、心理生物学理论
心身中介机制
1.
心身生理中介机制
心身生理中介机制: (1)神经生理; (2)神经内分泌; (3)神经免疫

(1)心脑血管中的神经生理中介机制
是心理社会紧张刺激通过大脑皮层,皮 层中枢和自助神经的作用直接反射到靶器官, 也同时伴随交感-肾上腺体质系统活动增强, 儿茶酚胺增多, 使血小板活化,巨噬细胞活化、 巨噬细胞活化的表达,导致血管内皮功能异常, 高血压的发生等。
•调查结果显示:职业紧张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关系分析结果 调度员中随着职业紧张因素、个人应对方式、个性特征和心理 性紧张反应评分的不同,其血压、心率和胆固醇浓度及吸烟、 饮酒量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状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收缩压、舒张压随着工作满意程度 的增高而降低,而随着A型行为的竞争性程度的增高而增高, 并且舒张压有随着社会支持度的增高而降低的趋势;心率随着 工作负荷程度的增加而加快;血清甘油三酯的含量随着睡眠障 碍程度的加深而增高;血清胆固醇和糖化血红蛋白浓度有随着 紧张易感性度的加重而呈现升高的趋势,同时还发现糖化血红 蛋白浓度随着A型行为的竞争性增高而增高;饮酒量随着工作 负荷需求程度、抑郁症状、睡眠障碍、身心抱怨和生活观念程 度的增高而增高;吸烟量则随着工作关系度的增加而减少; BMI随着工作满意程度的增高而降低,而随着工作困难程度的 增高而增高。

一项调查:

铁路调度员从事着较为繁重、紧张的脑力劳动,是存在职 业紧张的典型职业人群。有人针对铁路人员做了这样的调 查: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铁路货运编组站109名男性 调度员为调查对象。对被调查者进行自陈式问卷调查,内 容包括社会人口学特征、职业紧张测量工具以及个人吸烟 饮酒等行为情况;职业紧张测量工具包括职业紧张因素问 卷、个性特征问卷、紧张反应问卷和个人应对能力问卷。 职业紧张测量工具包括职业紧张因素问卷、个性特征问卷、 紧张反应问卷和个人应对能力问卷。所采用量表/问卷均 进行了修订,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同时对被调查者进行 健康检查,测量身高、体重、血压、心率、血清胆固醇、 甘油三酯、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
●高脂血症
当血液中的胆固醇及中性脂肪等脂肪成分超过 一定的比例时,就是所谓的高脂血症。过剩的脂 肪会产生变性,附着在动脉壁上,进而引起动脉 硬化。
●糖尿病
糖尿病是指血液中的糖分过多,在这种情况下, 会影响脂肪的代谢,附着在动脉内壁上的脂肪也 会跟着增加。另外,血液中的血小板也会容易凝 固,进而阻塞血管。
心脑血管病的概念:

心脑血管疾病就是心脏血管和脑血管的疾病统 称。也被称为“富贵病”的“三高症”。 目前,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已经超过2.7亿人! 我国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近300万人,占我国每年 总死亡病因的51%。

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原因包含以下三方面
1、生物因素
2、社会因素 3、心理因素
(2)心脑血管中的神经内分泌中介机制

是通过神经-内分泌机制作用于靶 器官,介导皮质醇,肾上腺素,去甲 肾上腺素的分泌 ,与心血管疾病的 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
(3)心脑血管病的神经免疫中介机制

是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这一 途径影响到免疫系统功能的增强或减弱, 从而使巨噬细胞活化,释放细胞因子。 巨噬细胞活化在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生 理学过程中具重要作用。 ------《心身疾病的临床心理康复》 张瑞岭
三步评价学说
1.初级评价
决定应激元是否对自己构成威胁 2.次级评价 确定个体是否能应对该应激事件 3.再评价 建立在前两种评价引起的反馈基 础上,对情景意义及应对结果进行的 再次评价
影响疾病认知评价的因素
1.情绪 2.不确定性 3.事件对个人的意义
此外也受诸如个人的性格特征、自我控制 能力、生活经历等其它方面因素的影响
心身中介机制
2、心理动力理论
LOREM IPSUM DOLOR
应激. 应激的心理基础是由人的认知评
价、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个性 特质以及年龄或文化教育背景等 因素相互构成的。其中察觉或认 知评价是决定个体对环境刺激是 否引起防卫和抵抗的关键。
面对心脑血管病的两种认知评价
1.积极地应激 积极的应激给人以力量和提高个 体识别与作业的能力,有利于疾病。 2.消极的应激 消极的、适应不良的应激最终将 使这种生理意义上有限度的适应能耗 尽而导致死亡,不利于疾病
• 中老年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发人群。 • 人进入中老年时期,机体生理及代谢状况、心 理与精神都发生了一些改变,加之当代中老年 人的“空巢”现象、丧偶及家庭不和谐因素影 响、下岗失业、感情困惑、子女教育、财产纠 纷、赡养义务、邻居亲友之间矛盾的忧虑,导 致其在心理、生理的诸多变化。 • 如性格孤独,脾气反复无常,夜间睡眠焦虑, 语言情感无处倾诉,对周围事物看不惯,看问 题爱钻牛角尖,对生活失落感,对社会现象多 加责怪与评论,思亲找情内心忧愁,为子女担 忧,怪孩子不回家聊聊,这些因素直接或间接 地影响老年朋友的心理、身体健康,生活质量 下降,心脑血管及心理障碍性疾病频发。
二、生活
●抽烟 香烟当中所含的尼古丁,具有收缩血管的作用,也是导 致血压、心脏脉搏数字提高的原因。因此,抽烟会导致动 脉硬化及高血压,或使上述二种疾病恶化,也很容易引起 狭心症及心肌梗塞。 ●酒精 饮酒过量会诱发动脉硬化、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疾 病。再者,酒精也有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如此一来,心 脏的帮扶活动也会跟着活泼化,间接造成心脏的负担。 ●饮食 1、水与无机盐水质中无机盐种类及含量的不同对脑血 管病影响有所不同;2、脂质脂质中的胆固醇能引起动脉 粥样硬化使脑血管的患病率增加;3、维生素C流行病学调 查提示:维生素C能降低血脂及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因此 维生素C摄入不足,可增加脑血管病的发病率。
三、社会
社会对脑血管的预防知识宣传不够,人们普 遍缺乏预防保健意识,加之生活节奏的加快,长 期紧张的工作容易导致脑血管痉挛缺血,或生活 在吸烟环境中易导致脑血流量下降。让社会人群 都来帮助脑血管疾病病人,使病人在大家关心的 环境中,感受精神安慰、接受生活帮助,让病人 既要正视现实,又要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消除 自卑心理、回归社会 ,有能力去弥补因残疾带 来的不便,可以利用社会力量,政府支持建立一 整套的脑血管病的保健、预防 急救 康复医疗体 系,形成一个社会和经济环境的支持网络。
预防护理 和 饮食保健


(一)合理膳食
1、增加纤维膳食 2、多吃鱼和鱼油 3、多吃豆制品

4、此外应该适当减少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取量

(二)科学生活 (三)尽量少服用干扰脂代谢的药物 (四)积极治疗影响血脂代谢的有关疾病 (五)定期体检

谢谢!!!
生物因素
有些人从十几岁就有动脉硬化的现象, 随着年纪的增长,情况越来越严重。 促进动脉硬化的危险因子,除了胆固 醇过高及自由基过多之外,还包扩高 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肥胖、运 动不足、压力、抽烟、喝酒、遗传因 素等等,原因高达二百种以上。
●高血压
心脏收缩、扩张时,血液会对血管壁产生压力, 这就是所谓的「血压」。所谓的高血压是指以强 大的压力送出血液,进而对血管壁产生负担,间 接导致动脉硬化。而且动脉硬化也会使「高血压」 恶化,造成恶性循环。 再者,如果高血压持续的话,则冠动脉也会硬 化,结果导致血液无法充分供给心肌,进而提高 罹患狭心症、心肌梗塞的危险性。
社会支持系
指个体与社会各方面包括亲属、朋友、 同事等社会人群,以及家庭、单位、党团等 社会团体产生的精神和物质上的联系,也包 括个体主观体验或情绪支持,即个体体验到 在社会中被尊重、支持、理解和满意的程度。 该体系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至关重要。
一、家庭
家庭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及 康复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个不和睦的家庭 会使病人的治疗、康复变得更加困难,若 此时得不到家庭的支持,缺少家庭成员的 帮助和理解,会使病人失去治疗的勇气, 或者会使原本症状较轻的患者病情加重。
●遗传的因素
有些人天生胆固醇值就很高,有些人的遗传基 因很容易造成动脉硬化。 另外,男性女性除了性别差异之外,动脉硬化 的进行情况也不同。女性到更年期之前,因为性 荷尔蒙的关系,导致动脉硬化的情况并不明显, 因此心脏组织也会受到保护。可是过了更年期之 后,女性罹患动脉硬化的危险性,则跟男性一样。
社会因素
心理因素
WHO 早在1948年成立之出的《宪章》中就指出“健康不 仅是没有病和不虚弱,而且使身体、心理、社会功能三 方面的完满状态。" 心理健康不仅仅是一种健康的状态,更能对身体的健康 造成影响。

当今社会无论是生活还是职场,随着社会经济快 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现代人的生活、工作压力增 大,精神和心理方面负担更大。一系列的心理疾病也 随之而来。 职业紧张的发生频率越来越高,与此相关的心理 疾患和心血管疾病等已成为威胁职业人群健康的重要 职业卫生问题,职业性疾患的发生趋势也逐渐由躯体 性疾病向精神、心理以及生理性疾病移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