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社会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社会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一、社会心理因素概述
社会心理因素对健康影响的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前后的“心身医学”,它是研究心理因素及社会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的科学。

社会心理因素是社会环境中普遍存在的、能导致人的心理应激从而影响健康的各种社会因素。

社会心理因素致病机制目前认为是社会心理因素刺激主要通过中枢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对机体产生作用,从而影响健康。

社会因素是影响心理活动及行为的基本因素;尤其是社会文化、社会关系、社会工作及生活环境等等。

社会因素作为应激源,引起人的心理活动变化及行为的改变。

社会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生活事件对人体产生应激,如果应激状态强烈而持久,超过机体的调节能力就会影响健康,甚至导致精神和躯体疾病。

二、个性心理特征与健康
(一)气质与健康
气质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脾气,是个人在情绪发生的速度、强度、持久性、灵活性等心理特征的总和。

也就是人的情感体验特点的综合。

通常把气质分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四种类型。

(气质:胆汁质型的气质特征是:智慧敏捷,缺乏准确性;热情,但急躁易冲动;刚强,但易粗暴。

多血质型的气质特征是:灵活,有朝气,善于适应变化的生活环境,情绪体验不深。

粘液质型的气质特征是:稳重但不灵活;忍耐力强,沉着,但缺乏生气。

抑郁质的特征是:易感,但内向;稳重,持久,但懦弱。

沉默而孤独。

这四种气质类型属于极端形式,实际生活中人大多接近或类似某种气质。


(二)性格与健康
性格是指人类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稳定的、定型化即一贯性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性格特征:① 性格的态度特征;② 性格的意志特征。

性格和气质都属个性的范畴,具体内容难以分清,且两者互相作用,影响于人的行为。

20世纪50年代Fiedman和Rosenman等提出A型性格模型以来医学教育`网整理,它与冠心病的关系已有多门学科的大量研究,结果表明:A型性格者冠心病发病率、复发率、死亡率均较高。

近年来,有学者提出一种易发生肿瘤的C型性格。

三、应激与健康
(一)应激的概念
应激(stress)的定义是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而发展的,20世纪30年代Cannon引用于人类生理学研究,概指超过一定临界阈值后,破坏机体内环境平衡的一切物理、化学和情感刺激。

应激的研究涉及到生物学、医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门学科。

(二)应激因素
1.工作或学习环境因素
2.社会环境因素
3.家庭内部因素
4.应激对健康的作用
四、生活事件与健康
(一)生活事件的概念
生活事件指在童年期家庭教养和境遇、青年期学校教育和社会活动、成年期社会环境和生活环境中受到的各种事件。

重大生活事件造成的心情紧张、精神压力,成为应激源,从而对疾病的发生起到直接或间接的作用医学教育`网整理。

紧张性生活事件作为客观精神刺激,有其性质、强度和频率特点,由此引起的心理紧张在一定时间范围内(一般在一年之内)具有叠加作用,即各种紧张性生活事件引起的心理紧张的总和与个体心理和躯体健康状况有一定的联系,不同性质、强度、频度的紧张性生活事件对健康会产生不同的作用。

(二)生活事件对健康的作用
1.学习问题
2.恋爱婚姻问题
3.健康问题
4.家庭问题
5.工作与经济问题
6.人际关系问题
7.环境问题
8.法律与政治问题
五、情绪与健康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体验。

情绪有三个特征:其一,情绪不是固有的,是由客观现实的刺激引起的。

其二,情绪是主观体验,虽然这种体验可能出现行为表象,如悲伤、愤怒、喜悦,但也常不露于形,内心感受也无法观察,因此常常用内省法来研究情绪。

其三,情绪的个人基础是需要包括生理、心理、社会方面的需要,需要的满足与否产生态度的变化,如消极或积极态度。

愉快、积极的情绪可对人体的生理机能起良好的作用,可以发挥人的潜在能力,有利于人体健康;而消极情绪可使人的心理失去平衡,反复出现,还会导致神经系统功能紊乱,机体病变。

情绪致病主要分两个方面,一是作为疾病发作或复发的诱发因素;二是直接作为致病因素或疾病的促发因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