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必修一的重点句子翻译

必修一的重点句子翻译


•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 过矣。
重点句子翻译
• • • •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译:靛青,是从蓝草中取得,却比蓝草更青。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这是用火烤 使它弯曲变成这样的。 •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 矣。 • 君子广泛的学习并且每天检查反省自身,那 么就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失了。
7、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8、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9、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学于余 ,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 贻之。
7、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 我的老师的人 8、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 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胜过 学生,懂得道理有早有晚,学问记忆各有专长, 如此罢了 9、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 于余 ,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了, 不被世俗的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遵行 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特别写了这篇《师说》 来赠给他
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 答应把焦、瑕二地。然而,他早上渡河 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 重点:赐:恩惠、好处
• 1.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
• 2.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 3.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
• 1.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 • 翻译:现在曹操削平大乱,中原地区大致 已经平定了。 • 2.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 翻译:如果不能,为什么不放下武器、捆 起铠甲,面向北来侍奉他呢! • 3.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 • 翻译:这就是所说的“强弓射出的箭到了 射程的尽头,其力量不能穿透鲁国的薄绢” 啊。
• 4、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 5、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 6、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 7、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 可镂。
• 4、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 译: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有更强,但听得人 却听得清楚。 • 5、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 君子的本性与常人并无不同,只是善于借助外物 罢了。 • 6、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 因此不积累半步,就无法到达千里之外的地方。 • 7、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 (如果)雕刻一下就停止,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 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 4.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
• 5.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 • 6.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 曹从事。
• 4.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 • 翻译:孙权把这封信拿给部下看,没有一 个不受到震动而改变脸色。 • 5.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 • 翻译:挟持着皇帝来征讨天下,动不动拿 朝廷的名义说话。(以朝廷的名义为借 口)。 • 6.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 曹从事。 • 翻译:曹操应当会把我送还乡里,品评我 的名誉地位,还少不了做一个最低等的从 事。
• 7.地方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当横行 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
• 8.卿能办之者诚决,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 孤当与孟德决之。
• 7.地方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当横行 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 • 翻译:土地方圆几千里,军队精锐物资充 足,英雄们都原意为国效力,正应当横行 天下,替汉朝除去坏人。 • 8.卿能办之者诚决,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 孤当与孟德决之。 • 翻译:您能对付曹操就请同他决一胜负, 一旦战事不利,就撤回到我这里,我当和 曹操决一死战。
பைடு நூலகம்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5、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6、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 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 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不理解断句,不解决疑惑,有的向老师学习,有 的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 放弃了,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 5、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羞愧,以官位高的人为 师就近于谄媚 6、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 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医生、乐师及各种工匠,士大夫之类的人,君子 不屑与他们同列,现在他们们的智慧竟然反而不 如他们。真是奇怪啊。
求学的人
用来……
受通授,传授
疑难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
转折连词 动词,成为
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 矣。承接连词 疑问代词,谁 跟从 指示代词,那些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靠(他)来 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啊。人不是一生 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的问题)?(有了) 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 (就)始终不能解答了。
不屑与之同列
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他们)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 一类(人),(一听到有人)称“老师”称“弟子”等等,就许多 人聚(在一块儿)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他们)就 说:“那个(人)同那个(人)(指老师和学生)年龄差不多,道 德学问也差不多啊,(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可羞耻,(以) 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 (学习)的好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 乐师和各种工匠,君子们认为(是)不值得一提的,现在君子们的 见识竟反而比不上(他们),可真奇怪啊!
6既东封郑 ,又欲肆其西封 ;不 阙秦,将焉取之 ?
已经向东把郑国作为疆界,又想扩张西 部的疆界。如果不亏损秦国,晋国从哪 里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 重点:封、西、阙、焉
7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 无能力也已
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 做不成什么了 重点:已通矣
8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许君焦瑕 , 朝济而夕设版焉 ,君之所知也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行李之 往 来 ,共其乏困 ,君亦无所害。
假如放弃( 灭)郑(的打算),而让郑 国作为您秦国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 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 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 害处。 重点:东道主 、行李、共
4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使秦国受损而使晋国受益,希望您考虑这 件事。 重点:阙、图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
从师的风尚 取独 承接连词 低于
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 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
超出(一般人)
……的原因
以……为耻
尚且,还
揣度语气副词,大约,大概
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 要人没有疑惑就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 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 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 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 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原因)大概都出在这里吧!
5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 而 敝之 ,不仁;矢其所与,不知 ; 以乱易整 ,不武。吾其还也。
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借助 了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 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代 替整齐,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
重点:微、夫人、敝、所与、易、其
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 且贰于楚也。
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 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对楚国 怀有二心。 重点:无礼于晋 状语后置 贰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 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 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用灭 掉郑国(的方法)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 地呢?邻邦的国力变得雄厚了,您的国 力也就变得削弱了。 重点:鄙、其、焉、陪、厚、薄
• 8、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 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 8、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 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 译: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没有强 劲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尘土,向下喝地 下水,这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3、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 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介词,在
介词,比
承接连词
发语词
以之为师
哪里知道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 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 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
取独 存在的地方 因此,所以
存,师之所存也。
出生在我前头(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早于我,我 (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出生在我后面(的 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 (他),把他当做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 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 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 师所在的(地方)。
翻译下列句子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老师,是靠他来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决疑 难问题的人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 3、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 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 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 这个原因引起的吧!
先秦及秦汉散文
普遍
音节助词,不译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 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