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练习题人教版经典一、中考化学科普阅读题1.阅读下面科普短文(改编自屠呦呦2015年12月7日瑞典演讲稿)。
很多中药古方都提到了青蒿入药抗疟疾,但当1971年开始从青蒿中提取有效成分时,结果却总是不理想。
屠呦呦研究组反复研究中医古籍,其中“青蒿一握,以水两升渍,绞取汁,尽服之”激发了她的灵感。
是不是高温下破坏了青蒿中抗疟的有效成分?屠呦呦立即改用乙醚在较低温度下进行提取,成功获得了抗疟有效单体的提纯物质,命名为青蒿素。
完成样品纯化后,通过元素分析、光谱测定、质谱及旋光分析等技术手段,测定相对分子质量为282,得出了青蒿素的化学式。
但青蒿素的具体结构是什么样的呢?有机所得专家做了一个定性实验,加入碘化钾后,青蒿素溶液变黄了,说明青蒿素中含有过氧基团;而后专家又通过X射线衍射法等方法,最终确定了青蒿素是含有过氧基的新型倍半萜内酯。
由于自然界中天然青蒿素的资源是有限的,接下来就要把自然界的分子通过人工合成制成药物。
在这一过程中,研究组又有一项重大研究成果,获得了青蒿素的衍生物。
衍生物之一是双氢青蒿素,它也具有抗疟的疗效,并且更加稳定,水溶性好,比青蒿素的疗效好10倍,进一步体现了青蒿素类药物“高效、速效、低毒”的特点。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从中国古代青蒿入药,到2004年青蒿素类药物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对抗疟疾的首选药物,经历了漫长的历程。
将下列三项针对青蒿素的研究按时间先后排序______(填数字序号)。
① 确定结构② 分离提纯③ 人工合成(2)屠呦呦用乙醚提取青蒿素,获得成功的关键在于改变了哪种条件:______。
(3)青蒿素分子中碳、氢、氧原子个数比为______。
(4)向无色的双氢青蒿素溶液中加入碘化钾,实验现象为______。
(5)根据上述文字介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填字母序号)。
A.确定了青蒿素的组成元素,由此就可以确定青蒿素的化学式B.青蒿素是含有过氧基的新型倍半萜内酯C.由于自然界中有青蒿,因此我们应用青蒿素时只需从青蒿中提取即可【答案】(1)②①③ (2)温度(多答溶剂不扣分)(3)15:22:5(4)溶液变为黄色(5)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短文中的叙述可知,(1)从中国古代青蒿入药,到2004年青蒿素类药物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对抗疟疾的首选药物,经历了漫长的历程。
将下列三项针对青蒿素的研究按时间先后排序② 分离提纯;① 确定结构;③ 人工合成;(2)屠呦呦用乙醚提取青蒿素,获得成功的关键在于改变了温度和溶剂;(3)青蒿素分子中碳、氢、氧原子个数比为15:22:5;(4)向无色的双氢青蒿素溶液中加入碘化钾,实验现象为溶液变为黄色;(5)根据上述文字介绍,说法正确的是青蒿素是含有过氧基的新型倍半萜内酯。
考点:科普知识2.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一段时间以来,网传隔夜菜、肉类腌制品不能吃,是因为含亚硝酸盐。
对于亚硝酸盐大家有众多疑问。
疑问一:亚硝酸盐是什么东西?亚硝酸盐是一类无机化合物的总称,主要指亚硝酸钠(NaNO2),它是白色或淡黄色粉末,有咸味,易溶于水。
它是一种常见的食品添加剂,广泛用于各种火腿、酱卤肉等熟肉类食品加工,作为防腐剂和护色剂。
国家对食品中含有的亚硝酸盐的最大含量限定为:蔬菜4mg/kg,肉类 3mg/kg。
疑问二:亚硝酸盐的“毒”从何来?亚硝酸盐本身并无致癌效应,它被吸入血液 1~5 分钟后,就已经分解。
亚硝酸盐在胃中酸性环境下,易与氨基酸的分解产物发生反应,产生致癌物。
当摄入维生素 C 时可以阻止致癌物产生。
疑问三:隔夜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会超标吗?实验人员准备了清炒菠菜、清炒芹菜和小白菜炒肉,三种菜各自被分成 6 份,常温和冷藏条件下各保存一半。
实验人员分别取 1 小时后、6 小时后、20 小时后的剩菜,经过捣碎、提取、离心、过滤,取出汤汁。
通过比色法逐一测得样品中亚硝酸盐含量,如下图所示。
实验结果表明,三种菜在放置 20 小时后,无论常温还是冷藏,亚硝酸盐含量虽均有增加,但都远未超过国家标准。
疑问四:摄入多少亚硝酸盐会对人体产生危害?人体对亚硝酸盐的一次性安全摄入量为每千克体重 0.2 mg。
我们日常吃的大米、蔬菜、肉品里面几乎都含有亚硝酸盐。
有数据显示,人体摄入的亚硝酸盐 80%来自蔬菜。
如果你体重 50 kg,即使一次性吃 2.5 kg 蔬菜也是安全的。
因此,将亚硝酸盐摄入量控制在安全范围内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亚硝酸钠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
(2)人体对亚硝酸盐的一次性安全摄入量为____________。
(3)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_____。
A.“吃隔夜菜会致癌”是没有科学依据的B.常温储存及冷藏储存条件下,亚硝酸盐含量均呈增加趋势C.适量吃富含维生素的新鲜蔬菜水果,有利于抑制致癌物的产生D.从实验数据中发现蔬菜类的隔夜菜亚硝酸盐含量要高于含肉类的隔夜菜(4)亚硝酸钠是实验室常用的试剂,实验室一般用亚硝酸钠溶液与氯化铵溶液反应来制取 N2。
N2的化学性质十分稳定,但在一定条件下能与 H2部分化合生成 NH3。
如图为制取少量 NH3的装置(获取 H2的装置已略去):①C 装置的硬质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
②反应时 N2和 H2的质量比____________如果按此比例进行反应,反应时,D 中导管口有气泡逸出,说明逸出气泡的原因(已知 NH3极易溶于水):_________。
③B 中浓硫酸的作用是________。
④用实验方法证明确实有 NH3生成________。
【答案】+3 价每千克体重 0.2mg ABC N2+3H2△2NH314:3;未反应的氢气和氮气通过 D 中的水时产生气泡除去氢气、氮气中的水蒸气(干燥氢气和氮气)反应结束后,取少量 D 中的液体于试管中,滴加酚酞溶液,观察到溶液变为红色,证明反应生成了氨气【解析】(1)亚硝酸钠中钠元素显+1价。
氧元素显-2价,设亚硝酸钠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x,根据化合物化合价代数和为0,则+1+x+(-2)⨯2=0,解得x=+3;(2)从题目信息可知,人体对亚硝酸盐的一次性安全摄入量为每千克体重 0.2 mg;(3)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有题目信息可知,“吃隔夜菜会致癌”是没有科学依据的,正确;B、实验结果表明,三种菜在放置 20 小时后,无论常温还是冷藏,亚硝酸盐含量虽均有增加,正确;C、适量吃富含维生素的新鲜蔬菜水果,有利于抑制致癌物的产生,正确;D、从实验数据中发现蔬菜类的隔夜菜亚硝酸盐含量要高于含肉类的隔夜菜,错误。
国家对食品中含有的亚硝酸盐的最大含量限定为:蔬菜4mg/kg,肉类 3mg/kg。
(4)①C 装置的硬质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2+3H22NH3;②反应时 N2和 H2的质量比即为相对分子质量比,即28:(2⨯3)=14:3;如果按此比例进行反应,反应时,D 中导管口有气泡逸出,说明逸出气泡的原因(已知 NH3极易溶于水):未反应的氢气和氮气通过 D 中的水时产生气泡;③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故B 中浓硫酸的作用是除去氢气、氮气中的水蒸气(干燥氢气和氮气);④证明确实有 NH3生成的实验方法:因为NH3极易溶于水,故反应结束后,取少量D 中的液体于试管中,滴加酚酞溶液,观察到溶液变为红色,证明反应生成了氨气。
3.阅读短文后回答下列问题。
燃料电池(Fuelcell),是一种使用燃料进行化学反应产生电能的装置,最早于1839年由英国的Grove发明。
燃料的选择性非常多,包括纯氢气(H2)、甲醇(CH3OH)、乙醇(CH3CH2OH)、天然气,甚至于现在运用最广泛的汽油,都可以作为燃料电池的燃料。
这是目前其他所有动力来源无法做到的。
而以燃料电池做为汽车的动力,已被公认是二十一世纪必然的趋势。
2017年,我国共有8个品牌的10款车型燃料电池汽车在产,总产量为1272辆,2018年国产燃料电池汽车已经超过3000辆。
燃料电池是以特殊催化剂作电极使燃料与氧气发生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因其不需推动涡轮等发电器具,也不需将水加热至水蒸气再经散热变回水,所以能量转换效率高达70%左右,足足比一般发电方法高出了约40%;优点还不只如此,其二氧化碳排放量比一般方法低许多,且水又是无害的生成物,所以燃料电池是一种高效、低污染装置。
燃料电池主要由正极、负极、电解质溶液和外部电路4部分组成,其正极和负极分别通入燃料气和氧气(空气),负极上燃料气放出电子,外电路传导电子到正极并与氧气结合生成离子,在电场作用下,离子通过电解质转移到负极上再与燃料气进行反应,最后形成回路产生电能。
与此同时,因为燃料自身的反应及电池存在的内阻,燃料电池也要排出一定的热量,以保持电池恒定的工作温度。
右图是甲烷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1)燃料电池是将_________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________。
A 化学反应放出的能量可以是光能、热能、电能等B 燃料电池可以广泛用于新能源汽车。
C 氢燃料电池汽车所需要的H2可电解水生成。
D 燃料电池都要排放CO2气体(3)写出甲醇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
(4)甲烷燃料电池释放能量的总反应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
【答案】化学 D 2CH 3OH+3O 2点燃2CO 2+4H 2O CH 4+2O 2+2KOH 催化剂K 2CO 3+3H 2O 【解析】【分析】【详解】(1)根据短文:燃料电池(Fuelcell ),是一种使用燃料进行化学反应产生电能的装置,可知燃料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2)A 化学反应放出的能量可以是光能、热能、电能等,正确;B 据短文可知,燃料电池做为汽车的动力,已被公认是二十一世纪必然的趋势,燃料电池可以广泛用于新能源汽车,正确;C 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氢燃料电池汽车所需要的H 2可电解水生成,正确;D 、氢燃料电池不会排放二氧化碳气体,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D 。
(3)甲醇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方程式为:32222CH OH+3O 2CO +4H O 点燃; (4)甲烷燃料电池的总反应为:通入燃料甲烷的一极为电源的负极,发生氧化反应,由于电解质溶液呈碱性,则负极电极反应式为:--2-432CH +10OH -8e CO +7H O ═,通入氧气的一极为正极,发生还原反应,正极电极反应式为:--222O +8e +4H O=8OH ,电解质溶液为氢氧化钾,两式相加得到总反应方程式为:42232CH +2O +2KOHK CO +3H O 催化剂。
4.阅读下面的科普短文在离地面约25km 高空处有一层厚度极薄的气体层,主要成分是臭氧(O 3),它是地球上一切生命的保护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