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与气候知识点归纳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一)大气的组成1.干洁空气:①氮(占78%)是地球上构成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②氧(占21%)是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③二氧化碳(含量少),是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④臭氧(含量少),吸收紫外线,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2.水汽、固体杂质一——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1.对流层①集中了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水汽、杂质;②厚度随纬度而变化,低纬厚,高纬薄;③特点:地面是对流层的主要直接热源,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海拔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ºC;④空气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都是发生在这一层,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
2.平流层①在22-27千米高度处,有大量吸收紫外线的臭氧层;②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③气流以平流运动为主;④天气晴朗大气平稳(利于飞机高空飞行)。
3.高层大气①气压低,空气密度小;②有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短波,对无线电短波通讯有重要作用。
二、大气的热力状况(一)大气的热力作用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太阳辐射的波长:红外区﹥可见光区﹥紫外区(热短波,冷长波)。
①吸收作用:有选择(二吸一不吸:水汽、二氧化碳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线;臭氧吸收波长较短的紫外线;对能量强的可见光吸收的很少)。
②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厚反射作用强,夏天白天多云不太热,因为云的反射减少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③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波长较短的蓝紫光易被散射,故天空成蔚蓝色)。
④影响削弱大小的主要原因:太阳高度角太阳高度角大,削弱少,到达地面太阳辐射多;反之少(各纬度削弱不同)。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效应:①地面增温:地面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大气增温: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保温:大气逆辐射将大部分热量还地面(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
②大气的温室效应过程:太阳辐射→地面吸收→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大气增温→大气辐射→地面增温。
③晴朗:白天气温高(大气削弱少),夜晚气温下降快(大气逆辐射弱),日温差大。
阴雨:白天气温低(大气削弱多),夜晚气温下降慢(大气逆辐射强),日温差小。
3.意义:①减少了气温日较差;②保证地球适宜温度,形成了人类生存的温度环境;③维持全球热量平衡。
(二)全球热量平衡就整个地球多年平均状况来看:地球收入的热量与支出热量相等,人类活动使二氧化碳增多,导致热量失衡,引起全球变暖。
三、大气的运动(一)能量来源:太阳辐射(二)原因:①大气运动根本原因:高低纬度间的温度差异;②水平运动(风)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三)大气运动的方式:①垂直运动:气流上升或下沉;②水平运动:风。
(四)运动基本类型1.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概念:由于空气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①原因:冷热不均引起气流上升或下沉运动,并导致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的差异;②形成:地面受热不均→空气的垂直运动→密度差变化→同一水面的气压差→空气的水平运动(近地面:热高压,冷低压);③常见的热力环流: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
海陆风:白海黑陆;山谷风:白谷黑山;海风:海洋吹向陆地;山风:山顶吹向谷底;城市风:市区上空流向郊区,郊区近地面流向市区。
2.大气的水平运动一风①气压梯度: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②水平气压梯度力:只要水平面上存在气压梯度,就产生了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力,方向:垂直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就越大,风力越大。
③地转偏向力:北右南左,只影响风向,不影响风速;摩擦力方向和风向相反,即影响风向又影响风速。
④高空大气的风: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风向与等压线平行;⑤近地面风: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与摩擦力共同作用、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四、全球性大气环流(一)概念:具有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作用:调整全球的水热分布(二)三圈环流(重点!)1.组成:0-30°低纬环流;30-60°中纬环流;60-90°高纬环流;2.表现:在近地表形成七个气压带(低压上升气流,高压下沉气流,低压湿,高压干)和六个风带(如右图);3.极锋:60度附近,由盛行西风和极地东风相遇形成;4.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①原因:太阳直射点随季节的南北移动;②移动方向: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南半球夏季南移,冬季北移。
(三)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1.南半球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气压带呈带状分布。
2.北半球海陆相间分布,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使气压带呈不连续分布状态,气压呈块状分布(下图)。
(北太平洋)(北大西洋)3.夏季,大陆增温比海洋快,大陆上形成低压,如亚欧大陆上的印度低压,把副热带高压带切断,在北太平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压,在北大西洋上形成亚速尔高压。
4.冬季,大陆降温比海洋慢,大陆上形成高压,如亚欧大陆上的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把副极地低压带切断,在北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在北大西洋上形成冰岛低压。
(四)季风环流(东亚季风最典型)(重点!)1.东亚季风: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风向:冬季西北风、夏季东南风分布:我国东部,日本,朝鲜半岛等地2.南亚季风:成因: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②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风向:冬季东北风、夏季西南风分布:印度半岛和我国西南等地南亚夏季风的成因--南半球东南信风北移过赤道右偏成西南风3.季风的共性特点:①冬季风:陆地吹向海洋,低温干燥,风力强劲②夏季风:海洋吹向陆地,高温湿润多雨③雨热同期;降水量季节变化大,易有旱涝灾五、常见天气系统1.冷锋和暖锋(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是冷锋)2.气旋和反气旋气旋反气旋北半球气旋反气旋图示气压状况低气压高气压水平气流北半球北逆南顺,向中心辐合北顺南逆,向四周辐散南半球垂直气流上升下沉天气状况多阴雨天气天气晴朗典型天气夏秋季节,我国东南沿海的台风我国长江流域的伏旱天气,我国北方的“秋高气爽”好天气3.锋面气旋①气旋的低压槽线上气流以辐合为主,易形成锋面。
反气旋的气流是辐散的,冷暖空气不能相遇,不会形成锋面。
②低压槽:由低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低压槽中各等压线弯曲最大处的连线叫做槽线。
③高压脊:由高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高压脊中各等压线弯曲最大处的连线叫做脊线。
④等压线或等压面上点的气压值相等,等压线越密集,气压梯度力越大,风速越大;反之越小。
⑤左图中气旋东部偏南风来自较低的纬度,气温较高,当它向北移动时,遇到较高纬度的冷空气就形成了暖锋(图中CD附近)。
同样的,气旋西部气流是来源于北方高纬度地区的偏北风,南下会遇到较低纬度的暖空气而形成冷锋(图中AB附近),这样地面天气系统中的锋面气旋便形成了。
北半球的气旋是一个按逆时针方向流动的旋涡,它同样也带着已生成的锋面随气流呈逆时针方向移动。
六、气候的形成和变化(重点!)(一) 气候两主要要素:气温和降水(二) 气候形成因子:①太阳辐射②下垫面状况③大气环流(调节全球热量和水分,本身是一种气候现象)④人类活动(三)气候成因:1.三种季风气候成因:冬夏季风交替控制。
2.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气候:地中海气候(副高和西风);;热带草原气候(信风和赤道低压)。
3.单一气压带和风带控制气候: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压);温带海洋性气候(西风)4.几类重要气候的成因:①地中海气候:南北纬30-40之间大陆西岸;冬受西风控制,夏受副高控制;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
②热带草原气候:南北纬10-20度之间;全年高温,干湿季明显交替,雨季受赤道低压控制,干季受信风控制。
③温带海洋性气候:南北纬40-60之间大陆西岸;全年受西风控制,气候暖湿。
④热带雨林气候:赤道附近;全年高温多雨,终年受赤道低压控制。
(四)气候分布:①大陆东岸:三种季风气候②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③大陆内部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2.根据提供的气温和降水资料,一般可分为全年几个月或各月气温和降水的统计表,按照一定的标准来判断气候类型的方法,称为数据法。
A 、 从气温上看,可将世界气候类型归纳为以下五种:(见3、 八字方针法 以“温”定带,以“水”定型。
具体步骤如下:A 、 先以气温定带(气候带),缩小范围 全年平均气温高于20℃,最低气温月均温在15℃以上,为热带(包括四种)气候。
最冷月均温在0-15℃之间,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或季风性湿润气候、地中海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
最冷月均温低于0℃,为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
B 、 (四)气候变化 20亿年来,地球气候冷暖干湿交替,周期不一,出现过三次大冰期 ,十九世纪以来:气候有变暖趋势。
七、全球环境问题:(一)、全球变暖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二氧化碳能强烈吸收地面放出的红外线长波辐射,使气温升高。
(二)、臭氧层破坏1.原因:使用冰箱、空调释放出大量氟氯烃化合物,通过光化学反应大量消耗臭氧,使到达地面的太阳紫外线增加。
2.危害: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同时也会使全球变暖。
3.解决措施: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物质的排放,积极研制新型的制冷系统,加强国际合作。
(三)、酸雨的危害1.定义:一般把pH小于5.6的降水称为酸雨。
2.成因: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等,不断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硫和氮氧化合物等酸性气体所致。
3.我国的酸雨:①类型以硫酸型酸雨为主。
②分布: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南部地区,我国的重酸雨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四川盆地。
4.危害:①使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繁殖;②使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③危及人体健康;④腐蚀建筑物等。
5.防治:①减少人为硫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的排放是防治酸雨的根本途径;②研究煤炭中硫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是防治酸雨的有效措施。
THANKS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课件等等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