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年七下历史期末专题复习

2019年七下历史期末专题复习

2019年七下历史期末专题复习
【一、时代特征】
隋唐:繁荣与开放的时代宋元:民族政权并立(经济重心南移、民族交融)
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清朝:盛世危机)
【二、统治措施】
一、隋朝:(二世而亡、“昙花一现”、统一的王朝)
隋炀帝奢侈、残暴。

在位期间,营建了一系列重大工程,屡次发动战争,致使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

导致农民起义爆发,最终在618年,隋朝灭亡。

二、唐朝:
1.唐太宗统治措施:
(1)唐太宗虚心纳谏,从善如流(魏征);广纳贤才,知人善任;(房玄龄、杜如晦)。

(2)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

在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民族关系上,唐太宗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影响: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称为“贞观之治”。

2.武则天统治措施:
(1)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2)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3)减轻人民负担,重视发展生产。

影响: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3.唐玄宗的统治措施:
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在贤相姚崇和宋璟的辅佐下,实行改革: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影响:唐玄宗在位前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4.安史之乱:
唐玄宗在位后期,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各地的节度使势力日益膨胀。

755年爆发安史之乱,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

三、宋朝:
1.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措施:
a.集中军权: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b.集中行政权: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设宰相、副宰相若干人,共同议政;还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在地方,派文臣担任长官,并三年一换;设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设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c.作用: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2.重文轻武政策:
原因: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的弊端重现;
积极影响: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消极影响: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办事效率下降,增加朝廷财政支出。

四、元朝:
1.在中央,设置中书省(行政);枢密院(军事);御史台(监察)
4.商业:
城市宋代商业的繁荣超过前代。

宋代最大的城市是开封和杭州。

经商空间不受限制,出现街市;经商的时间不再受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

乡镇形成了新的商业区,叫作草市。

商港宋朝海外贸易超过前代。

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朝廷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宋代的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

纸币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瓦子开封城内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作“瓦子”。

(原因:城市的繁荣,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不断壮大。

)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

三、明朝:
1.农业:明代引进了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花生、向日葵、甘薯和马铃薯等。

2.手工业:棉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

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

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

3.商业: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出现了商帮,山西的晋商、安徽的徽商。

四、清朝:
1.农业:a耕地面积增加,大片荒地开垦成农田;b兴修水利,治理河流;
c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提高粮食产量。

2.手工业:a.手工业品种繁多,产品精良。

b.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其中有些颇具规模。

d.明朝中后期,我国江南地区出现资本主义的萌芽(织机五六百张;手工工场达2500家,织工超过50000人。

)
3.商业:a.清朝前期的商业很发达,陆路和水运的商旅往来频繁,各地的商品贸易十分兴盛,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

b.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

山西的晋商和安徽的徽商。

4.闭关锁国:广州、广州十三行、影响。

【四、新疆、西藏、台湾】
一、台湾:
三国时,孙权派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和内地的联系。

隋唐时,隋炀帝三次派人到流求
开始归中国管辖:元朝——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琉球)
明朝:1662年2月,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

(意义:至此,被荷兰侵略者占据了38年的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清朝:1.1683年,清朝打败郑氏,台湾归入清朝的版图。

2. 1684年设置台湾府;(意义: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台湾的社会经济发展也步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3.1885年设置台湾省。

二、西藏:
唐朝:唐蕃和亲(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

开始归中国管辖:元朝——宣政院(意义: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管辖下的一个区域。


清朝:1. 1727年设置驻藏大臣。

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
2.册封:顺治册封达赖喇嘛,还拨专款重修布达拉宫。

康熙时,册封“班禅额尔德尼”。

此后,历代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

3.1793年,清朝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标志着中央政权对西藏地方行使主权达到制度化、法律化的程度。

4.作用:通过以上措施,清朝有效加强对西藏的管辖。

布局特点:明朝北京城有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

宫城即紫禁城,是北京城的核心,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

整个北京城平面呈“凸”字形,由一条中轴线纵贯南北,从宫城到外城都以这条中轴线对称展开,均衡布局,形成完整而和谐的巨大建筑群。

【十、科举制】
一、隋朝:
1.建立:隋文帝废除了前朝的注重门第的选官制度,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2.意义: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此后,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1300多年。

二、唐朝
1.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2.武则天:创立殿试制度;
三、宋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影响: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四、明朝:
1.八股取士:明朝提倡尊孔崇儒。

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

答卷要由八个部分组成三句承题,两句破题,称为“八股文”。

2.影响: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

应试的人为了能够被录取,只有死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

【十一、常考字】
一、隋唐:隋炀帝涿郡、余杭曲辕犁、筒车吐蕃、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天可汗
颜真卿、欧阳询阎立本、吴道子鉴真、玄奘、天竺、《大唐西域记》
二、宋元:赵匡胤澶渊之盟铁木真、忽必烈澎湖巡检司、琉球、宣政院占城稻
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关汉卿、《窦娥冤》毕昇火铳
三、明清:朱元璋丞相锦衣卫八股文景德镇郑和、戚继光、倭寇、反侵略、嘉峪关
李时珍《本草纲目》宋应星《天工开物》徐光启《农政全书》文字狱闭关锁国
汤显祖《牡丹亭》施耐庵《水浒传》罗贯中《三国演义》吴承恩《西游记》紫禁城
曹雪芹《红楼梦》章回体郑成功、荷兰新疆、伊犁将军、噶尔丹、大小和卓、乾隆
西藏、驻藏大臣、顺治、达赖喇嘛、康熙、班禅额尔德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