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下历史期末复习 讲义

七下历史期末复习 讲义

第六学习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第1课从“开皇之治”到“贞观之治”1.581年,杨坚称帝,以长安为都城的隋朝,改年号开皇。

589年灭亡了陈朝,结束分裂局面。

形成国家富庶、社会繁荣的盛事局面,史称“开皇之治”。

2、李渊在晋阳起兵反隋,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杀,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

3.626年,李世民唐太宗。

他遵从“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古训,基本上做到了广开言路。

4、唐太宗任用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等在三省六部制担任要职。

5、唐太宗允许农民交纳一定的实物(丝绢或麻布)来替代劳役。

(生产工具:筒车—灌溉工具,曲辕犁—耕地工具)6.唐太宗实行恩威并施的政策,改善民族关系。

用和亲、封赏的方法笼络顺从唐朝的少数民族贵族上层。

他立即派兵迎击,直至把东突厥灭亡。

被拥戴为“天可汗”。

7.贞观年间,出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国力强盛的局面,称为“贞观之治”。

第2课走向全盛的唐朝1.惟一的女皇帝是武则天,690 年称皇帝,国号为周。

提拔了姚崇、宋璟有才干的人。

2、712年,李隆基当了皇帝,他就是唐玄宗。

3、任用贤能是唐玄宗开元年间用人的基本原则,他让姚崇、宋璟担任宰相,按照唐太宗“宽仁”的原则,唐玄宗废除了武则天时代的酷刑苛法。

经过唐玄宗的治理,经济文化又有了新的发展,开元年间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杜甫《忆昔》)第3课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1、从三国到南北朝,主要用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

2、隋朝时,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下令“分科举人”。

隋炀帝开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创立。

科举成为唐朝选拔官员的最重要的方式。

3.科举制度的基本特征是分科考试、则优录取。

4.唐朝时科举分为常科和制举两大类。

5、唐朝时,进士科成为科举制度的主导。

其次是明经科。

6、制举是皇帝为选拔“非常之人”而设置的特科。

7、科举制度是一种新的选官制度,它的出现表明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已从推荐考察为转变以考试为主。

通过较为公开公平的考试,一批有真才实学的人进入各级政权。

前后延用了1300年,对我国历史有深远影响。

第4课唐朝的民族关系1.唐朝时,生活在青藏高原的吐蕃是藏族(民族)的祖先。

2.7世纪前期,吐蕃松赞干布统一各部。

唐太宗决定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3.唐中宗时,吐蕃赞普尺带珠丹,唐中宗把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

尺带珠丹上书唐朝皇帝:吐蕃和唐朝已经为“合同为一家”。

823年,唐朝和吐蕃正式结盟,并建立会盟碑。

4.唐朝初年,彝族和白族的先民在今云南洱海一带建立了六个政权,8世纪初,蒙舍诏统一各诏,南诏政权。

唐玄宗册封南诏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

5.回纥是维吾尔族的祖先。

回纥首领骨力裴罗建立回纥汗国,唐玄宗封他为怀仁可汗。

755年唐朝发生安史之乱,回纥帮助收复长安、洛阳,回纥改称为回鹘。

第5课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1.为密切中日两国关系,学习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日本官方十多次派使节到唐朝访问。

空海、阿倍仲麻吕、吉备真备是突出的代表。

2.唐高僧鉴真六次东渡,到达日本,讲授佛学理论,传播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促进了日本佛学、医学、建筑和雕塑水平的提高。

3.中国古代称印度半岛为天竺。

贞观年间,玄奘从长安出发,到天竺学习佛学,求取佛经。

把佛经译成汉文,成为研究佛教和古印度文化的重要资料。

又写成《大唐西域记》。

《西游记》中唐僧原形是唐朝僧玄奘。

是根据玄奘西行的故事改编的。

第七学习主题民族关系的发展与经济重心的南移第1课辽、宋、西夏、金的并立1.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

947年耶律德光改国名为辽。

2、960年,赵匡胤发动兵变,改国号为宋,定都东京(今河南开封),史称北宋。

结束了唐末以来的藩镇割据局面。

3、11世纪初,西北地区的羌族分支—党项族逐渐发展起来。

1038年。

元昊称帝,定都兴庆(今宁夏银川),国号大夏,史称西夏。

3.1004年辽军进攻宋朝,进抵澶州城,在宰相寇准的劝说下,宋真宗亲征,1005年,宋辽议和,史称“澶渊之盟”。

4、西夏和北宋,1044年达成和议。

双方在交界地带设置贸易市场。

5、1115年,女真族领袖完颜阿骨打在会宁府建立金朝。

1125年灭辽,1127年攻下北宋都城东京。

北宋灭亡。

赵构就是宋高宗,以临安为都城。

历史上称赵构重建的宋朝为南宋。

6、抗金雄师中,岳飞所统率的岳家军是最为突出的一支。

7.1141年底,南宋和金订立和约,宋高宗和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杀害。

第2课南方经济的发展1、南方农民扩大耕地面积,开辟圩田,在丘陵山地修造梯田。

太湖流域水稻产地是苏州和湖州一带。

北方的小麦、粟和豆类在南方扩大种植。

棉花成为南方重要的经济作物。

2、南宋时棉纺织业。

景德镇(今属江西)成为著名的制瓷中心。

(青白瓷)3、北宋“交子”的纸币在四川地区出现。

这是世界上最早发行和流通纸币。

南宋“会子”。

4.南宋的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是临安。

5、两宋时期著名的对外贸易海港大多在南方,有广州、泉州等。

设市舶使进行管理。

6.从三国时期开始,我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唐朝中期速度加快,两宋时期南方已成为全国经济的重心。

(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南方相对安定的政治环境,南方的自然资源优越)7、南方的水稻已是全国产量最多的粮食作物,苏州和湖州成为天下闻名的“粮仓”。

南方赋税比重超过北方,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支柱。

第3课宋代的社会生活1.麻布仍是主要衣料,南宋时以棉布作衣料。

不同行业的人,穿着不同行业特征的服装。

2、在宋代,北方人仍以面食为主食,南方人仍以米饭为主食。

北方人多以羊肉为肉食,南方人除吃猪肉,鱼肉已成为桌上的大餐。

宋代开始普遍食用植物油,北方已有用麻油煎食物的记载。

城乡居民以柴草为燃料,但东京等地烧煤已很普遍。

3.宋代南方最好的代步工具是轻舟小船。

4.宋代农民的住房:茅屋,城市平民:平房为主。

贵族官僚:园林式建筑。

5.东京是北宋最繁华的城市,超过100万。

“夜市”,“晓市”,城内有专门供人们娱乐的场所—“瓦子”。

“瓦子”里面专供舞台演出的地方叫“勾栏”。

南宋的都城临安,市内供人们娱乐消遣的场所是瓦舍第4课成吉思汗与忽必烈1.12世纪时,蒙古族是生活在我国北方的一支古老的游牧民族。

2.翰难河流域的一个部的杰出首领铁木真统一蒙古草原,形成蒙古汗国。

1206年他被尊推为成吉思汗。

3.1271年,忽必烈正式定国号为元,1272年忽必烈定都大都,1276年元军攻占南宋都城临安,南宋政权灭亡。

1279年元朝统一中国。

在元军向南推进的过程中,遭到了以文天祥为代表的南宋军民的顽强抵抗。

4.元朝的繁荣在《马可·波罗行记》一书中有充分的反映。

5、元朝在中央设置了管理全国政务的中书省,增设宣政院,专门负责对全国佛教事物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的管理。

在地方,设立行中书省(简称行省)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

元朝设置澎湖巡检司作为管理琉球(今台湾)和澎湖列岛的专门机构。

6、元朝时期,已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族、女真族人同当地汉族人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逐渐融合在一起,被统称为汉人。

一些由中亚、西亚迁到中国居住的各族人,同汉、蒙古、畏兀尔等族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形成了一个具有独特生活习惯和文化特点,并且都信奉伊斯兰教的新民族——回族第八学习主题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第1课明清专制集权的加强1、1351 年农民起义。

1368年初,朱元璋在应天(今南京)称帝,建立明朝,年号洪武。

朱元璋就是明太祖,1368年明军攻占大都,元朝灭亡。

3.朱元璋为加强君权,以谋反的罪名诛杀了丞相胡惟庸后,废除了延续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和中书省,把朝廷的政务分别给六部处理。

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这一措施使皇帝直接控制了朝廷的军政大权。

4.明朝君权进一步加强的标志是明成祖时设立内阁,成为协助皇帝决策的中枢机构。

明朝统治者还利用厂卫制度,(厂卫是东厂、西厂、锦衣卫等特务机构的合称)实行恐怖专政,以强化君权。

5.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建立金国,史称后金。

皇太极继位后改女真族名为满洲。

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今辽宁沈阳)称帝,改国号为清。

6.1644 年,清军攻入山海关,打败了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

顺治帝迁都北京,逐渐建立了对全国的统治。

7 清政府的中枢机构是内阁,但受到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制约,权力有限。

8.雍正帝时,建立军机处,协助皇帝处理军务。

乾隆帝时,进一步加大了军机处的权利。

军机处成为皇帝专权的重要工具。

9.明清时期,仍采取科举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吏,但考试的内容和文体形式都发生了重要变化。

题目选自四书五经,考生答卷必须按呆板固定的格式来写,所叙述的内容必须遵循宋朝朱熹《四书集注》的观点,不能有自己的见解。

这就是所谓的八股取士。

八股取士是明清统治者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有力措施,它禁锢人们的思想,阻碍了文化的发展。

明清统治者为了集权的需要,加强思想控制,还大兴文字狱 .文字狱严重地阻碍了我国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

(明清的文字狱最厉害,清朝达到顶峰)第2课明朝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1、明成祖朱棣即位后,为加强与海外的联系,并宣扬国威,命郑和率领船队出使西洋。

2、1405年,郑和率领船队从刘家港(今江苏太仓)出发,到达印度古里后返回,完成了第一次出使西洋的任务。

郑和先后 7 次下西洋,他一共到过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3、郑和下西洋扩大了中国和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使明朝与30多个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

他的远航比著名的欧洲航海家哥伦布的远航早半个世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不愧为世界杰出的航海家。

4、唐朝有人到南洋谋生。

明朝后期,在南洋的华侨超过了10万人。

来自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其中有农民、手工业者及商人。

第3课明清时期的反侵略斗争1.日本的海盗、武士勾结不法商人,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走私、劫掠,称为“倭寇”。

2.明朝中期,民族英雄是戚继光,他组建的军队被称为“戚家军”1561年,倭寇大举进犯台州,戚继光率军与倭寇展开了激烈的对战,基本扫除了浙江沿海的倭寇。

3.荷兰殖民者霸占了我国的宝岛台湾。

1661年郑成功率军进攻台湾,1662年被荷兰殖民者盘踞30多年的台湾终于回到祖国怀抱。

郑成功收复台湾,在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4.17世纪中期,沙俄入侵我国黑龙江流域。

他们以雅克萨、尼布楚为据点,5.康熙在1685年、1686年两次派军围剿。

6.为解决中俄两国边界问题,中俄双方代表通过平等谈判,签订了《尼布楚条约》。

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苏里江流域 (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大片地区都是中国领土,从法律上划定了中俄东段的边界。

第4课清朝对边疆地区的治理1.清初,顺治和康熙先后册封五世达赖和五世班禅。

雍正时,又设置驻藏大臣,代表中央与达赖和班禅共同管理西藏。

“金奔巴瓶”制度确定班禅、达赖继承人时,由驻藏大臣督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