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 西 红 色 文 化 摘要:湘西既是革命老区,也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在长期革命斗争中,这块神秘的土地积淀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高校应将这些红色资源贯穿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借此来弘扬大学生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进而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将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也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湘西,不仅拥有美丽的自然风光与灿烂的民族文化,同时也是一个红色资源颇多的革命老区,拥有血性悍勇、勤勉耐劳之习性的湘西人民,在那段峥嵘岁月里给后人留下了多少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这是一块英雄儿女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之地,更是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实践教育基地。 就以我所在的湖南省怀化市鹤城区为中心,周围就有不少红色旧址,比如芷江县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1945年8月21-23日,侵华日军副总参谋长今井武夫奉冈村宁次之命,飞抵芷江请降之地点。标志着四万万五千万中国人民和世界反法西斯阵营的伟大胜利,宣告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为纪念这一重大历史史实,1947年2月,国民政府在受降地建“受降纪念坊”一座,1985年,芷江县人民政府报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修复开放。1995年扩建、新建纪念抗战胜利展览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是“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6年、1997年连续两年被评为“湖南省最佳旅游景点”,蜚名海内外。 除了芷江受降纪念馆还有位于湖南省会同县坪村镇枫木村的粟裕故居和位于张家界市桑植县洪家关村的贺龙故居。 粟裕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卓越的军事家。在他的故居内还建有粟裕纪念馆与粟裕纪念碑。粟裕纪念馆共有三个展室,主要以粟裕同志生平事迹为依据,通过文献、资料、照片、珍贵文物以及各种图表、字画、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题词,生动形象地再现了粟裕同志光荣战斗的一生。 贺龙是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军事家,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之一。他一生奋斗,出生入死,为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立下了丰功伟绩,为祖国的建设和国防的强大作出了卓越贡献,他不仅是桑植人民的优秀儿子,更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杰出英雄。贺龙故居,位于张家界市桑植县洪家关村,从张家界市区驱车约两个小时,为1975年桑植县政府按原貌所修复的。故居为一湘西常见的木架毛瓦平房,同时在同院内新建了贺龙生平事迹陈列室,此为一砖木结构房屋,共陈列贺龙不同时期的185张照片和50多件文物。旧居门前还有一座风雨桥,建于1916年,贺龙成名后改称为“贺龙桥”。该桥为木质结构,造型古朴,富有民族特色。 贺龙故居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桑植县洪家关,1896年贺龙诞生于此,并在这里度过了青少年时代。 一 、湘西革命老区思想教育资源的精神内涵 革命根据地的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克敌制胜的强大精神武器,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和优良作风,我们惟有深刻领悟它的精髓和核心,才能真正了解革命老区精神。那么,湘西革命老区的精神内涵到底有哪些呢? 1、“湘西革命老区精神”的信念价值是革命理想高于天 坚定信念,就是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信中国革命一定会成功。大革命失败后,湘鄂西地区的革命斗争,同全国革命形势一样,转入了低潮,但是,在革命低潮中,一些坚强的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没有被国民党反动派疯狂的屠杀政策所吓倒,他们在腥风血雨中仍继续苦斗着。贺龙、周逸群等于1928 年3月初,到达湘西桑植的洪家关,在当地人民的支持下,组建了一支三千人、七百余支枪的工农革命军,并攻占了桑植县城,建立了县革命政权。[1](P326)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英勇的湘西儿女,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在生死攸关的考验中,坚定对“山沟里的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谱写了一曲曲为共产主义而牺牲的壮丽诗篇;坚定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信心,呈现了一幕幕为真理而求索的奋斗场面,坚定对“革命必将胜利”的信任,涌现了一幅幅为理想同心干的真实画面。 2、“湘西革命老区精神”是爱国主义的精神 革命根据地精神是对民族精神的创造性传承。湘西革命老区精神并不游离于民族精神之外,而是民族精神传承中的伟大创造。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湘西苗族百年实录》中说:“在1934年11月至1935年11月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时期,湘西人民积极参加游击队、赤卫队、少先队、儿童团、妇救会。他们帮助红军抬担架,运送物资,护理伤员。在蒋介石实行经济封锁,红军极度困难的时刻,湘西群众勒紧裤带,节衣缩食,支援前线。比如说,部队吃盐很困难,老百姓宁愿自己不吃,冒着生命危险把节省下来的食盐送到部队;在反“围剿”的战斗中,湘西子弟纷纷参军参战,据不完全统计,湘西州共有3000多名青壮年参加红军,有一半牺牲于历次革命战争中。红军离开根据地以后,国民党军队伙同地方团防、封建势力,对根据地人民进行血腥镇压,几天间,鲜血洒遍了湘西的山山水水.是什么力量让湘西人民在生死时刻挺身而出,是什么力量使湘西子弟在危险面前奋起抗争,仅仅是一颗爱国之心,仅仅是一种爱国主义精神,才演绎出了一幕幕爱国主义的壮剧。 3、“湘西革命老区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我们党是靠艰苦奋斗起家的,我们党和人民的事业是靠艰苦奋斗不断发展壮大的。当时的湘西地区交通闭塞,经济落后。面对国民党的围剿,以贺龙、周逸群为首的党的领导人号召根据地军民自己动手,丰衣足食。领导开展根据地经济建设,开展土地革命,划分土地,据永顺、龙山、大庸4县统计,根据地内约有60%的地区分了田地,16个区的14.6万人的土家、苗族等各族农民分得田地13.81多万亩。党还带领人民兴修水利,低利借贷,积极发展农业生产,没收外国资本主义企业,建立兵工厂,创办邮电 交通,加速根据地的经济发展。正是因为根据地经济的大力发展,才使党和人民渡过难关,为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4、“湘西革命老区精神”是勤俭节约、艰苦朴素、勇挑重担的”的骆驼精神 “骆驼精神”是我党对任弼时同志道德品质和光辉人格的形象比喻,他担负着沉重担子,走着极为漫长的路,没有休息,只有工作;没有任何要求,只有埋头苦干,任劳任怨,一步一个脚印,负重向前。在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时期,贺龙、任弼时等领导人以身作则,与群众“有盐同咸、无盐同淡” ,勤俭节约,住的房子简陋之极,设施简单,与普通群众无异。这些实际上就是所有革命根据地生活的真实写照,是革命精神的体现,是革命根据地得以巩固和发展的根本所在,中国革命的胜利之路就是这样被“骆驼们”踩出来的。 5、“湘西革命老区精神”是实事求是、勇于创新、与时俱进的精神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成功开辟,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能够坚持实事求是、勇于创新思想路线的结果。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党永葆生机的源泉。1927年,中共中央发动了南昌起义,开始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武装斗争的新时期,南昌起义军南下失利后,中共中央在认真分析中国国情和局势后,做出大胆的决策,决定让贺龙由上海返回湘西,开辟湘鄂西根据地,此后,湘鄂西苏区的党、军队和人民,从1927年秋至1934年秋,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前仆后继,坚持了七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在中国革命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正是因为中共中央面对危机能够有巨大的勇气和超人的胆识,实事求是,敢创新路,才能领导人民开辟出一条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二、湘西革命老区的红色资源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高 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湘西革命老区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年代所形成的具有资政育人意义的历史遗存,是一种以物质形态、信息形态和精神形态表现出来的资源,它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力量源泉,也是当代中国大学生教育的重要资源。湘西革命老区的红色资源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功能独特,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它蕴涵了崇高的理想信念、厚重的 先进文化、丰富的革命精神、高尚的人格魅力,具有超越时空的强烈感染力、说服力、震撼力和强大的教育功能,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德育教育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1、将湘西革命老区红色教育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理想信念是任何一个组织得以维系和生存的基石,也是基于现实又超越现实的希望和愿景,寄托着人民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中国革命必然胜利,共产主义必然实现”,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及其广大革命者共同的理想信念。邓小平指出:“根据我长期从事政治和军事活动的经验,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人的团结,要团结就要有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就是靠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红色资源作为一种承载了我们党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艰苦卓绝的斗争史、可歌可泣的英雄史的重要资源,蕴涵了共产党人至死不渝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 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价值体系多元发展,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构建带来了巨大冲击。针对这一新情况,2008 年5 月,胡锦涛同志在北京大学师生代表座谈会上进行了一次深刻的讲话说:“大学生要不断深化对我国历史和国情的认识,对改革开放30 年伟大进程的认识,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把个人的成长进步融入到推动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时代洪流中去。”用革命老区的鲜活事迹深入进行理想教育,努力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水平,培养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将湘西革命老区红色教育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爱国主义是人们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情感和为她的独立与富强而斗争的献身精神,是动员、鼓舞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动力,是增强国家经济实力、国际实力、民族凝聚力的强大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诞生于中华民族危机与艰难环境中的湘西革命老区红色资源,包含着无数中国共产党人对自己祖国浓烈的挚爱之情,他们把满腔的热血和辛勤的汗水铺洒在国家独立和崛起的坎坷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