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淝水之战的基本史实;熟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民族大融合进程,培养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教学难点】理解北方民族大融合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之间的逻辑关系。
【教学方法】讨论法、问题导学法【课前准备】课件、视频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展示《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部分歌词: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只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提问:这56个民族中有没有历史上曾经出现的匈奴、鲜卑、羯、氐、羌?(可引导学生查阅“中国民族分布图”)如果没有的话,那么他们去哪呢?今天我们就穿越时空隧道,看看那时民族融合的情况!(板书本节课题)教师讲解:本课的内容设计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淝水之战”。
第二部分为“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三部分为“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
首先看第一部分:淝水之战(板书)一、淝水之战教师讲解:317年,皇族司马睿重建晋朝,都城在建康,历史上称为“东晋”。
4世纪后期,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前秦苻坚重用汉人王猛为丞相,励精图治,前秦迅速强大起来,想统一南方地区。
而东晋想收复中原地区,统一全国。
南北方之间的决战是发生在383年的“淝水之战”。
1、阅读材料,思考问题。
材料一丞相王猛说:“晋朝虽然僻处江南,却是华夏正统,目前上下安和。
臣死后,希望陛下千万不可图谋伐晋。
鲜卑、羌等归降贵族终怀二心,迟早要成为祸害,应该逐渐铲除他们。
”材料二“四方基本平安,只剩下南方的东晋还在抗拒王命。
我要亲自统率大军出征,一举荡平江南地区。
以我百万大军,把马鞭扔在长江中,就可以阻断长江水流,征服东晋如同疾风扫秋叶一样。
”(1)材料一王猛曾在哪一政权里担任丞相?该政权是哪一个民族建立的?前秦氐族(2)材料二应该是谁说的话?“四方基本平安”具体指的是什么?前秦皇帝苻坚。
统一黄河流域。
(3)通过材料二判断这位统治者听从丞相王猛的劝告了吗?为讨伐东晋所发动的战役是什么?结果如何?并具体分析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
没有。
淝水之战。
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原因:从前秦看:①民族矛盾严重,军心离散。
②符坚骄傲轻敌,指挥失误。
从东晋看:①将相意见一致,坚决抵抗,士气高昂。
②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
教师提问:从前秦失败的原因来看,你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学生回答: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是人心,得民心者得天下。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阅读课本86—87页,找出与淝水之战相关的成语,并回答淝水之战的特点和影响。
(板书)2、淝水之战的特点和影响。
学生回答:成语: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特点:以少胜多影响:淝水之战后,前秦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东晋在南方的统治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教师提问:我们还学过哪些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学生回答: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官渡之战,发生于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曹操和袁绍之间于官渡展开决战。
曹操兵力约2万,而袁绍兵力多达10万。
战争结果,是曹操胜,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赤壁之战,发生于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曹操和孙刘联军于赤壁展开大战。
曹操兵力约20万,孙刘联军兵力约5万。
战争结果,是曹操兵败,此战形成天下三分的雏型,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
淝水之战,发生于东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以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为代表的“前秦”向东晋进攻,并期望以压倒性的优势吞并东晋。
前秦方参战总兵力为80万,东晋方参战总兵力为8万。
战争结果,是前秦败,此战使东晋王朝的统治得到了稳定,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侵扰,为江南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契机。
淝水之战保住了中华文化的核心部分并使之从“五胡乱华”后得到喘息和重新崛起的机会。
)教师讲解:淝水之战是东晋十六国时期最大的战争。
前秦王苻坚无视内部不稳,降将思乱,民疲兵倦的状况,恃众轻晋,单路突进,战线太长,分散兵力,缺乏协同,对朱序等人的活动没有察觉;初战受挫,即失去信心急于决战,导致大败;东晋则临危不乱,上下一心,一致抵抗,主将指挥若定,并据敌情及时改变方略,适时决战,并坚决实施战略追击,扩大战果,终获全胜,成为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着名战例之一。
淝水之战后,使得东晋王朝的统治得到了稳定,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数民族贵族南下侵扰,为江南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契机,这场战争对于前秦来说,则是促使北方地区暂时统一局面的解体。
慕容垂、姚苌等氏族贵族重新崛起,乘机肢解了前秦的统治,苻坚本人也在两年后被姚苌俘杀,前秦随之灭亡。
淝水之战后,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状态,这种局面随着北魏的建立而结束。
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二部分:北魏孝文帝改革。
(板书)二、北魏孝文帝改革教师提问:请同学们阅读课本87页,找出北魏建立的时间、民族、统一黄河流域的时间。
1、北魏建立的时间、民族、统一黄河流域的时间。
学生回答:建立时间:4世纪后期;民族:鲜卑族;统一黄河流域时间:439年。
教师讲解:鲜卑族为我国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拓跋部为鲜卑人的一支。
自东汉末年以来,逐渐南迁。
南迁后,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开始学习农耕并逐步过上定居的生活;386年,鲜卑族杰出首领拓跋建立魏国,史称北魏。
定都平城,北魏成为北方强国。
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分裂局面。
为了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加强同汉族地主的联系,也为了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494年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
2、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教师提问: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学生回答:(1)政治上,平城保守势力大,改革会受阻。
(2)经济上,平城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
(3)军事上,受北方强敌柔然的侵扰,很不安全。
(4)地理上,平城地理位置遥远,经略南方有困难。
(5)洛阳是历代帝王建功立业的场所,汉文化积淀深。
教师讲解:公元493年太和十八年,孝公元493年文帝把首都从平城迁往洛阳,促成鲜卑人的一次大规模南迁,以及随之而来的全面汉化。
迁都洛阳,使洛阳获得发展和繁荣,同时也为孝文帝进一步实行改革创造了条件。
迁居洛阳的鲜卑人,经过三十年,大体上已经汉化。
一个统治民族仅仅通过30年的时间,就与被统治民族相融合,不能不说是孝文帝汉化政策的极大成功。
孝文帝改革主要在于改革鲜卑旧俗,推行全面汉化政策。
3、结合材料,学习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材料一(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材料二表格:鲜卑族姓氏改为汉姓。
(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改革的什么措施?若有官员在朝廷上说鲜卑语,会受到什么惩罚?这项惩罚显示出孝文帝对“禁北语”持什么态度?措施:说汉语改汉姓惩罚:免官态度:态度坚决材料三公元494年,孝文帝又谓陆睿曰:“……朕修百官,兴礼乐,其志固欲移风易俗。
……正欲卿等子孙渐染美俗,闻见广博。
(朕亲政九年,对百官实行三载考绩,复兴礼乐,志在移风易俗,开导亿万百姓。
朕为天子,何必要迁居中原!正是想让你们的子孙后代逐渐接受好的风俗、博见多闻。
)(2)依据材料三,分析孝文帝实施改革措施的目的是什么?目的在于“移风易俗”,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阅读课本87—88页,找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还包括哪些?学生回答:迁都洛阳;穿汉服;与汉联姻;用汉制;习汉礼。
教师讲解:北魏原都城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对中原地区的统制;而且鲜卑族旧贵竹族势力强大,不离开旧环境,很难让他们接受汉化。
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孝文帝迁都洛阳。
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举措,不仅展现了一代帝王的雄才大略,而且还有其积极作用。
请同学们阅读材料,思考问题。
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材料一北魏时期的洛阳是一座繁华的都城,城内有很大的市场,从四面来的商人汇集字这里,交流着来自不同地方的物品,他们中有很多人说着夹杂鲜卑语的汉语,穿着和汉族一样的服饰,在洛阳城定居下来,从事着商品买卖的活动。
他们一改往日不尊老、养老的陋习,老人得到了子女的照顾。
从他们身上,已经看不出鲜卑族和汉族的区别了。
材料二孝文帝改革以后,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感慨的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孝文帝的改革起到了什么作用?学生回答: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教师讲解: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北方各族人民从事农业生产,注意施肥、选种、饲养等技术的提高。
手工业者的地位也起了变化,他们由官府控制,改为允许民间生产,有些工匠还当了低级官吏。
商品交换也日趋活跃,在孝文帝改革之前,几乎完全废弃货币,迁都洛阳后,首次铸行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改革之后,汉族地主阶级的地位得到提高,获得更多的政治经济特权,鲜卑贵族也完全摆脱了部落旧俗,完成封建化过程,汉族地主和鲜卑贵族的关系得到了调整;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改革是在民族大融合的基础上实现的;改革又反过来促进了各族的进一步融合。
自五族内迁以来的二百年间,上百万人口从北而南,十几个政权交替,汉族与各少数民族、各少数民族之间联系更加密切,虽然仍有民族矛盾和民族斗争,但民族融合却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孝文帝推行汉化措施,促使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融合。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促进了民族融合,方便了对中原地区的管理,也有利于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
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改革家。
他顺应历史潮流,不顾守旧势力的反对,坚持改革,促进了社会发展。
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封建帝王,是一位有胆识的改革家。
孝文帝推行改革的深刻的原因是北方出现的民族融合趋势,孝文帝改革反过来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同时板书第三部分: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思考:北魏孝文帝改革与商鞅变法的异同点儿?(1)相同点:①都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②都促进了政权的封建化,为国家统一创造条件;③都遇到了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碍;④结果都取得了成功。
(2)不同点:①侧重点不同:商鞅变法侧重于富国强兵;而孝文帝改革侧重于制度的更新、迁都和移风易俗。
②目的不同:商鞅变法是为了实现富国强兵以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孝文帝改革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改变鲜卑族的落后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