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练习)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练习)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练习1.通过对官渡之战、淝水之战的学习,我们获得了很多知识。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它们都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B.战后都使我国北方陷入分裂和混乱状态C.这两次战役间隔了一个多世纪D.告诉我们一个做人的道理:骄傲使人失败2.关于淝水之战的表述错误的是()A.淝水之战发生在4世纪后期B.在大臣和军民的支持下,苻坚率军攻晋C.交战的双方是前秦和东晋D.淝水之战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3.下列人物中,与淝水之战有关的是A.曹操B.袁绍C.符坚D.周瑜4.成语“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与中国历史上的哪次战争有关?A.巨鹿之战B.淝水之战C.赤壁之战 D.官渡之战5.“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这道诏书是哪位统治者颁发:A.秦始皇B.汉武帝C.曹操D.北魏孝文帝6.下列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叙述正确的是①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北魏政权②学习汉族先进的经济文化政策是改革的核心内容③改革加速了黄河流域的民族大融合的过程④为北魏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⑤494年,孝文帝把都城从平城迁至咸阳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③⑤7.尊老爱幼、崇尚忠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下列把“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作为重要改革措施的少数民族首领是A.呼韩邪单于B.北魏孝文帝C.辽太祖阿保机D.金太祖阿骨打8.史料解读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

《资治通鉴》记载:“(魏主)今欲断(禁止)诸北语(鲜卑语等),一从正音(汉语)。

……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该史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哪项措施A.迁都洛阳B.改用汉姓C.该穿汉服D.学说汉语9.“……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为此,孝文帝把都城迁到了A.平城B.洛阳C.长安D.建康10.扫一扫某历史词条二维码,结果出现“迁都洛阳、汉化政策、民族融合”等内容。

这一历史词条应是A.周平王迁都洛邑 B.楚庄王问鼎中原C.北魏孝文帝改革 D.隋朝开凿大运河11.如图,观察图示,你认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突出特征是()A.澄清吏治 B.发展经济C.中央集权 D.提倡汉化12.孝文帝的汉化政策措施包括()①用汉姓②穿汉服③说汉话④与汉人通婚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②③④D.③④13.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

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

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材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哪项措施A.改用汉姓 B.改穿汉服 C.学说汉话 D.鼓励与汉族通婚14.在中国古代,改名换姓非同小可,对皇帝来说尤其如此。

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提倡学习汉族文化风俗,带头将自己的鲜卑族姓氏改为汉族姓氏。

这一举动带来的影响是()A.军队战斗力大大提高了 B.加速了民族融合的过程C.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D.加速了中国近代化进程15.以下选项中,最能反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基本特点的是A.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B.统一国家的建立C.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 D.群雄并起与国家分裂16.匈奴、鲜卑、羯、氐、羌五族内迁后,对历史影响最大的是()A.匈奴 B.鲜卑 C.羯 D.氐17.晋江名字的由来:晋人南迁,依江而居,故名晋江。

说明北方汉人大规模南迁晋江流域的朝代是()A、西晋、东晋B、隋朝、唐朝C、北宋、南宋D、元朝、明朝18.北魏统一北方后,于494年把都城从平城迁至。

后又大力推行学习汉族文化风俗的政策,从而加速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过程。

19.人类历史之河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面对历史的洪流,伟大的历史人物直面于变化,求索于天地,选择去改变,创造了一段又一段历史的传奇。

请回答:(1)公元前356年,在城门立柱随后在秦国开展一次巨大改革的商鞅使秦国富强起来,为日后的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请问商鞅变法的背景是什么?(2分)(2)西汉初期遵循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但也随之产生了思想相对混乱的新问题,为了达到思想上的一统,汉武帝采取了谁的建议?并实行了什么措施?(2分)(3)作为鲜卑族的王者,他顺应历史的大洪流,改汉姓、穿汉服、写汉字、说汉语,全面的学习汉族文化。

请问他是指谁?这次改革在历史上又有何作用?(2分)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下图是西晋人口内迁分布图材料二: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

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

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

宜改姓元氏。

诸功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请回答:(1)材料一人口南迁对江南经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主是指谁?本诏令提出什么具体改革措施?(3)孝文帝改革给我们什么启迪?21.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社会转型时期进行的重大改革,两次改革不囿于传统,除旧布新,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请回答:(1)面对社会转型,两次改革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各是什么?(2)依据改革的措施,概括说明两次改革“除旧布新”的形式有何不同,并指出其对历史发展所起的相同作用。

(3)两个事件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启示?参考答案1.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学生对历史上两次著名战役的比较能力,根据所学知识知,官渡之战发生于200年,淝水之战发生于383年,这两次战役都以少胜多,战后北方地区出现分裂和混乱,因此,该题A,B,C正确,D项和题意不符,本题选D。

2.B【解析】公元383年前秦苻坚发生淝水之战,东晋太元八年(前秦建元十九年,383年),东晋在淝水击败前秦军进攻的著名的战略决战,交战的双方是前秦和东晋。

淝水之战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

符坚攻打东晋并没有得到大臣和军民的支持。

故本题选B。

3.C【解析】淝水之战作战双方是前秦的符坚与东晋的谢安、谢玄,因此选C。

此题考查基础知识。

4.B【解析】根据所学,“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与淝水之战有关,其他战役与题目无关。

5.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北魏孝文帝是一位卓越的少数民族的政治家和改革家。

他崇尚中国文化,实行汉化,禁胡服、胡语,改变度量衡,推广教育,改变姓氏并禁止归葬2提高了鲜卑人的文化水准。

是西北方各民族陆续进入中原后民族融合的一次总结,对中国起了重要的作用。

所以答案选D6.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解决由于鲜卑族与汉族的民族矛盾以及引发人民的反抗起义,北魏孝文帝进行了两次改革,第一次是484-486年,主要改革政、治经、济军事制度;第二次是在494年迁都洛阳后,着重改革鲜卑人的生活习惯,实行汉化。

所以答案选A 7.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解决由于鲜卑族与汉族的民族矛盾以及引发人民的反抗起义,北魏孝文帝进行了两次改革,第一次是484-486年,主要改革政、治经、济军事制度;第二次是在494年迁都洛阳后,着重改革鲜卑人的生活习惯,实行汉化。

所以答案选B 8.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史实的掌握。

依据已学知识可知,“(魏主)今欲断(禁止)诸北语(鲜卑语等),一从正音(汉语)。

……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学说汉语,ABC不符合题意。

D符合题意,故选D。

9.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孝文帝改革的知识,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都到洛阳,并且采取了一系列汉化政策,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所以答案是B.。

10.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知识,为了巩固统治,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并且实行了一系列汉化政策,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周平王迁都洛邑标志着东周开始,楚庄王问鼎中原,成为中原霸主,隋朝开凿大运河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所以答案是C。

11.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

从图可以看出,这场改革的突出特征是提倡汉化,学习汉族,故选D。

12.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的史记能力,北魏孝文帝迁都之前,进行了改革,主要措施包括:在朝廷中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和家属穿汉族服饰,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姓,鼓励鲜卑族与汉族通婚等汉化政策,根据所学知识,本题选A。

13.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之说汉语。

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有迁都洛阳,实行一系列“汉化”政策:用(讲/写)汉语(禁用鲜卑语),穿汉服,改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仿汉制(管制、律令),学汉礼,尊崇儒孔,以孝治国,尊老养老。

当时孝文帝规定,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题干中的“北语”就是指鲜卑语,“正音”指汉语。

故选C。

14.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影响的相关史实。

从题干中的关键词“提倡学习汉族文化风俗,带头将自己的鲜卑族姓氏改为汉族姓氏”,可以看出是汉族与鲜卑族之间的融合,故选B。

15.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基本特点。

具体地说,与其他历史阶段相比,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呈现以下几个突出特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民族矛盾空前尖锐,民族融合也空前发展。

隋代大一统和唐代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之风是其后果及影响。

秦汉制度多数瓦解,世兵制、租调制、屯田制、府兵制、均田制、胡汉分治制等登上历史舞台,各个政权在新旧制度、治国思想、方法上进行了尝试和选择,以加强国力,进而统一全国。

门阀士族制度由鼎盛而至衰弱。

其间东晋王朝还出现门阀政治,皇权微弱,门阀共治。

江南社会经济得到开发,中国经济和文化重心逐渐开始南移。

故选C。

16.B【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看似是考查五族内迁,实际却是在考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内迁的五族谁的影响最大,这要看内迁各族的历史贡献。

北魏鲜卑族的贡献:统一了黄河流域;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这样大的贡献是其他各族所不能比的。

本题的命题立意和命题角度都很好。

重点考查民族关系问题,却由内迁引出改革,最后通过统一和改革来谈影响,对考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进行考查。

故选B。

17.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北方汉人大规模南迁晋江流域的朝代。

北方汉人大规模南迁晋江流域的朝代是在西晋末年至东晋时期,唐朝末年至两宋时期,北方汉人为躲避战乱,再次南迁,元朝以后,因为人口增长,许多人迁居国外。

故答案先A。

18.孝文帝、洛阳【解析】试题分析: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长期纷争割据的局面。

494年,孝文帝把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

后进行了力度更大的改革,革除鲜卑的习俗,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