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主题:校园水禽越冬的现状及合理化建议
一、研究性学习背景
我校生命馆依托青山湖校区优良的校园生态格局,经过四年多的投入建设,初步形成了一馆三区的基本框架。
目前我们所处的是动植物化石、标本、模拟生态系统展示陈列馆;校园一层,还有观赏鱼类养殖区、四大家鱼养殖及池塘微生态展示区;2017年翻新建设了水禽放养区。
生命馆成为了我校落实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提升学生生物学科素养,培养尊重生命,热爱生活的三中人的重要的校本课程基地。
这个冬天,是放养的数十只水禽在三中即将度过的第一个寒冬。
我们能保证它们安全越冬吗?这成为了师生们关心的问题。
我们的探究也从此开始……
二、教学设计意图
我校生态环境优越,生物种类多样。
鸟类尤其丰富。
鸟类以植物种子、果实、植物害虫为食,一些种类具有迁徙行为。
对启发学生学习动物体的稳态、生态环境的动态平衡等高中生物知识具有较好的直观刺激作用。
我校2013级段翀同学就因为对鸟类的研究成果,获得江西省第二十九届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
为了启发更多的同学利用身边的自然资源,主动学习生物知识,并形成持续关注生物生存的终生意识,我设计了这一研究性课程。
选题着眼当下学生关心的小事件——校园禽类能否安全越冬,充分利用我校生物馆鸟类实物标本、湿地生态系统实景模拟展示、电子存储、触屏检索等资源和信息化手段,引导学生对鸟类进行自主的研究性学习。
三、研究性学习目的:
1、学生通过对校园水禽现状的调查,初步掌握鸟类观察研究的一般方法及信息化环境下获取知识的多种途径。
2、通过对鄱阳湖冬候鸟的资料研究,理解鸟类对越冬地选择的要件,提出校园水禽安全越冬的合理化建议。
3、培养激励学生关爱生物,热爱自然的积极意识。
四、学习重点
引导学生掌握发现问题、开展调查研究的方法;尝试解决问题的积极思维。
五、学习难点
对鸟类品种的确定,对活禽调查研究的方法。
六、学习对象
以生物社团成员为主的高中学生。
七、计划课时
提前至少一周布置观察任务,课堂组织教学时间20-40分钟。
八、学习过程:
1、导入
师:我们的校园生物种类十分丰富。
尤其是鸟儿们十分活跃。
鸟类和哺乳动物一样,都
是恒温动物。
当我们在寒冬穿上厚厚的棉衣,鸟儿怎么办呢?尤其是求知湖里的水禽们,它们能安全度过这个冬天吗?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个大家关心的问题开展我们的学习。
2、学生提交《校园水禽现状调查报告》
完全由学生宣讲。
(如果设备允许,通过投影播放视频,学生讲解)
目前水禽有两个种群,鹅(大白鹅6只、乌鬃鹅6只两个品种)、中山麻鸭10只(公鸭头颈部灰绿色,母鸭黄褐麻灰色)均属于常见的养殖品种……
3、老师询问学生调查的方法
如实地观察、手机拍照后百度检索、绘图后利用图鉴检索、直接问询管理员等。
请同学示范手机拍照后百度检索。
4、教师转场至湿地生态系统展示区,以鄱阳湖为假想背景简单介绍候鸟迁徙的原因,
分发探究任务表,让学生分组观察研究鸟类生活近景,并通过电子触摸屏获取相关生物习性、形态等资料。
(学生自主学习记录表)
5、教师收集任务表,汇总后形成报告,提交相关处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