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族主义(2)

民族主义(2)


三、马志尼

Giuseppe Mazzini (June 22, 1805 – March 10, 1872), the "Soul of Italy," was an Italian patriot, philosopher, Freemason and politician. 意大利良心。 哲学家。
(4)1791年,前往哥尼斯堡面见康德。1792
年,匿名发表《试论一切天启》。

Not long after meeting Kant in Königsberg, Fichte published his first work, Attempt at a Critique of All Revelation (1792), a book that investigates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divine revelation and Kant's Critical philosophy.
(1)人们所认识的整个世界都是意识的产 物。

在康德的认识论基础上,费希特朝唯心主义的 方向更进了一步。费希特不仅接受了康德关于 认识源于感觉和主观赋予的观点,而且还认为 康德所谓的自在之物也来自于人的意识。也就 是说,人们所认识的整个世界都是意识的产物。
(2)普遍意识超越于个人之上。

费希特也承认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自在之物 的存在,但他认为这些自在之物仍然是意识的 产物,即一种普遍意识的产物。这种普遍意识 超越于个人之上,是世界稳定性、有序性和有 理性的保证。它是世界的真实面目。
(3)在苏黎世当家庭老师,1790年,结 婚,并开始研究康德的著作。

Fichte worked as a private tutor in Zürich, and in 1790 he became engaged to Johanna Rahn, who happened to be the niece of the famous poet F. G. Klopstock. In 1790, Fichte began to study the works of Kant
(2)1762年,进入哥尼斯堡大学学习,成为 康德的学生。


In 1762, an introspective youth of seventeen, he enrolled at the local University of Königsberg, where he became a student of Immanuel Kant. 但受非理性主义影响更 深。
小卡片:狂飙运动

狂飙突进运动(德语:Sturm und Drang)是指 1760年代晚期到1780年代早期在德国文学和音乐 创所领域的变革。是文艺形式从古典主义向浪漫 主义过渡时的阶段,也可以说是幼稚时期的浪漫 主义。其名称来源于音乐家克林格的歌剧“狂飙 突进”,但其中心代表人物是歌德和席勒,歌德 的《少年维特的烦恼》是其典型代表作品,表达 的是人类内心感情的冲突和奋进精神。这次运动 是由一批市民阶级出身的青年德国作家发起的, 他们受到启蒙时代影响,推崇天才,创造性的力 量,并把其作为其美学观点的核心。
(5)1771年,成为比克堡首席牧师与宫庭牧 师。

1771 Herder took a position as head pastor and court preacher at Bückeburg under Count Wilhelm von SchaumburgLippe.
(6)1770年代中期,在歌德帮助下,成为魏 玛宫庭的主管。
(4)1770年,赴法国斯特拉斯堡,遇见歌德, 标志着“狂飙运动”开始。

By 1770 Herder went to Strasbourg, where he met the young Goethe. This can be seen as the beginning of the "Sturm und Drang" movement.
小卡片:萨丕尔-沃尔夫假说(Sapir–Whorf hypothesis)

是一个关于人类语言的假说,由语言学家兼人 类学家萨丕尔(Edward Sapir)及其学生沃尔夫 (Benjamin Whorf)所提出,是一门心理学及语 言学的假说。这项假说认为,人类的思考模式 受到其使用语言的影响,因而对同一事物时可 能会有不同的看法,不过这项学说引起了一些 争议,也招致了一些批评。

“经过各种的变迁之后,许多民族已经由它们 的原处分散开去,依新环境与一大串外界新事 变的需要,养成了新的风俗习惯,但它们总受 原来的‘民间性格’所限制。”
(4)大家应该珍惜民族性格。

“据我看来,那个欣然爱自己和妻子,为其部 落拼命奋斗的野蛮人,和那个因看见全人类的 影儿而狂喜的有教养的人比较起来,确是较真 实的动物。……野蛮人的敝庐里有地方可以容 纳陌生人。……懒惰的世界主义者的骗人的心 不是任何人的家。”
(5)1794年,费希特成为耶拿大学教授, 主持康德哲学讲座。

此后他陆续发表了《全部知识学的基础》、 《自然法学基础》、《知识学原理下的道德学 体系》等。1798年,在他担任《哲学杂志》 责任编辑的时候,收到了一篇宗教怀疑论的来 稿,虽然费希特不赞同作者观点,但由于他坚 持出版自由,还是将此文发表。这篇文章后来 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来攻击费希特是个无神论 者,迫使他离开耶拿迁居柏林。
(5)反对帝国主义。

“最自然的国家是一个具有一种民族性格的民 族。……与政府的目的绝对相反的莫如国家不 自然的扩充,莫如各种类各民族在一个权力下 的混合。”
二、费希特


Johann Gottlieb Fichte (May 19, 1762 – January 27, 1814) was a German philosopher. 德国哲学家。
2、赫尔德的民族主义思想来自history = science as "instrument of the most genuine patriotic spirit". 历史=关于最真诚的爱国 主义精神的科学 1784年,出版《人类历 史观念》


(1)强调语言的作用,认为语言决定思想,也是
创造一个民族的关键点。

By the mid-1770s, Goethe was a wellknown author, and used his influence at the court of Weimar to secure Herder a position as General Superintendent.

Along with Wilhelm von Humboldt, Herder was one of the first to argue that language determines thought, a theme that two centuries later would be central to the SapirWhorf hypothesis. Herder's focus upon language and cultural traditions as the ties that create a "nation" .
(7)晚年支持法国大革命,与歌德决裂,死 于1803年。

Towards the end of his career, Herder endorsed the French Revolution, which earned him the enmity of many of his colleagues. At the same time, he and Goethe experienced a personal split. Herder died in Weimar in 1803.
当代西方社会思潮(之五)
主讲人:黄岭峻
第五讲 民族主义(2):代表人物介绍 Lecture 5, Nationalism(2)
目录

一、赫尔德 二、费希特


三、马志尼
一、赫尔德


Johann Gottfried von Herder (25 August 1744 – 18 December 1803) was a German philosopher, theologian, poet, and literary critic. 德国哲学家。

1,生平
(1)1805年,出生于法国人统治下的热 那亚,其父为大学教授。
1800年,《闭关的商业国》。 民族国家应当成为经济生活的单位和个人“财产” 的保障者。民族国家为保障财产起见,应当详细 规定生产者、工匠和商人的经济集团的工作与工 资,也应当以抽税的方法,使教师、官吏、士兵 等非经济的然而必要的集团得到工作和相等的工 资。当全体国民获得工作和工资的保障时,他们 没有积聚金钱的必要;所谓通货不应该是金银, 而是写明值8加仑小麦的纸条;当国民死亡的时候, 他的一切积蓄都应当归于国家。
(3)整体大于个体,国家重于个人。

普遍意识的优先性反映在政治问题上就是强调 整体大于个体,即集体主义主张和国家主义理 论。人的目的是自由,自由只有融于普遍意识 中才能够实现。因此,国家并非是个人的集合 体,而是普遍意识的体现。个人只有和国家成 为一体时才能实现他的自由。
(4)经济民族主义。

1,生平
(1)1762年,出生于德国卢萨蒂亚。

Fichte was born in Rammenau, Upper Lusatia.
(2)1780年,进入耶拿神学院学习, 1784年未完成学业即离开。

In 1780, he began study at the Jena theology seminary. In 1784, without completing his degree, Fichte ended his studies.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