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课万人”全国小学语文“新课标课堂“研讨观摩会2012年11月16日中国杭州
盘古开天地
李卫东:天津南开区实验学校特级教师
公开课如何上出新意——研有心得才能上出新意。
课前:板书“开“组词。
(开门、开始、开会、开关、开车)补充板书课题“盘古、天地)齐读课题,有气势来一次。
这里的开什么意思?咱们读了课文再说。
一、指名分小节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第一段后后出示图片:这是课文哪一段内容?(第二段)指名读第二段。
现在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图上盘古在干什么?(板书:拿、劈)
2.这是哪一段(出示课文插图)指名一位男生读第三段。
看图盘古在干什么?要是用几个字说呢?(板书:分开天地)
3.出示“盘古倒下了”的图片,指名读第四段(正音:隆隆)。
谁来概括地说?(用自己身体创造天地、用自己的身体创造了宇宙、用自己的身体创造世界万物)。
师板书:变成万物。
4.齐读最后一段。
二、学习第二段
1.出示第二段,再指名读,看看有没有和板书“拿、劈”不一样的说法。
(1)(课文说是“抡”起大斧头)有区别吗?指名两生上来表演“拿”和“抡”(话筒当斧头、请同学做慢镜头,师指导应该拿起来需要用力,方向有斜)
采访刚才说一样的同学有什么区别?全班做动作。
(2)齐读“抡起”句。
为什么盘古不是“拿”而是“抡”,为什么要“猛劈”?(多位回答:斧头重、才能开天地、才能打开漆黑)课文的第一段就有一个词说明“漆黑”,什么是“混沌一片”(黑暗、看不见、又黑又乱、什么都分不清)其实是什么都没有,有天地吗?有花草吗?有上下左右吗?盘古能站在那里吗?
(3)教师出示“瓶子”晃动后体会“混沌一片”,如果你是盘古,蜷缩在泥浆里,
什么感觉?(恶心、想出去、脏乱、麻麻的、害怕……)
盘古面前有两条路,要么(忍着),要么(拿起斧头)。
(4)再读“抡起”句,读出盘古的心情。
(两位——齐读)
2.后两句写什么?(天和地分开)
(1)齐读后两句
(2)出示“轻而清的东西……变成了地”观察瓶子后再读。
3.前两句写盘古,后两句写天地,自己再读第二段。
试背第二段(全班基本会背),你们课前背过来吗,说说你的原因。
(句子有顺序。
想想场景。
理解课文意思)三、学习第三段
1. 出示第三段,几句话?(三句)。
写盘古是第几句(第一句)。
那后几句写什么(天地)。
和第二段有什么相同?(先写盘古再写天地)
2.课件将第三段内容分成两部分,自由多读几次,争取把它背下来。
四、学习第四段
1.这个故事好吗?那回家把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出示第四段,讲故事和读课文有什么不一样?(指一位:课文为线索,但不拘泥于内容……)
2.同桌练练讲讲这个故事。
3.老师说前边,后边的一个个讲下来。
(教师开头,后边一样东西变化请一个学生说)还有吗?(他的心脏变成了各种东西)
五、小结
1.什么是“开”?(板书:创造)教师介绍“开创、开辟”
2.这个神话是人们解释天地万物开创的故事。
这样的人有吗?(图片“孙中山、华盛顿、孔子”等,生活中有这样开天辟地的人吗?)
3.交流:小明想搜集武器资料,但课外辅导太多了。
他前面有两条路,要么(),要么()。
他鼓起勇气对爸爸妈妈说()。
他也有两个结果。
一个(),一个()。
说什么能写吗?结果能写吗?写成三四句的一个片段。
板书
劈
盘古开天地
创造
拿、劈分开天地变成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