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康德哲学的理论概述

康德哲学的理论概述

康德哲学的理论概述(西方哲学概览之一)①一、康德的生平著述 (2)二、前批判时期 (3)三、哲学领域的“哥白尼革命” (4)四、什么是先天综合判断? (6)五、先天综合判断何以可能? (7)①提到的章节号码和页码是赵敦华的书中的章节号码和页码一、康德的生平著述伊曼努尔·康德(1724—1804)1724年4月22日出生在东普鲁士的格尼斯堡(1945年后成为前苏联,现在的俄罗斯的加里宁格勒市)地处波罗地海之滨,普瑞格河流经市区入海,它是海岸贸易和手工业发达的城市。

父亲是一位马鞍匠。

母亲受过一定的教育,心地善良,信虔诚派基督教,她对康德影响很大。

八岁至十六岁在教会办的九年制学校上学,成绩优异。

1740年进入格尼斯堡大学神学院学习,1745年毕业。

这时因为母亲和父亲先后去世,家境困难,他当了九年的家庭教师。

他在给学生上课之余,还抓紧时间进行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学习和研究,希望获得担任大学教师的资格。

在1755年以前匿名发表了《一般自然史和天体理论》的著作和几篇论文。

1755年开始在格尼斯堡大学任教,担任了多年的编外讲师。

有时每周上课多达二十课时,他曾讲过自然观、人类学、自然地理、逻辑学、形而上学、道德哲学、自然神学、教育学、哲学大全等课程,据说还讲过建筑学和火药制造技术等课程。

1770年晋升为教授。

在康德的一生中,除了有一次暂短的外出旅行以外,他从来也没有离开过格尼斯堡。

他没有结婚成家,生活极其有规律。

早五点准时起床,上午上课,下午上课或搞研究和会见朋友等,下午五点准时散步,晚上读书或写作,晚十点准时就寝。

只有一次例外,是因为读卢梭的著作着迷而没有去散步。

正如教材第259页的引文中说的那样,是卢梭告诉了他,凡是人都是自由平等的,不能因为自己有知识有才能,而蔑视无知的普通民众。

是卢梭教给了他要学会尊重人,特别要尊重普通的劳动者。

因此他与卢梭一样,可以说都是平民哲学家。

他追求自由平等,反对封建专制和宗教迷信,但是他的性格外圆内方,有调和折中的特点。

他的宗教观是理性的宗教观,因此受到政府和宗教界的批判和限制,不让他发表有关宗教方面的言论和著作,他不得不违心的服从。

但是等到他退休,前德国国王死了以后,他照样坚持发表自己的见解。

1804年病故。

康德熟知古希腊罗马的历史典籍和哲学,也非常了解英法的近代哲学和自然科学。

但是对他影响最大的思想家除了卢梭以外,就是牛顿和休谟了。

他把自己毕生的精力都用在进行教学和哲学与科学的研究上。

因此有人说,康德没有生平,他的工作和著作就是他的生平,他是典型的学院派的书斋哲学家,这种评价是世界公认的。

他的著作以1770年为界,分为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

批判时期的著作又分为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

理论哲学的著作有《纯粹理性批判》(第一版或A版,1781年;第二版或B版,1787年)和《未来形而上学导论》(1783年);实践哲学方面的著作有《道德形而上学基础》(1781年)、《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完全在理性范围内的宗教》(1793年)《道德形而上学》(1797年)等,《判断力批判》(1790)是关于美学方面的著作。

可以说三大批判分别研究了“真”、“善”、“美”,代表了康德的主要思想。

二、前批判时期他的前批判时期的著作分为科学著作和哲学著作。

科学著作以《宇宙发展史》为代表。

在这本书里,他提出了科学史上著名是“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

即现在常说的“星云假说”。

他认为宇宙有一个自发的生成、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不同意牛顿的“第一推动力”的说法。

他认为:由于宇宙尘埃自己形成的旋转运动,产生了恒星和行星的运动。

最后,就产生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这样的日月星辰、各种天体的运动。

因此,恩格斯认为,他在前批判时期发表的这些著作,对于科学宇宙观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它为由来已久的形而上学的世界观打开了第一个缺口。

同时,康德又认为:在宇宙中不仅有物质,而且充满了精神,但是两者的分布不同。

物质的力量是引力,而精神的力量是理性,两种力量成反比关系。

离宇宙的中心越近,引力的力量越大,理性的力量越小。

反之,离宇宙中心越远的地方,理性的力量越强。

太阳系的行星上的事物按照这个比例形成了一个理性的等级。

地球处于太阳系中间的位置,因此地球上的人类拥有一定的、有限的理性,但是没有完全的、纯粹的理性。

今天看来,康德关于人类理性的假说和思辨是非科学的。

但是从宇宙学的角度,他认识到人类的理性是有局限性的观点,同他后来对理性进行的批判是完全一致的。

在后来,他一直坚持人类只是“理性存在者”中间的一种,而不是唯一的或者完全的理性动物。

关于在宇宙中有两种力量的说法,明显有二元论的倾向。

前批判时期的哲学著作以1770年发表的教授就职论文《论感性世界和知性世界的形式和原则》为代表。

这是他受到了休谟的刺激,把他从独断论的睡梦中惊醒以后的产物。

这就是说,在前批判时期他的哲学思想经历了一个从唯理论到批判唯理论的转变过程。

开始时他的思想受莱布尼茨—沃尔夫哲学体系唯理论的影响,坚持把“天赋理性”放置在感觉经验之上和之先的置位上。

后来,他接受了牛顿的物理学和英国经验论哲学的影响,认识到了感觉经验的重要意义。

特别,是接受了经验论对唯理论和形而上学的批判。

但是,对他冲击最大的还是休谟的哲学,使他认识到经验论的局限性和致命的缺点。

所以,他认为必须另外开辟新路,把唯理论和经验论二者缺点克服,并且综合二者的优点,这就是他创造性提出的批判哲学。

这个成果就体现在他的这篇由前批判时期向批判时期转换的论文中,构成了他的批判哲学的宗旨。

这篇文章也就成了康德的思想进入批判时期的标志。

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在教材第260页中概括为三句话:1、不是外部对象,而是先验形式决定我们对世界的认识。

2、物自体和现象有严格的区分。

3、物自体在人的认识之外,现象在人的认识之内,受时空形式和知性概念的统摄。

三、哲学领域的“哥白尼革命”从1770年发表教授就职论文以后,他沉默了十一年,经过了长期的艰苦思考和研究,终于在1781年发表了《纯粹理性批判》。

他在该书的第二版序言中把此书的意义概括称为是在哲学领域的一场“哥白尼革命”。

其任务就是要解决哲学面临的危机。

那么哲学到底遇到了什么危机呢?他用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说明这种危机的性质。

在历史上年轻美丽、智慧仁慈的女王曾经统治着她的理性王国,臣民们也非常信服。

但是现在时代发展了,女王年老体衰,臣民们和外来的强悍民族开始不服从女王的统治和权威,并且还说女王也并非是金枝玉叶,无非是普通的人,还声明要追查女王僭越的罪责。

因此,她陷入了备受谴责和惨遭遗弃的危机之中。

现在的形而上学也陷入了这种困境。

原来形而上学在历史上号称是一切科学真理的女王,“但是,时代变了,风尚变了,现在对形而上学只有无情的轻蔑”,并且还要追问她成立的根据是否合法。

她面临着经验论和怀疑论的最大挑战,这里康德指的是洛克和休谟的经验论对唯理论的反驳,从而使形而上学陷入了危机。

那么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如何解决这个危机呢?康德认为形而上学危机的根源有三点:第一、形而上学超越经验的企图是不合法的,它只是貌似经验的东西,理应对它的假冒身份进行追查。

第二、形而上学的独断论原则是纯理性的,而纯理性的东西是对经验的超越,所以,它是不能用经验来检验的。

第三、形而上学的性质决定了它“完全不受经验的指导,而且完全依靠单纯的概念”这就是说原来对形而上学的理解确实有问题,有必要重新理解和构筑新的形而上学。

但是,时至今天对于理性还没有找到一个普遍的、必然的原则和标准。

因此人们都按照自己想象的或者自己制定的标准行事,出现了纷争不断,众说纷纭的“无政府”的混乱状态。

“这个纷争不息的战场,就叫形而上学”,这只是在黑暗中或者纯粹概念中瞎摸索。

由于它缺乏普遍必然性,就表明了它缺乏科学性,所以就不能取得像以牛顿物理学为代表的近代自然科学和数学所取得的那样的成就。

因此我们的任务就是要使形而上学成为一种科学。

这是我们唯一可以走通的正确道路。

那么,首先,看看数学为什么能成为科学呢?从前一般人认为几何学是从物体的形状中抽象出来的,“死死地盯着图形”从图形中辨认出它的几何性质。

但是康德不同意这种解释,他认为几何图形是按照先天的设想被构造出来的,物体的形状是被先天构造出来的图形所规定的。

因此在这中间必然经历一场数学思维的革命,才能理解数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其次,康德认为近代物理学的产生也经历了同样一场物理学观念的革命。

这就是说,物理学并不像一般人们理解的那样,是纯粹经验观察的产物。

因为休谟说过,单纯的经验观察得不出普遍必然性的结论。

康德认为,那些具有决定意义的实验,都是按照物理学家们的理性设计出来的。

第261页下面的那段引文说明:理性按照普遍必然性的原则早在经验事件发生之前就已经给自然立了法,强迫自然服从它的命令,而决不让自然牵着它的鼻子跑。

这就是说,物理学的规律并不是来自被观察的外部经验对象和自然界,它首先是在人的头脑里被构想出来的。

这是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

因此,他认为,数学和物理学领域的观念革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把从客观到主观的思想路线转变为从主观到客观的思想路线。

客观就是指科学研究或人的认识的外部感觉对象,主观就是指科学研究或人们认识的原则方法和概念等或者思维框架结构。

人们过去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是:科学的性质是由研究对象的性质所决定的,科学原则和概念的普遍性必然性是客观对象所固有的。

现在康德的“哥白尼革命”就是反其道而行之。

这是思维方式的革命,哲学和世界观的革命,当然也就是形而上学领域的一场革命了。

为了更清楚通俗的说明这种变革的性质,他以哥白尼是如何由主张“地心说”转变成提出“日心说的”的思想革命为例,阐述他在形而上学中的革命的。

实际上康德像其他近代的哲学家一样希望通过效仿近代自然科学取得的巨大成功的经验,来实现他在哲学领域的彻底变革。

教材第262页那段话是说,原来经验主义想从有限的、个别的经验对象中寻求出普遍必然性知识的一切努力都失败了,这正如休谟说的,从外部的经验对象中不可能抽象出必然性的知识。

那么,我们是不是应当换一种方式来思维,也许会更好一些。

这就是要求我们反过来,事先假定在对象呈现在我们的感官之前,在头脑里就已经假定有了某种关于对象的先天观念。

这种假定就比较符合我们的期待,因为我们总是期待着有某种普遍必然性的原则。

这样一来,原来感到困难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这种思维方式的转换,同哥白尼在天文学中实现的观念的转换非常相似。

哥白尼原来也同其他的天文学家一样,认为站在静止不动的地球上观察日月星辰是在围绕地球旋转的。

但是这种认识,不能解释行星的摄动现象,计算的数据也不准确,陷入了困境。

哥白尼转换了思维方式。

他假定太阳不动,而地球在围绕太阳旋转,一下子思想豁然开朗,不仅解释了行星摄动现象,而且计算完全准确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