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检查结果判读1剖析
痰液检测
一般性状检测
1、量:突然增多并呈脓性见于肺脓肿或脓胸破入支气管腔
。 2、颜色: (1)血性见于肺癌、肺结核、支气管扩张等 (2)粉红色泡沫样痰见于急性肺水肿 (3)铁锈色痰:见于大叶性肺炎、肺梗死等 (4)黄色或黄绿色:见于呼吸道化脓性感染,如化脓 性支气管肺炎、金葡菌肺炎、支扩、肺脓肿及肺结核等。铜 绿假单胞菌或干酪样肺炎时痰呈黄绿色。 (5)棕褐色:见于阿米巴肺脓肿及慢性充血性左心衰 竭肺淤血时。
尿液化学检查-尿糖
尿糖,正常定性实验为阴性。 尿糖增高临床意义:
1、糖尿病 2、其他使血糖增高的内分泌疾病:如库欣综合征、甲亢 、嗜铬细胞瘤等 3、其他:如血糖正常性糖尿,又称肾性糖尿,见于慢性 肾炎、肾病综合征、间质性肾炎和家族型糖尿。 4、暂时性糖尿:应激性糖尿见于颅脑外伤、脑出血、急 性心梗。
粪常规检测
外观
1、鲜血便:见于直肠息肉、直肠癌、痔疮。 2、柏油样便:见于消化道出血。 3、白陶土样便: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胆管阻塞患者。 4、脓性及脓血便:见于肠道下段病变,如痢疾、溃疡性 结肠炎、局限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结肠或直肠癌。阿 米巴痢疾以血为主,血中带脓,呈暗红色果酱样;细菌性 痢疾以粘液及脓为主,脓中带血。 5、米泔样便:见于重症霍乱、副霍乱患者。 6、稀糊样或水样便:大量黄绿色稀汁样便并含有膜状物 时见于伪膜性肠炎。 7、细条样便:多见于直肠癌。 8、气味:恶臭多见于有坏死如胰腺病及结直肠癌溃疡时 ,阿米巴痢疾腥臭味,脂肪或糖类吸收不良呈酸臭味。
染色涂片
1、脱落细胞检测:正常痰液以鳞状上皮细胞为主,肺癌患
者脱落细胞可见癌细胞。
2、细菌学检测:
(1)革兰染色,可用来鉴别细菌与真菌,抗酸染色查结核 菌,荧光染色检测真菌和支原体 (2)细菌培养。
血清电解质
血钾测定
【参考值】3.5-5.5mmol/L 【临床意义】>5.5mmol/L,为高钾血症
相对性增多:
1、严重腹泻、呕吐、大面积烧伤; 2、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尿崩症、甲亢危象、糖尿病酮 症酸中毒。 绝对性增多: 1、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如高原居民、慢性缺氧性心肺疾病 、异常血红蛋白病、肝细胞癌、子宫肌瘤、肾盂积水、多囊 肾等; 2、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临床意义]
正常定性实验尿胆红素测定阴性、尿胆原阴性或弱阳性。 尿胆红素:增高见于急性黄疸性肝炎、阻塞性黄疸、胆汁 淤积症 尿胆原:增高见于肝细胞性黄疸和溶血性黄疸;减少见于 阻塞性黄疸。
白细胞、上皮细胞
玻片法正常0-5个/HP,大量白细胞多为泌尿系感染如肾盂
肾炎、肾结核、膀胱炎、尿道炎。 上皮细胞: 肾小管上皮细胞:提示肾小管病变,对移植术后排斥反应 有意义。 移形上皮细胞:大量出现应警惕移行上皮细胞癌。 复层扁平上皮细胞:见于尿道炎。
血沉检测的适应征
1.急性与慢性感染、炎症的鉴别诊断 2.结核病、风湿病的病情观察 3.组织损伤与坏死的鉴别 4.恶性肿瘤与良性肿瘤的鉴别
血细胞比容测定
【参考值】温氏法 百分比男性0.40-0.50,女性0.37-0.48 【临床意义】血细胞比容增高见于脱水、真红细胞增多症 ,减少见于贫血。
显微镜检查
1、白细胞:小肠炎症时一般<15个/HP,菌痢时可见大 量白细胞、脓细胞、小吞噬细胞,过敏性肠炎、肠道寄生 虫病可见较多嗜酸性粒细胞。 2、红细胞:下消化道出血、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直肠 癌中可见。
化学检查
粪隐血试验:
正常应为阴性,24小时内消化道出血3-5ml时仅表现为隐 血试验阳性,失血量60ml以上时可表现为黑便。
[参考值] 男性0-15 / 1h末,女性0-20 / 1h末
血沉
病理性血沉加快:
各种炎症、感染:如急性细菌性炎症、活动性肺结核、肾
炎、化脓性脑炎、盆腔炎等。 各种胶原性疾病:如类风关、SLE、硬皮病、动脉炎等。 组织损伤和坏死:如手术、心梗、骨折、严重创伤、烧伤 恶性肿瘤 高球蛋白血症 高胆固醇血症 严重贫血 血沉减慢可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临床执业医师(含助理)资格考试
实验室检查结果判读1
检验科:李雅柠 2016年6月
血常规检验
一、红细胞和血红蛋白
健康人群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参考值
新生儿:红细胞明显增
高、两周后下降,6-7岁
最低 男性:25岁-35岁达高峰 女性:13岁-15岁达高值
,21岁-35岁低水平,以
后渐渐增高
[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临床意义]
4、气味:血腥味见于呼吸道出血;
肺脓肿、支扩合并厌
氧菌感染有恶臭味。
直接涂片显微镜检查
1、白细胞:正常可见少量。中性粒(或脓细胞)增多见 于呼吸道化脓性炎症或有混合感染;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 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支气管炎、肺吸虫病等;淋巴细胞 增多见于肺结核患者。 2、红细胞:肺出血性疾病。 3、上皮细胞:炎症或其他呼吸系统病时大量增加。 4、肺泡巨噬细胞:见于尘肺,吞噬含铁血黄素的为心衰 细胞。 5、硫磺颗粒:见于放线菌病患者。
管型
1、透明管型:正常偶见。增多可见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
炎、恶性高血压和心衰。 2、颗粒管型: (1)粗颗粒管型:见于慢性肾炎、肾盂肾炎、或某些 药物中毒等引起的肾小损伤。 (2)细颗粒管型:见于慢性肾炎或急性肾小球肾炎后 期。 (3)细胞管型:a、肾小管上皮管型,见于各种原因 所致肾小管损伤;b、红细胞管型,经常与肾小球源性血尿 同时存在;c、白细胞管型,感染多见,如肾盂肾炎、间质 性肾炎。 (4)蜡样管型:提示严重肾小管坏死,预后不良。 (5)脂肪管型:常见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小球肾炎
尿液检验
一、尿量
【正常值】1000-2000 【临床意义】 尿量增多:24h尿量大于2500ml,称为多尿,多见于内分
ml/24h(成人)
泌疾病,如糖尿病、尿崩症。肾脏疾病如慢性肾盂肾炎、慢 性肾间质肾炎、慢性肾衰早期、急性肾衰多尿期。 尿量减少:成人尿量低于400ml/24h或17ml/L,称为少尿; 低于100ml/24h称为无尿。 肾前性少尿:休克、心衰、脱水及其他引起有效血容量减 少的疾病。 肾性少尿:各种肾实质改变导致。 肾后性少尿:结石、尿路狭窄、肿瘤压迫及梗阻或排尿功 能障碍导致。
二、 白细胞
白细胞计数临床意义
1、WBC小于4*109/L为白细胞减少症,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小于2*109/L
为粒细胞减少症,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小于0.5*109/L为粒细胞缺乏症。 2、中性粒细胞增多见于急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急性出血、急性中 毒、白血病、骨髓增值性疾病及恶性肿瘤。 中性粒细胞减少见于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病毒感染、再障、巨幼贫 、PNH、物理化学因素损伤、脾亢、自免病。 核左移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溶血、白血病和类白血 病反应。核右移见于巨幼贫和应用抗代谢药物。 中性粒细胞出现中毒性改变见于感染、恶性肿瘤、大面积烧伤等,棒状 小体见于急非淋白血病。
二、尿液外观
1、血尿: 若每升尿液含血量大于1ML,即可呈现淡红色则称为 肉眼血尿。若外观变化不明显,离心沉淀后镜检每高倍镜 视野平均红细胞>3个则称为镜下血尿。 血尿多见于泌尿系结石、炎症、肿瘤、外伤等,也可见于 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镜检: 多形性RBC>80%时,称肾小球源性血尿,见于急性肾小 球肾炎、紫癜、狼疮肾等 多形性RBC<50%时,称非肾小球源性血尿,见于结石、 膀胱炎等。
生理性减少:
15岁前儿童、部分老年人、妊娠中晚期。 病理性减少: 见于各种贫血。
<(110-120)g/L <90g/L 轻度 中度
<60g/L <L 重度 极重度
贫血的分类
网织红细胞
【参考值】百分数0.005-0.015,绝对值(24-84)*109/L 【临床意义】
增多见于急性失血、溶贫及缺铁贫、巨幼贫治疗后。 减少见于再障、急性白血病。
血钾测定
幼儿较低。 【临床意义】 尿比重增高:血容量不足导致的肾前性少尿、糖尿病、 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等。 尿比重降低:大量饮水、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衰、 肾小管间质疾病、尿崩症等。
尿液化学检查-尿蛋白
尿蛋白:尿液定性实验阳性或者尿蛋白定量>150mg/24h,
称为蛋白尿。 病理性蛋白尿见于: 肾小球性蛋白尿:原发的见于肾小球损害性疾病如肾小球 肾炎、肾病综合征等;继发性见于DM、SLE、高血压、妊 高症等。 肾小管性蛋白尿:见于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肾小管性 酸中毒、重金属中毒及药物损害和肾移植术后。 混合性蛋白尿:DM、SLE可见。 溢出性蛋白尿:MM、浆细胞病、轻链病等。
白细胞计数临床意义
3、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寄生虫病、过敏性疾病、皮 肤病、猩红热和血液病(如慢粒、MM、特发性嗜酸性粒 细胞增多症等)。 4、嗜碱性粒细胞增多:见于过敏性疾病、转移癌和血液 病(如慢粒、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等 )。
白细胞计数临床意义
5、淋巴细胞增多见于病毒感染、肿瘤、移植物抗宿主等 ,淋巴细胞减少见于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烷化剂治疗和 放射线损伤,异性淋巴细胞增多见于传单、药物过敏、输 血、血透。 6、单核细胞增多见于疟疾、急性感染恢复期、活动性肺 结核和一些血液病。
(1)摄入过多:高钾饮食、输注过多、输入大量库存 血液。 (2)排出减少:a、急性肾衰少尿期、肾上腺皮质功能 减退症;b、长期使用螺内酯、氨苯蝶啶等储钾利尿剂;c、 远端肾小管上皮细胞泌钾障碍,如SLE、肾移植术后。 (3)细胞内钾外移增多,如大面积烧伤、挤压综合征 、酸中毒、应用甘露醇等高渗性输液等。
尿液气味和酸碱度
有机磷中毒尿有大蒜味;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尿有烂苹果味
;苯丙酮尿症患者尿有鼠臭味。 尿液PH值,平均6.5,波动在4.5-8.0 PH值降低:酸中毒、痛风、糖尿病、口服氯化铵及 维生素等酸性药物等。 PH值增高:碱中毒、尿潴留、膀胱潴留、应用利尿 剂、肾小管性酸中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