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九年级古诗词赏析复习

九年级古诗词赏析复习

天目初中九年级古诗词鉴赏复习一鹭图(刘羽)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衣公子立芳洲。

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

1.诗中“雪衣公子”是什么?根据诗歌的意境说说“清意”指什么。

答:“雪衣公子”是白鹭。

“清意”指清高、高洁的志向。

2.这首诗歌托物言志,说说作者借这个形象抒发了什么情感。

答:本诗以“芳草”“垂杨”“碧流”组合成一幅春意盎然的图画,有声有色,动静结合,以优美的背景烘托(或从正面衬托)白鹭美好的形象。

后两句又以“无人识”,尤其是末句的“独”“叹”二字直抒作者以白鹭自况,心存高洁而无人理解的愁苦之情。

夕阳楼李商隐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

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

1.“花明柳暗绕天愁”一句运用了什么手法?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答:这句诗运用反衬(衬托、对比)的手法。

以花明柳暗的春色反衬自己的一腔哀愁,表达了一种愁苦之情。

2.诗中的“孤鸿”这一形象表达了作者的什么心情?请简要分析。

答:以“孤鸿”喻自己,以“孤鸿”的形单影只表达自己的孤独寂寞;以“孤鸿”的不知身世喻自己前程未卜。

绝句漫兴九首(其一)杜甫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

即遣花开深造次,便教莺语太丁宁。

【注】深造次,即太轻率;丁宁,同“叮咛”。

1.诗中哪二字是全诗之纲,概括地说明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答:“客愁”,表达了诗人饱受乱离、客居他乡郁闷忧愁的心情。

2.此诗在情与景的表现方面与《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句有异曲同工之妙,试作简要分析。

答:本诗中花开莺啼本是春天美景,但客愁在心的诗人见花开则深感其“造次”,闻莺啼则嫌其过于“丁宁”。

“感时”二句中,诗人感伤时乱,怅恨离别,却特意描写花开鸟鸣的乐景。

二处通过“乐景写哀情”的反衬手法,都达到增加烦恼忧愁的艺术效果,确有异曲同工之妙。

晚春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本诗运用拟人手法,有何妙处?答:使无情的草树能知、能解还能斗,且彼此还有高下之分,使所描绘的晚春景致生动而有奇趣。

2.有人认为这是一首贬抑“杨花榆荚”的诗,也有人认为这是一首褒扬“杨花榆荚”的诗。

你赞成哪一种看法?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①贬抑。

杨花榆荚本无才识,既无绚丽的色彩,也无妩媚的姿态,经风一吹,纷纷飘落,只知道像雪花那样漫天飞舞,虽然有了短暂的张扬,但顷刻间化为乌有。

②褒扬。

杨花榆荚不像百花那样鲜艳美丽,但面对即将逝去的春天,它们也加入了留春的行列,为留住春色不惜牺牲自身,像雪花那样漫天飞舞,为增加春意而贡献了自己的全部力量。

天津桥春望雍陶(晚唐诗人)津桥春水浸红霞,烟柳风丝拂岸斜。

翠辇不来金殿闭,宫莺衔出上阳花。

1.全诗处处切合一“望”字。

请你简要描述诗人“望”到了怎样的景象?答:天津桥下,春水溶溶,绚烂的云霞倒映在水中;天津桥畔,翠柳如烟,枝枝柔条斜拂水面,缕缕游丝随风飘扬。

这是一幅明媚绮丽的津桥春日图。

2.这首诗通篇写景,不言史事,不发议论,静观默察,态度似乎很悠然,然而在这种看似冷静的描写中,蕴藏着作者的一种什么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诗歌蕴藏着作者吊古伤今的沉郁的感情。

诗的一、二句写津桥春日,明媚绮丽,三、四句写金殿闭锁、宫苑寂寥,前后映衬,对照鲜明。

人们从这种强烈的对比中,很自然地感受到自然界的春天岁岁重来,而大唐帝国的盛世却一去不复返了。

溪桥晚兴郑协(南宋遗民)寂寞亭基野渡边,春流平岸草芊芊。

一川晚照人闲立,满袖杨花听杜鹃。

1.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写景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亭基、渡口、春草、晚照、杨花、杜鹃啼血;动静结合(反衬、以动衬静、以乐景写哀情)。

寂静的渡口,杜鹃啼血;春草茂盛,充满生机,可是杨花飘零,杜鹃哀鸣,以乐景写哀情,动静结合,反衬效果突出。

2.有人说诗中的“闲”字表现了诗人闲适恬淡的心境,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不同意。

本诗表面上表现了诗人悠闲、恬淡、无所事事,闲立观赏一川晚照的情景,其实内心却是无比的凄凉、孤独和惆怅,亭基寂寞,野渡无人,落日晚照,杜鹃啼血,再加上诗人特殊身份——南宋移民,因而故国之思,亡国之痛自不待言。

雨晴王驾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1)本诗前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对比。

用“雨前”所见和“雨后”情景两相对比,表现了作者对满园落红残春油然而生的怜惜之情。

(2)后两句写得饶有趣味,请具体赏析。

答:蜜蜂、蝴蝶见此残景,也大失所望,纷纷绕墙而去,它们相信春色正在邻家院子呢,这让作者也不由地怀疑“春色在邻家”。

作者赋予原无理性的蜂蝶以“人”的智慧,把蜂蝶追逐春色的神态、心理写得活灵活现、妙趣横生。

夏意苏舜钦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1)本诗一反盛夏炎炎的立意,表现了怎样的“夏意”?是如何表现的?答:表现了凉爽、清幽、宁谧的“夏意”。

主要通过小院的深幽,竹席的凉爽,正午树阴满地,诗人安然入睡,时有流莺清韵传来,构成了一个有别于炎夏的夏日意境。

(2)衬托是古诗创作中常用的手法,请举诗中的一例进行赏析。

答:用榴花明丽、红艳如火与庭院绿树、清阴遍地相映衬,既在色彩上红绿相缀,又在光线上明暗相映,能给人流丽而清邃的感觉。

用末句“流莺时一声”来衬托前三句所营造的宁谧幽静之境,以有声衬无声,以动衬静。

新晴刘攽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1)第二句中“无人”两字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赏析。

答:既写出了作者在久雨新晴后,面对青苔满地、绿树浓郁,却无人共享、共语的遗憾心情;也为下联“唯有南风旧相识”铺垫,为上下联之间的枢纽之词。

(2)本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具体赏析其赏析艺术效果。

答:三四句以“南风”为主角,用拟人的手法把这位“旧相识”写得趣味盎然.“偷”显示“南风”的诙谐,似有意与老朋友开玩笑;“开”“翻”写与老朋友的熟识程度,其关切之情可见.可以想象在“无人”的情况下,“南风”将带给作者多少安慰。

东栏梨花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1)前两句诗写春末夏初的景物特点,请具体赏析。

答:第一句从颜色的角度写,用“淡白”和“深青”写梨花和柳叶,言梨花已盛开,柳树已老;第二从形状的角度写,以柳絮纷飞,梨花满城,言春已去,夏将至。

两句之间,以“柳絮飞”呼应“柳深青”,以“花满城”呼应“梨花淡白”,极工整,以此简洁地写出了春末夏初的景物特点。

(2)本诗的诗眼是哪个词?其中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惆怅。

作者由花开花谢、春光易逝,联想到人生短暂,年华似水,发出“人生看得几清明”的感慨。

“惆怅”一词包含了作者对生命短促的感慨和无奈的思想感情。

秋江(宋)道潜赤叶枫林落酒旗,白沙洲渚夕阳微。

数声柔橹苍茫外,何处江村人夜归?(1)诗的前两句充满画意,很有色彩感,请简要赏析。

答:火焰般的红枫与绚丽的晚霞相映照,构成了满天的红色,绚烂之极;而地面则是一片白茫茫的沙地,红白相映,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姿又素雅协调的画面。

(2)试从“实”与“虚”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答:前三句为“实”写,末句为“虚”写。

前两句从视觉的角度写绚烂的秋江暮景,第三句从听觉的角度写苍茫的柔橹声声,以上三句似画境,胜乐声,但句句写实。

结句冷然一句,却是凭空想象,是虚笔。

但从景联想到人,由实而虚,却使意境更悠远空灵。

菊花元稹秋丝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1)第二句中的“遍绕”和“日斜”表现了怎样的情景?答:表现了作者赏菊入迷、留连忘返的情景。

(2)这首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寄托了诗人对高洁隐逸人格的追求和孤傲个性的自我欣赏。

题奉晚周敦颐花落柴门拾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

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

(1)这首诗中哪一句话交代了诗人观景的立足点?答:吟余小立阑干外(2)诗人描写昏鸦时为什么用“点”而不用“只”?说说你的理解。

答:因为诗人写的是晚景,天色昏暗,加上距离较远,放眼望去,昏鸦自然更像“点”,用“点”比用“只”更真实,更形象。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元好问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1)一、二两句写出了“海棠树”怎样的特点?答:枝叶繁茂,新叶翠嫩;含苞未放。

(2)“借花说理”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请就此作赏析。

答:将春风中不轻易开放的海棠与争相绽放的桃李作对比,说明了做人不要轻浮,不要炫耀,而要注意蕴积,保持沉称。

早梅唐?张谓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注释:销:同“消”。

(1)自古诗人以梅花入诗者不乏佳篇,有人咏梅的风姿,有人颂梅的神韵,本诗则侧重写梅的什么特点?从哪句诗可以看出来?答:开放之“早”;不知近水花先发。

(2)本诗主要表现了梅花怎样的品质?答:表现其凌寒独开的精神品质。

春雪韩愈新年都未有芳华,二用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①诗中的第二句中,“惊”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答:用“惊”一词表现了诗人终于见到春色的惊讶、欣喜之情。

②诗的三、四两句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生动传神。

试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答:用白雪盼春的拟人手法,表现了诗人渴望春天的急切心情,生动而传神;把白雪比喻成飞花,把初春的冷落写成了仲春的热闹,富有情趣。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1)结合全诗来看,文中的月夜具有哪些特点?答:静谧、寒凉。

(2)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的落字颇见诗人功力。

请简要分析落字的妙处所在.答:一个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起洒落人间似的。

雨过山村[唐]王建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1)诗的一、二两句,写出了山村怎样的特点?答:宁静幽美(或:曲径通幽,自然惬意)(2)古典诗词讲究炼字,末句中的闲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答:妙在它不从正面着墨,而从侧面落笔,以栀子花的闲来反衬人们的忙,巧作对照,情趣盎然(或: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蚕妇们去后庭中栀子花的闲适自在) 。

高适)唐( 除夜①作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注释】①除夜:除夕之夜.。

(1)第一句诗中的寒灯渲染了除夕之夜旅馆中怎样的氛围?答:凄清(孤寂,凄凉,清冷)(2)作者心情转凄然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诗,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一是除夕之夜独自一人寄居旅馆,二是对故乡亲人无比的思念,三是感慨年华易逝。

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____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___为诗歌的主要意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