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现代汉语的歧义现象

浅谈现代汉语的歧义现象

绪 论 歧义现象是现代汉语中存在的重要语言现象。所谓歧义,就是指一个语言片段可以作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义理解。众多前辈在有关现代汉语歧义现象的论著中,已经从宏观上全面的阐述了现代汉语中歧义的类型、歧义产生的原因以及消除歧义的方法。根据语言的四要素,现代汉语的歧义现象可分为语音歧义、词汇歧义、语法歧义和语义歧义。语音歧义是由语音原因引起的,汉语的一个音节可以对应多个不同的音素,语音歧义由此产生,如“产品全bù(不/部)合格。”、“岸边停着一艘yóu chuán(游船/油船/邮船)。”,这类情况一般见于口语,一旦进入书面语,歧义自行消失。词汇歧义主要由词语的多义造成,如“我去上课”,可以理解为“我去讲课”,也可以理解为“我去听课”,这种歧义现象可以利用具体语境来分化。语法歧义在歧义现象中时最复杂的,造成语法歧义的原因有以下几种:结构关系不同,结构层次不同,结构层次和结构关系都不同,词类不同,词与短语同形。语义歧义主要是语义关系不同、语义指向不同而引起。对于语法歧义和语义歧义,我们可利用层次分析、变换分析、语义特征分析和语义指向分析等方法来加以分化。语言中要表达的意义是无限的,而表达意义的句法格式又是有限的。要用有限的格式来表达无穷的意义,就致使同一句法格式可以表示多种意义,从而使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歧义句法格式。在一些研究歧义格式的文献中,研究的最为深入的歧义格式有“名词(处所)+动词+着+名词语”、“在+Np+V+N”、“N1+的+N2”、“V+N1+的+N2”、“动词(及物)+的+是+名词语”等。本文在前人详细论述的基础上,选取本人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几种典型歧义结构,举例分析其分化方法,并最终得出产生此类歧义句式的原因。 东华理工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一、“名词(表处所)+动词+着+名词语”格式 一、“名词(表处所)+动词+着+名词语”格式 先来举两个例子: a.戏台上摆着鲜花。

b.戏台上演着京戏。 这两个句子格式相同,都属于“名词(处所)+动词+着+名词语”句式。若对两个句子进行层次分析,可以发现他们的内部构造层次是相同的。但是可以明显感到,a和b所表示的语法意义是不同的:a表示“存在、静态”,“动词+着”在意思上大致相当于“有”;b句表示“活动、动态”,“动词+着”在意思上表示某行为动作正在进行。我们把a句所表示的语法意义假定为A义,把b句所表示的语法意义假定为B义,因此“名词(处所)+动词+着+名词语”句式是一个既能表示A义又能表示B义的歧义格式。

(一)“名词(处所)+动词+着+名词语”歧义句式的分化 我们可以利用变换分析的方法来分化“名词(处所)+动词+着+名词语”歧义句式。需要强调的是“变换”是指句式与句式之间的变换,而不是两个具体句子之间的变换。我们把上例中表示A义的“名词(处所)+动词+着+名词语”句式假设为“A式”,把表示B义的“名词(处所)+动词+着+名词语”句式假设为“B式”。根据二者语法意义上的差异,可以发现,“A式”与“名词语+动词+在+名词(处所)”句式相关联,我们把“名词语+动词+在+名词(处所)”句式假设为“C式”,即“A式”可以转换为“C式”。例如:

A式 → C式 戏台上摆着鲜花 → 鲜花摆在戏台上 头上戴着帽子 → 帽子戴在头上 墙上挂着画 → 画挂在墙上 门上贴着对联 → 对联贴在门上 床上躺着病人 → 病人躺在床上 观察以上例句,我们可以发现两个句式变换前后的语义结构关系都保持不变,这说明“A式”和“C式”之间存在着变换关系。 同理,“B式”可以跟“名词(处所)+正在+动词+名词语”句式相关联,我们把“名词(处所)+正在+动词+名词语”句式假设为“D式”,“B式”转换为“D式”东华理工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一、“名词(表处所)+动词+着+名词语”格式 后,两个句式的语义结构关系仍保持不变,所以,“B式”与“D式”之间存在着变换关系。例如:

B式 → D式 戏台上演着京戏 → 戏台上正在演京戏 教室里上着课 → 教室里正在上课 嘴里嚼着饭 → 嘴里正在嚼饭 外面下着大雨 → 外面正在下大雨 门外敲着鼓 → 门外正在敲鼓 而对于“A式”和“B式”来说,“A式”只能变换为“C式”,而不能变换为“D式” ;“B式”只能变换为“D式”,而不能变换为“C式”。例如:

头上戴着帽子 → 帽子戴在头上

→ *①头上正在带帽子 教室里上着课 → 教室里正在上课 → *课上在教室里 这样,运用变换分析的方法就可以将表示不同语法意义的歧义句式“名词(处所)+动词+着+名词语”很好的分化开来。

(二)“名词(处所)+动词+着+名词语”句式产生歧义的原因 运用变换分析法虽然可以将“名词(处所)+动词+着+名词语”歧义句式分化开来,但是却不能解释这一结构产生歧义的原因。上述句式可以被分为A、B两种格式,关键在于动词。通过比较可以发现,“A式”句中的动词“摆、戴、挂、贴、躺”,虽然各自具体的意思不同,但是都具有“使(某物)附着(于某处)”的共同语义内涵,我们可以将其标记为[+附着]。“B式”中的动词“演、上、教、下、敲”没有“使(某物)附着(于某处)”的语义内涵,标记为[-附着]。正是因为“名词(处所)+动词+着+名词语”格式中处于关键位置上的动词具有不同的语义特征,才使它成为一个歧义句式并能分化成A、B两种格式。

(三)小结 采用变换分析的方法我们可以发现:对于同属“名词(处所)+动词+着+名词语”的“A式”和“B式”,前者只能变换为“C式”,而不能变换为“D式”;而后者只东华理工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一、“名词(表处所)+动词+着+名词语”格式 能变换为“D式”,而不能变换为“C式”,从而将歧义句式“名词(处所)+动词+着+名词语”分化开来。而造成歧义的原因则是处于关键位置上的动词具有不同的语义特征。

二、“动词(及物)+的+是+名词语”句式 “动词(及物)+的+是+名词语”句式常见的一个例子是“反对的是他”,这个句子可以有两个意思:一是“反对某人或某事的是他”,如果按照这个意思来理解,“他”是“反对”的施事;第二个意思是“某人所反对的人是他”,按照这个意思来理解,“他”变成了“反对”的受事。由此看来,“动词(及物)+的+是+名词语”句式就产生了歧义。

(一)“动词(及物)+的+是+名词语”歧义格式的分化 对于这一歧义句式,我们同样可以用变换分析的方法来分化。按照上面第一种理解方式,“动词(及物)+的+是+名词语”可以转换为“动词(及物)+实词+的+是+名词语”的形式。我们假定这样的“动词(及物)+的+是+名词语” 格式为“A式”,与其相应的变换式为“C式”。例如: A式 → C式 反对的是他 → 反对外出旅游的是他 苦练的是他 → 苦练英语口语的是他 吃过的是老王 → 吃过晚饭的是老王 而按照上面第二种理解方式,“动词(及物)+的+是+名词语”可以变换为“动词(及物)+名词语”。同样,我们可以假定这种“动词(及物)+的+是+名词语”格式为“B式”,与其相应的变换式为“D式”。例如: B式 → D式 反对的是他 → 反对他 喝的是饮料 → 喝饮料 说的是日语 → 说日语 东华理工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二 、“动词(及物)+的+是+名词语”句式 对于上面的两种变换形式来说,“A式”只能变换为“C式”,而不能变换为“D式”。同样的,“B式”只能变换为“D式”,而不能变换为“C式”。例如: 苦练的是他 → 苦练英语口语的是他 → *苦练他 喝的是饮料 → 喝饮料 → *喝××的是饮料 很显然,“动词(及物)+的+是+名词语”这一歧义句式,可以用变换分析法来分化。

(二)“动词(及物)+的+是+名词语”格式产生歧义的原因 在“动词(及物)+的+是+名词语”这个结构里,“动词(及物)+的”是一个“的”字结构,是做主语的。根据语言学语法理论中的“配价理论”②及物动词属于二价动词③,即及物动词是要与两种性质的名词性词语(即主语和宾语)相关联的。“动词(及物)+的”形成的“的”字结构中及物动词所支配的名词性成分出现的个数,决定了这个结构作主语时是否会产生歧义。下面举例来说明:

a.今天讨论的是很重要的

b.今天学生们讨论的是很重要的 c.今天讨论的语法问题是很重要的 d.今天学生们讨论的语法问题是很重要的 在上面四个例句中,中心动词“讨论”是一个及物动词,可以支配主语、宾语两个名词性成分。在a句中,可以由“讨论”所支配的名词性成分都没有出现,而此句既可以理解为“今天某人讨论的是很重要的”,也可以理解为“今天讨论的某件事是很重要的”,是一个歧义句;在b句和c句中,分别出现了“讨论”的主语“学生们”和宾语“语法问题”,b句的意思是说“学生们而不是其他人讨论的很重要”,c句的意思是说“学生们讨论的语法问题而不是其他问题很重要”,是没有歧义的;d句中“讨论”所支配的主语“学生们”和宾语“语法问题”都出现在句子中,也没有歧义。 因此,当及物动词所支配的两个名词性成分都出现或者只出现一个时,“动词(及物)+的”结构独立做主语或宾语所在的“动词(及物)+的+是+名词语”结构是没有歧义的;而当及物动词所支配的两个名词性成分都没有出现时,“动词(及物)+的+是+名词语”结构就会有歧义。

(三)小结

采用变换分析的方法,对于同属“动词(及物)+的+是+名词语”结构的“A式”

和“B式”,前者只能变换为“C式”,而不能变换为“D式”;而后者只能变换为

相关主题